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青春期)一般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段时期。
初中阶段(十一二到十四五岁)被称为少年期,高中阶段(十四五到十七八岁)被称为青年时期。
处于这两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时期,故又被称为青春发育期。
童时代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心里上重建人生,实现自我更新,也意味着摆脱过去与外界的联系方式,缔造新的生活世界。
.以生理特征,特别是第二性征作为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判别指标②.以心理、社会化状况为判别结束期的依据③.以生理、心里和社会化结合起来的综合指标确定青少年期的存在形式、存在内容和持续时间
①青少年智力走向成熟②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③青少年社会化程度加深
④青少年情感体验丰富○58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人)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⑵心理内容丰富但心理完整性水平低⑶自我意识高涨,但是自我控制欠缺⑷社会化加速的同时,个性化突出
1.脑和神经系统发育逐步完善
2.心血管系统功能趋于稳定
3.肺功能增强
4.体能不断提高
5.内分泌系统机能趋于完善
a.独立与依赖并存
b. 封闭与开放并存
c.勇敢与怯懦并存
d.高傲与自卑并存
e.眷恋童年又否定童年.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
极加工过程中也表现的差异。
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物或外部环境线索作为引导。
场独立性: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为引导。
(差异和特点)
准确的概括性⑵记忆力发展的特点:①总体水平的提高②记忆材料的影响③短时记忆广度的增加④主导记忆的出现:有意记忆占记忆的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手段、抽象记忆成为优势记忆方式⑶想象力发展的特点①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②想象趋于现实化③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更高⑷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①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A运用假设进行思维 B.推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发展水平不平衡②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③思维品质的矛盾性:A思维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B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④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⑸注意力发展的特点:①种类的过渡性②内容的深化性③品质的改善性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真正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能动适应。
理论的核心: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
适
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它属于量的变化,即“同化于己”。
个体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适应新的情况,它属于质的变化,即“外化于物”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⑴创造性教学的开设:在专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形成知识、发展基本智能的同时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它融学生的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与一体,并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学科教学内容为培养素材,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⑵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主要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设置某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但是缺少创造性教学所具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⑶创造性学习的倡导: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⑷日常生活的培养: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环境。
将日常生活的疑惑或不确定感转化为实际的问题,并加以创造性的解决,使青少年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⑸表象储备的丰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不断的丰富其已有的表象储备,改善质量,充实数量。
学校的各科教学对扩大学生表象储备、发展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
⑹认知好奇心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在于青少年的心灵进行接触探索时,必须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捕捉他们的智慧火花。
另一方面要珍惜和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事物内部的好奇,不断提高好奇心水平。
饰④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措,生理上的早熟和晚熟导致外界的各种评价造成了不安和烦恼。
这些如果排解不当将会困扰青少年的情绪。
⑵学习因素。
升学竞争的压力以及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过高期望使他们面临消极评价。
⑶社会关系因素。
①亲子关系。
一方面青少年渴望不再受父母的控制,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与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情感上对父母依然是依赖的。
②同伴关系。
当收到同伴的嘲笑、抵制、指责和冷落时会产生最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与情感体验。
③师生关系。
由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掌握不准确,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青少年。
有些教师只把精力放在少数尖子生身上,使其他学生受冷落甚至斥责和贬低,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
⑷认知因素。
当他们对自己倾向于低估和自我责备,对事物倾向于产生无能为力的预感时,极易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情感。
还有一些青少年由于自卑、猜忌和冷漠,使他们对问题的评价出现偏差,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之下曝光,最好在一对一的情景下进行。
②压住自己不快的情绪,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其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③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满足需要的正确行为方式。
⑵建立温暖、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校园文化。
教师做到一视同仁,了解他们各自的长处,通过举办活动为其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利用班会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事物。
⑶指导父母掌握调试方法。
①给予孩子关爱与支持。
如与他们共度闲暇的时光。
对他们积极向上的行为加以奖赏等。
②主动与孩子交流。
③减少家庭中的紧张气氛。
如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包括一定程度的隐私权。
④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如找心理医生等。
⑷向青少年介绍多种应对刺激的情绪自我调适的方法。
①理性情绪疗法法。
写出困扰情绪的事实——写出对事物的信念——写出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了解典型的消极信念并与之辩论——建立新的信念②行为放松疗法。
