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
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历史依此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
代”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2、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
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
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
由此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
B.上古神话传说可与历史遗迹相印证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 )
A.商鞅变法符合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
B.一切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C.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会推行下去
D.统治者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4、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他为“亚圣”。
下列思想观点中,孟子提出
的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行“仁政”治国
5、一月也叫古时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
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
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D.中央集权
6、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是秦朝( )
C.以吏为师、刑法严苛
D.通过改革确立君主专制
7、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经学特殊地位的确立,显示儒学的官方化得以确立,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
据此可知,汉代经学( )
A.完全取代了其他学说
B.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D.促使儒学走向思辨化
8、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
”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
A.设置节度使
B.实行“推恩令”
C.推行郡国并行
D.设立刺史制度
9、《哈佛中国史》中写道:“汉武帝时期的另外一位大作家是司马相如,他发展出一种诗歌般的语言……它利用幻化多变的辞藻来描述……华丽的辞藻和狂想……”,这种“语言”是指( )
A.诗经
B.楚辞
C.赋
D.乐府诗
10、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
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汉( )
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
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D.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11、下列少数民族中,不属于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是( )
A.匈奴
B.犬戎
C.鲜卑
D.羌
12、《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但到东晋南朝时期则“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
B.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C.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D.南方地区战乱较少和政局稳定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
这主要是因为( )
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14、扬州依水而生,因水而兴。
运河的开凿滋养了扬州,运河的贯通推动了扬州的繁荣兴盛。
隋朝大举兴修运河的举措( )
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C.进一步加剧了江南人地矛盾
D.维持了隋王朝的统治
15、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又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
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
”“三省合议”的场所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中书门下省
D.政事堂
16、《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后期)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资(筹备)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该记载反映出,唐太宗统治时期( )
A.社会安定
B.民族团结
C.政治开明
D.商税较低
17、唐朝早期实行宵禁制,但宵禁制只针对坊间大街,长安等城市的坊间小巷在夜间仍有商业活动,被称为“鬼市”。
唐朝中后期取消了宵禁制,夜市正式出现。
据此可知,唐朝( )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城乡发展呈现一体化
18、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入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唐代后期(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D.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19、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简化税收名目”“惟以资产为
宗”“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两税法
20、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儒、释、道三教并行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D.佛学诗词的兴盛
21、下图为公元2—1078年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
据图可知( )
A.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宋代经济水平超过汉唐
C.古代人地矛盾尖锐
D.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
22、这个时代的士大夫认为,比起带领数十万军士北上收复失土,进入太庙献祭、状元及第的荣耀更为可贵。
造成此时代如此风气的背景应是( )
A.商业繁荣兴盛,子弟若悉心培养将可跻身世族
B.外族强大,收复失土成为空想,不如归野乡间
C.初创立科举制,世族皆争相培养子弟求官致富
D.政府礼遇文人,排斥武将,士人拥有无上光荣
23、997年,宋廷岁收22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边患严重
D.制度构建
24、据《辽史·百官志》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说明辽朝(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B.社会治理体系臻于完善
C.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
D.南北面官存在内部矛盾
25、12世纪入主中原,并一度出现“大定之治”的政权是( )
A.金国
B.西夏
C.辽国
D.元
26、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
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
A.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因地方权力过大而致分裂割据
27、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
这说明宋代儒学( )
A.逐渐走向僵化和教条
B.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趋于社会化和世俗化
D.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
28、宋人婚姻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娶妻不问阀阅”的现象。
这说明宋代( )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29、下表是中国春秋至元代理论、实验、技术在各朝代科技总积分中所占比重(%)。
据此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B.推动我国科技向近代转型
C.随着国家统一而发展进步
D.理论指导着技术和实验
30、宋代政府将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既在原则上保证其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又将其与有“常产”的主户区别对待。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二、论述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幅示意图各自代表的时期,并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分别对三个时期的情况进行说明。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请从上面的排行榜中任选一位人物,从上榜理由的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三、材料题
33、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
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
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
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
“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怕,文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独。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采、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三: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乐、胡舞、胡饼”所反映的现象,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34、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东京汴梁首次出现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瓦子”。
瓦子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娱乐中心,每个瓦子内设戏台、后台、观众席等。
演出内容有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散乐、舞蹈等。
临安的游湖服务,是市民娱乐服务的重要方面。
每逢节庆、假日,西湖游船如织,游人聚集。
湖中专为游人提供商品的小船往来不绝,卖羹汤、卖时果、卖酒水、供菜蔬、供茶果等。
一时间湖面热闹非凡,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选自《中国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哲学体系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部落时代”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封建时代”对应的是西周时期,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郡县时代”对应的是秦朝,秦朝推行郡县制。
