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24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曾经,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

如今,看似小众的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奏响了一曲“四季歌”。

越来越多人踏上雪场、走进冰场,在享受冰雪运动乐趣的同时,奥林匹克运动的种子生根发芽。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成现实,恰是国家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借助筹办冬奥会的契机,()。

伴随筹办冬奥,健康中国建设_______,神州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人民的健康、体质、幸福_______,正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病毒频繁变异,各国命运_______,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面对抵制北京冬奥会,将体育政治化的声音,中国以“_______”的姿态,携手各国“一起向未来”,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增添新注脚,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和平、友谊和团结,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蹄疾步稳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春风化雨
B .大刀阔斧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如坐春风
C .大刀阔斧相辅相成休戚与共如坐春风
D .蹄疾步稳一脉相承休戚与共春风化雨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众上冰雪”的热情被全面激发,更多人开始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
B .更多人开始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大众上冰雪”的热情被全面激发
C .更多人开始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大众上冰雪”的热情正全面激发
D .“大众上冰雪”的热情正全面激发,更多人开始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因为水果的甜度①,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

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

其中②,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

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的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

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类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
不太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

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小镇伤兵
石钟山
八路军包围了灰色城墙,攻打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

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

日本人凭借着那条灰色城墙固守着小镇,但仍源源不断地有伤兵被抬下来,伤兵多了,日本医生照顾不过来,于是这些伤兵又被抬到镇内的人家,把药分散给每个伤兵,让镇内的人家伺候日本伤兵。

八路军攻城的第一天,翟二妈家就抬来一个伤兵。

这个伤兵很年轻,十七八岁的年纪,
唇上刚生出一层淡淡的茸毛。

伤兵浑身上下被炮弹炸了足有六七处伤,被纱布缠着,血水浸出纱布。

伤兵痛苦地呻吟着。

伤兵被抬来时,还来了名日本军医,日本军医比画半天,意思是让翟二妈帮助照料。

翟二妈望一眼伤兵,就想到了在外面攻城的八路军,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和儿子。

日本伤兵躺在翟二妈家里。

伤兵因流血过多脸色苍白,一双眼睛就显得又深又大。

翟二妈在房间里进进出出,伤兵的一双眼睛也随着翟二妈转。

翟二妈不看伤兵,似家里没有这么个人。

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

这时,翟二妈就倚在门框上望着城外一闪一亮的炮火,盼着八路军快些打进来。

这时,那个日本伤兵从敞开的门里望着翟二妈的背影,望着远方的炮火,浑身止不住一阵阵哆嗦,现出惊骇的目光。

八路军攻打一阵就收兵了,喊杀声和枪炮声也隐去了,深夜的小镇便显得很安静。

翟二妈从门外走回来,坐在床上仍望着窗外,窗外的夜色很好,这时又有丝丝缕缕的硝烟味从窗缝里浸来,翟二妈嗅着这味道就很兴奋,于是翟二妈就长时间地坐在床上思念城外的亲人。

白天时,八路军不攻城,日本医生就挨家挨户地给伤兵换药。

医生每次来到翟二妈家里,换完药的日本医生总是要和日本伤兵说上几句日本话,然后日本医生给伤兵端来一碗水,伤兵接过去咕嘟嘟地喝下去。

伤兵贪婪地喝水时,医生就望一眼坐在床上翟二妈的背影,皱一皱眉头。

医生临走时,又为伤兵端了碗水,放在伤兵的床头,把一些药和干粮一并放在伤兵的床头。

那一夜,八路军又在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

日本人护城的枪炮声也一阵紧似一阵,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

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

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

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

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

她这时出奇地竟希望窗外的枪炮声早些停下来。

终于,枪炮声停歇了。

翟二妈手握着菜刀躺下了,她在等待着那个伤兵早些睡熟。

夜深了,窗外很宁静,硝烟味也已散尽了。

伤兵一点声响也没有,翟二妈轻轻下床,来到伤兵床前。

这时窗外的月光依然很明亮,映到屋子里的一切都影影绰绰。

翟二妈举起了菜刀,就在她举起菜刀的时候,望见了躺在床上的伤兵,望见了伤兵始终睁开的那双眼睛。

伤兵的目光惊恐地望着翟二妈,那张消瘦的娃娃脸因惊惧在轻微地抽动着,伤兵仍一动不动地躺着。

这是翟二妈第一次认真地望着这个伤兵,她第一次发现眼前的伤兵还是个孩子。

翟二妈举起的菜刀就那么在半空悬着,伤兵仍望着翟二妈,翟二妈在那目光里看到了惊惧——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那张娃娃脸,翟二妈一哆嗦,“咣当”一声,菜刀掉在了地上。

