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
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论述题 2. 名词解释题 3. 简答题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这段话出自哪里?其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观点来论述。

正确答案:这段话出自《学记》,这是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学生学业失败,原因不过四种:要么是因为贪多务得,要么是因为知识面太狭窄,要么是过分自大、轻视学习,要么是夸大困难、畏难而止。

每个人有其自己的特点,因而缺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具体分析学生的特点,使其“多”变成渊博;“寡”变成精深专一;“易”则充满自信;“止”则刻苦攻克,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缺点转化成优点。

《学记》将其概括为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的“长善救失”原则通过揭示学生的四种缺点,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为教师提出积极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因势利导,以积极克服消极,促进学生进步,是一种可贵的教学原则。

我们做教师的,不仅要以长善救失为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也要意识到,教育的任务其实就是要长善救失。

有些学生学业失败,作为教师首先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其失败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的过程还重在一个“转化”,当我们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缺点后,就要想办法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如文中所讲的使其“多”变成渊博;“寡”变成精深专一;“易”变成充满自信;“止”变成刻苦攻克,这恰恰是转变学生的缺点为优点的过程,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如何转变,是需要每位教师依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作中就已经讲到长善救失这样一个深刻的原则。

可见,那时我国教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作为后人,要去灵活地加以应用,以及努力地实现长善救失。

我们去转化学生的缺点为优点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是教学必须承担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巧妙的途径。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2.论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德育的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

董仲舒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以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也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刑罚为末为辅。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曾提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董仲舒又突出强调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就是所谓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把它提升为“五常之道”,并做了新的发挥。

“三纲五常”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是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括。

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做一个符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

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二者不可或缺。

提倡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

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③“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

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④“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

强调品行的积累。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3.分析韩愈的“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观。

正确答案:(1)性三品: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

人性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是相应的,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

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2)教育的作用。

第一,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虽也具有五常之性,但气质太坏,总是违反封建道德标准,只能以刑罚制之。

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

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

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他们。

至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其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

第二,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

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不同的,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制,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

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比是倒退的。

第三,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来,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可见,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位内发生作用。

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作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4.论述朱熹“小学”“大学”教育的思想。

正确答案:南宋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

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
了体认天理的,根本目标一致,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朱熹对小学和大学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一些客观规律。

小学:学生8岁人小学,朱熹认为小学教育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必须抓紧、抓好。

教育内容上,以“学事”为主,知识力求浅近、具体,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在教育方法上,一来主张先人为主,及早施教;二来要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三来首创《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学生15岁人大学,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

教育内容上要“明理”,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

教学方法上,注重自学,提倡不用学术之间的交流。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5.论述清末学制的特点。

正确答案:清末学制以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为代表,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质,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综合的产物,也是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清末学制直接参考日本,间接吸纳欧美,反映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

①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分为初、中、高等三级,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反映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要求;②学制各阶段,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确立德、智、体协调发展的三育发展模式;③设置实业学堂,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④重视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职业训练;
⑤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⑥尊重儿童个性,禁止体罚;⑦在课程比重上,西学占主导地位。

但是,清末学制又有浓厚的封建性:①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效忠封建王朝;
②读经讲经课比重过大,导致学制年限偏长;③大学堂的入学条件上仍有限制,维护教育的封建等级性;④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⑤对教职员和学生的许多规定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显示较强的封建专制性;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业程度奖励相应的科举功名,没有割断与旧教育的瓜葛。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6.试分析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正确答案:蔡元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接受了在当时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思想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指的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内,允许各种学派自由发展,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只要思想言之有理,尚未达到自然淘汰的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让他们自由发展。

其实只是为新思想、新文化争取地位。

这一办学理念反映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的、进步的。

在这个原则下,他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造。

(2)改革北京大学的具体措施。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这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
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

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都加以聘任。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激发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

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蔡元培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

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

对于私生活糜烂,甚至引诱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予以坚决解聘。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网罗学术人才,使北京大学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为了贯彻落实“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蔡元培主要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全校教务传导机构等,把治理大学的任务交给了教育家。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3)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启示。

①大学应当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

大学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学生都应当热爱学问,培养自己的学者风范。

②大学应当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责,应当担当起带领社会风气的责任。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学代表着一个社会最高层次的群体的精神面貌,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标志,应当有强烈的责任心来维持这种好的精神状态。

③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为人类文化尽一份责任,同时也兼顾学生的技能和道德的教育。

④大学的管理者、办学者,应当好好审视大学的意义、角色,做好正确的定位,只有把握好大学应有的特点,应做的事,才能真正把教育办好,把学校办活。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7.学在官府
正确答案:“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它包含两层意思: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

其具体表现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产生这一现象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这一现象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保存;但是造成了学术垄断,阻碍了学术文化交流。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8.启发诱导
正确答案: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的,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9.鸿都门学
正确答案: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时期,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为主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

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首先,它打破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0.国子监
正确答案:隋朝隋文帝时设立了国子寺,国子寺与国子祭酒的设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了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标志着教育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隋炀帝时又改称国子监,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

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主要管理六学一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以经学教育为主体的学校发展形成高潮。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1.蒙学
正确答案: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

整个封建社会,也有官办的蒙学,但数量少,面向贵族,而蒙学就成了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社会总和规模最大的一个门类,中国古代的蒙学基本上由民间自由办理,私塾是最主要的蒙学教育的场所。

使用的教材叫作蒙学教材,宋元时期,蒙学教材发展很快,出现了按专题分类编写的蒙学教材。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2.幼童留美
正确答案:幼童留美是指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幼童(10~16岁)赴美国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国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是我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开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它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
才,传播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3.京师大学堂
正确答案:百日维新运动中,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和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

后来又分设中、西总教习,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在百日维新时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宗旨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京师大学堂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定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

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

京师大学堂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4.干部教育
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革命斗争需要坚强有力的干部来率领,因此十分重视自身干部队伍的建设。

在严酷的抗日战争中,更是一再强调干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

“干部教育第一”政策的提出是出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党的未来事业发展的准备,来培训在职的干部,以及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来做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的干部。

主要的形式有在职培训初、高级干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杰出的干部教育学校。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5.小先生制
正确答案: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受学生的启发而提出的方法,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提出。

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所以提出“小先生制”,即“即知即传”,人人将自己所识的字和所学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先生”不仅教别人识字学文化,还教别人做“小先生”,由此知识不断得到推广。

小先生制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
正确答案:《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论述大学之道的重要文章,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指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要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

所格的“物”和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

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所讲的培养人的最高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7.孔子的教育内容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孔子的教育内容有三个特点:(1)偏重文事。

虽然要求从政文武兼备,但是整体偏向文事。

(2)偏重社会人事,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

这也是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3)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他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业的劳动者,因此,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8.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有哪些?
正确答案: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以下六项。

(1)入学制度。

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凡申请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对年龄有一定限制。

(2)学礼制度。

束惰之礼、国学释奠礼、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这些定期性的礼仪活动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和思想熏陶。

(3)教学制度。

各种类型的学校教学内容具有具体性和专业性,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主,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修业时限。

(4)考核制度。

主要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和毕业试。

(5)督责与惩戒制度。

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6)休假制度。

常规的休假有旬假、田假和授衣假,体现了农业社会的人性关怀。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19.简单介绍“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朱子读书法”有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六条的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读书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不要颠倒;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量力而行,安排读书计划;最后,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不可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

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3)虚心涵泳。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4)切己体察。

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5)着紧用力。

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