③环境调适法。
变换地点、运动、听音乐
0—1岁)信任对不信任。
这个阶段婴儿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
如果婴儿在饮食、安全和爱等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懂得周围的各安全的地方,人是可以信赖的,从而形成基本信任感。
⑵第二阶段(1—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惑。
儿童进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冲突的矛盾中。
这个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惑,他们就会形成坚强的意志。
⑶第三阶段(3—6岁)主动性对内疚。
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
行为和幻想。
有了性别的意识。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感就会形成自信的美德。
⑷第四阶段(6—11岁)勤奋对自卑。
此时的儿童在学习上常常受过成功与失败的压力。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
⑸第五阶段(11—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他们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并以别人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促进自己的发展,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格特征。
如果青少年这时期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统一性,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⑹第六阶段(20—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走向社会。
他们需要在朋友、同事和夫妻之间建立友爱关系。
如果建立了稳定的个人同一性,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在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就会产生亲密感。
⑺第七阶段(24—65岁)生殖对停滞。
这时个体已承担社会的任务,要求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并照顾和指导自己的孩子。
当一个人的生殖感高于停滞感时就会具有关心的美德。
⑻第七阶段(65岁—死亡)自我完善对绝望感。
这是人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接近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完善胜于绝望感,那他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⑤成就的需要。
⑴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⑵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
①支持技术②认知矫正技术③行为矫正技术⑶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⑷引导青少年正确的对待挫折⑸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①运用适当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授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②帮助青少年了解现实的自我③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暗示-说服-模仿
的印象,也包括看到或听到有关对方其他方面的间接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1)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1. 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
们常常要找到一个可以重新寄托感情的对象其次,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最后,在思想上对他们于都以前一直信任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
2. 与父母间的矛盾,从父母角度,从青少年角度,还来自两代人之间的代沟(2)青少年与教师的关系1. 师生关系的变化,首先,他们要求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即使是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如果在教育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或仍用对待小学生的方式进行管理也会使他们产生反感甚至不满情绪。
其次,他们对教师的学识尤其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2. 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3)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同龄团体通过正是团体和非正式团体,青少年友谊表现在选择性,稳定性,亲密性)
(1)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1.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
2.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青少年。
3.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
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有效手段(2)创设民主与和谐的班级氛围1. 确立班级发展目标2 .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3)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1.树立交往的自信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3.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4)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1. 正确的看待父母2. 学会励志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3. 与父母沟通
不尊重别人的处境和利益,缺乏感情2. 自我中心主义,只关心自己的处境和利益而忽视他人 3.对人不真诚,以获得利益为前提与人交往 4.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过分惧怕权威而又不关心下属。
5.过分依赖他人而又尝试自尊 6.反抗性与嫉妒心理,有猜疑,偏激和敌对情绪7.过分自卑,过于敏感8 好高骛远,苛求他人
化现象。
自己边缘化。
社会化②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③理想目标的社会化④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三、家庭因素。
四、同伴群体(①同伴群体的社会化作用是无意识进行的②同伴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权利③同伴群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④同伴群体容易满足青少年的种种需要)
1.明确的目的性
2. 较强的计划性
3. 一定的灵活性
4.不同的可控性
5.成分的相近性
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设置2. 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3. 青少年社会控制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满足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要2. 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3. 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4. 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突发性2.模仿性3.易变性4.盲从性
2. 交往需要
3. 情感宣泄
4. 娱乐休闲
5. 好奇心理
6. 自我表现直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具有正常的调控能力。
健全的人格⑥适应社会生活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理健康教育二、青少年自身维护心理健康途径①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②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学习负担要适量生活节奏要合理,做到有张有弛)○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