翟二妈仍僵了般地立在伤兵的床头,①这时她看见伤兵的眼里滚出一串泪珠。

翟二妈摇晃了一下,碰倒了立在伤兵床头的枪。

翟二妈那一夜坐在床上一宿未睡,伤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也一夜未睡。

天亮时,翟二妈拾起了地上那把菜刀,又把伤兵的枪立在了原处。

翟二妈做这些时,伤兵很温柔地望着翟二妈。

中午的时候,医生来了,翟二妈立在院子里等待着事情的结果。

医生来时,伤兵闭上双眼,医生不动声色地检查完伤兵的伤口,放下几粒药走了。

她走进屋时,②发现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

这时,翟二妈就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吃饭的时候,翟二妈把一碗滚热的粥放在了伤兵的床头。

伤兵感激地望了望翟二妈。

那一夜,八路军攻城的喊杀声很激烈,而且那声音愈来愈近。

倚在门旁的翟二妈清晰地看见有三三两两的日本兵溃退下来。

八路军的枪炮声愈来愈近了,喊杀声也愈来愈真切了。

翟二妈突然想起应该烧一锅开水,让进城来的丈夫和儿子先烫一烫脚。

于是翟二妈就燃着了红红的灶火,翟二妈烧一会儿火,就走到门旁望一会儿愈来愈近的炮弹爆炸时的火光。

这时,翟二妈看见伤兵挣扎着起来了,一跛一拐地下去走出门去,他走到翟二妈的身旁时,停了一下,望了一眼翟二妈,然后一跛一拐地走进了黑暗里。

翟二妈望了一会儿又走回到灶膛旁,发现伤兵那支枪正熊熊地在灶里燃着。

翟二妈立起了身子向黑夜里望去。

八路军的喊杀声愈来愈近了。

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军医来换药时,“伤兵贪婪地喝水”,侧面写出了翟二妈虽允许伤兵住在家里,但并没有听命好好照顾伤兵。

B .翟二妈想到日军侵略而气愤到浑身发抖,计划在半夜伤兵熟睡时杀掉他,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

C .翟二妈举起刀最后却又把刀扔到了地上,是因为年轻的日本伤兵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D .结尾“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既暗示了八路军夺回小镇的战火猛烈,也暗示翟二妈对亲人的盼归之切。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对日本伤兵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他的年轻和伤重,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以八路军的攻城为背景事件,展现了日本伤兵和翟二妈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 .文章写伤兵拿枪参战到受伤放下枪再到最终烧掉枪默默离开,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叙事脉络清晰。

D .小说突破了传统战争小说的特点,选择了日本伤兵与中国农妇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有利于引发读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
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
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
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
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B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C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D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 .“不伤一人”与“何伤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C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D .“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

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C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D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

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24练)
【基础训练】
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

大刀阔斧: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语境是说健康中国建设正快速平稳地进行,应选“蹄疾步稳”;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

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语境是说人民的健康、体质、幸福之间有着相承的关系,应选“一脉相承”;
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与共:本义是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

后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

语境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的祸福相关,利害相同,应选“休戚相关”;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如坐春风: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语境指面对抵制北京冬奥会,将体育政治化的声音,中国持有的姿态,应选“春风化雨”。

故选D 。

2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上文“借助筹办冬奥会的契机”,强调冬奥会的影响,此处应采用被动句,表达“大众上冰雪”的热情被激发,排除CD;
从逻辑上推断,应该是更多人的热情被激发,才能让人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排除B 。

故选A 。

3 .①将冰雪运动比喻成“四季歌”,体现出冰雪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②引用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生动形象体现了冰雪运动走进大众生活,得到广泛开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是:看似小众的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奏响了一曲“四季歌”。

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冰雪运动”,喻体是“四季歌”,形象地表明冰雪运用已经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四季都可以给大家带来欢乐;
“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化用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明原来“小众”的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走进了大众生活,说明冰雪运动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

4 .①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②果糖的甜度最高③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后文“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确定空处应该有与“还……与……有关”相照应的关联词语——“除了与……有关外”,再结合上文“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确定答案为: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