故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上古神话历史研究价值的相关知识。
材料是在描述上古神话历史研究价值较大,可以与历史新时期晚期的考古遗址的发掘物互相验证,故此题选择B项。
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说法错误,排除C项。
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与材料主旨(表达上古神话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不符,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废止。
这说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法必定会取得成功;商鞅变法符合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变法改革必定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为新法的实施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必然的。
A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故D项正确;A项是儒家孔子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
故选:D。
5、答案:C
解析:C.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
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的至上性。
因此D项符合;ABD.与材料含义不符,故排除。
故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明法度,定律令”、“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制定法律等措施,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B项正确;从材料中“(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可知,秦朝统一天下、功绩伟大,但分
析不全面,A项排除;材料未说明秦朝“刑法严苛”,C项排除;秦朝未进行改革,D 项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故选:B。
7、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
经学,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这反映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故B正确;A项“完全取代”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排除C;D是理学的特点,排除。
故选:B。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节度使是唐朝设立的,故A项错误;汉武
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故C项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汉赋强调华丽的辞藻,故C项正确;A项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排除;B项是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体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排除;D项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排除。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材料“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容易造成豪强地主对地方政权的垄断,从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中央集权潜伏着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豪强地主,而非中央的外戚干政现象,排除A项;BD两项均和材料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没有犬戎,犬戎是西周时期的少数民族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有大量人口迁入,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的农具,排除A项;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孝先于忠”,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选拔官员,由忠孝并重到孝先于忠,是士族门阀维护家族利益的需要,故A项正确;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B、D两项错误;“孝先于忠”不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因此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体现的是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军事色彩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本身并不会加剧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二世而亡,并未维持隋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排除A;尚书省执行,排除B;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排除C;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所以D正确。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根据“(贞观后期)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人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反映了唐朝贞观之治民风淳厚、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团结、商税较低的信息,排除BD项;政治开明指政治上允许不同意见,政府政策开放透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A。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宵禁制由实施到废除以及夜市的正式出现,说明朝廷对商业的监管力度弱化,体现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自战国商鞅变法以来,封建政府一直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故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从两幅统计图中,可以发现科举出身平民逐渐增多,说明更多的下层社会的人有了上升的机会,这样会进一步促进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根据所学,在唐代后期统治实际已经衰落,因此不能由此得出统治巩固的结论,排除A 项;两幅统计图中只有科举出身的比较,无法判断其选拔程序是否公正,排除C项;从两幅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前唐还是后唐,仍有大量的出自贵族的特权,无法说明门第观念已经扭转,排除D项。
故选B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简化税收名目”“唯以资产为宗”“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夏秋两税征收,将资产和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与材料所述特点相符,故选D项。
租调制盛行于魏晋时期,依然以人丁作为主要征税标准,排除A项。
租庸调制盛行于唐朝初期,以人丁作为主要征税标准,排除B项。
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措施,主要是通过重新丈量土地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李白以仙人自诩……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可见唐代文坛上诗仙、诗圣和诗佛并行,反映当时出现三教并行,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并非是佛学诗词的兴盛,排除D项。
故
选:A。
21、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A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宋代和汉唐经济,排除B;材料和人地矛盾无关,排除C;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
故选:A。
22、答案:D
解析:由材料“比起带领数十万军士北上收复失土,进入太庙献祭,状元及第的荣耀更为可贵”可知,此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抑制武将,重用文臣,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形成重文轻武的国策,故选D项。
子弟经过悉心培养可以通过科举制进入世族,但材料并未提及科举制,排除A项。
重文轻武导致宋朝战斗力低下,不能抵御外族入侵,这是重文轻武这一时代风气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
隋朝初创科举制,唐代时将其发展完善,排除C 项。
2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统治危机。
A.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经济没有衰退,故A
错误;B.起义频繁是宋朝统治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B错误;C.边患严重是宋朝统治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错误;D.宋朝建立后,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
但也造成了三冗和两积的局面,
造成了北宋的统治危机,故D正确。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知,辽朝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南北面官制,使得社会治理体系臻于完善,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A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说明辽朝社会治理体系臻于完善,未体现南北面官存在内部矛盾,排除D项。
故选:B。
2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2世纪入主中原并一度出现“大定之治”的政权是金朝,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的年号,A项正确;“大定之治”出现于金朝统治时期,与西夏、辽国和元不符,排除BCD项。
故选A项。
2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元朝。
根据材料“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知,行省权力受制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制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元朝行省权力受制于中央,故地方权力过大而致分裂割据与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C项。
2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可知,宋代士大夫注重运用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体现了儒学的社会化和世俗化的特点,故选C项。
士大夫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并不能说明儒学逐渐教条化,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儒学在家庭和家族中的运用,不是官方行为,排除B项。
材料强调儒学被士大夫运用于规范言行举止,不能体现其是否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排除D项。
2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出现了背离传统价值观念的现象,平等意识增强,故B项符合题意;“不问家世”说明并不注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