②处因为上文句末为句号,说明主要根据后文填空,再看后文内容为“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于是确定空处与下文是递进关系,得出答案为:其中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处根据段落位置确定要填的内容是对上文“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比如山楂含糖量超过20%,但因为含酸量较多,吃起来还没有草莓甜”的总结,故得出答案:“山楂中的有机酸所致”,或者“受山楂中有机酸的影响”。

5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因为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含糖量少的水果也要限制食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

根据设问句子“对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的食物呢?”提炼出中心观点。

对象为: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群;重要信息(原因和结果)为“由于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得出少吃
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其次便是“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最后一点便是“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限制总热量,建议平均一天吃下去的水果不超过200克”。

综上,再结合字数限定和“因果关系”的要求确定答案。

6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C 。

7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

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综合训练】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错误。

选项无中生有,原文“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

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

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

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

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翟二妈是想到战争的原因而愤怒,计划杀掉日本伤兵,无法说明参与抗战的身份。

故选B 。

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

本文的线索不是“枪”,而是以日本伤兵和翟二妈之间故事的发展为线索。

故选C 。

3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着“喊杀声”“枪炮声”的日益激烈,预示着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日益激烈,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②推动情节发展,翟二妈与日本伤兵的故事正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一点点展开的。

③有利于突出翟二妈爱憎分明的形象,“喊杀声”“枪炮声”引发翟二妈对亲人的思念,有利于突出她对亲人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④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喊杀声”“枪炮声”展现出战争的惨烈,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结合“八路军包围了灰色城墙,攻打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

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那一夜,八路军又在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分析可知,城外的“喊杀声”“枪炮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着“喊杀声”“枪炮声”的日益激烈,预示着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日益激烈,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结合“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

日本人凭借着那条灰色城墙固守着小镇,
但仍源源不断地有伤兵被抬下来,伤兵多了,日本医生照顾不过来,于是这些伤兵又被抬到镇内的人家,把药分散给每个伤兵,让镇内的人家伺候日本伤兵”“八路军攻城的第一天,翟二妈家就抬来一个伤兵”分析可知,推动情节发展,翟二妈与日本伤兵的故事正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一点点展开的。

结合“翟二妈望一眼伤兵,就想到了在外面攻城的八路军,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和儿子”“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

这时,翟二妈就倚在门框上望着城外一闪一亮的炮火,盼着八路军快些打进来”“时又有丝丝缕缕的硝烟味从窗缝里浸来,翟二妈嗅着这味道就很兴奋,于是翟二妈就长时间地坐在床上思念城外的亲人”“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

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分析可知,“喊杀声”“枪炮声”引发翟二妈对亲人的思念,有利于突出她对亲人的爱和对敌人的恨,有利于突出翟二妈爱憎分明的形象。

“喊杀声”“枪炮声”展现出战争的惨烈,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有利于揭示主旨。

4 .①日本伤兵“眼里滚出一串泪珠”是在翟二妈准备杀他却放弃之后,是劫后余生情绪的释放,以及对翟二妈的感激。

②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悔恨;同时也表现出他怨恨这场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翟二妈举起了菜刀,就在她举起菜刀的时候,望见了躺在床上的伤兵,望见了伤兵始终睁开的那双眼睛”“翟二妈举起的菜刀就那么在半空悬着,伤兵仍望着翟二妈,翟二妈在那目光里看到了惊惧——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那张娃娃脸,翟二妈一哆嗦,‘咣当’一声,菜刀掉在了地上”分析可知,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翟二妈举起了菜刀,但是当她看到“眼前的伤兵还是个孩子”,又放弃了,日本伤兵“眼里滚出一串泪珠”是劫后余生情绪的释放,以及对翟二妈的感激。

第二处,结合“翟二妈那一夜坐在床上一宿未睡,伤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也一夜未睡”“天亮时,翟二妈拾起了地上那把菜刀,又把伤兵的枪立在了原处。

翟二妈做这些时,伤兵很温柔地望着翟二妈”分析可知,是战争导致了这一切,二人都一夜未眠,应都是思索良多。

日本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在翟二妈放弃杀他之后,应会反思这场战争,内心一定有悔恨,同时应怨恨这场战争。

5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被张仪欺骗。

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

“齐”作动词“绝”的宾语,“绝齐”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西生秦患”“北绝齐交”是并列结构,都是动宾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D。

故选C 。

6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意思是“伤害”,后者意思是“妨碍”,含义不同。

句意:不伤亡一名将士/有什么关系呢?
故选B 。

7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错误,原文“西德于秦”,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故选C 。

8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2 )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