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步法详解。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难得今天专门教你太极拳的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步法详解。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难得今天专门教
你太极拳的步法!
太极拳的步法详解
俗话说;“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
可见步在武术当中的重要性,武术的腰腿功夫体现在步当中。
练习太极拳步法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步法十分重要,离开了步法就无法进行对敌,在太极拳中,练好步法的前提是周身必须有一定的松活劲,身子初步有些整合,否则练起来劲沉不到脚上,动起来站都站不稳,或者步动腰不动,腰动腿提不起来,身动手不能相随,东倒西歪,上下散架,这样的步自己一动就想摔倒,交起手来必定挨打!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基本功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抽出时间,专门的修炼步法。
当然,在套路中也可以,不过最好是多体会一种步型,比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
初学太极拳的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注意步法,太极拳的步法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一些初学者很粗心,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教的做,从来不去用心研究拳式结构,上动和下动的关系如何,步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上下动衔接的拳式结构和一个单动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
现在很少有人去研究太极拳的步法,一是失传的原因是许多的练拳人不知道步法的练法,二是一部分人只是在哪傻练,看不懂步法!他们只想着自己站的多稳,怎样使套路好看,优美,推手时怎样支撑八面,他们认为散手技击,器械技击跟推手一样,左右画画圏就行!其实太极拳远非那样简单。
太极拳的拳式结构是以阴动和阳动的阴阳动组成的,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
太极拳的步法与人类走路一致,也是符合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
传统武术中所讲的步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招式,或者是几个步型。
正真意义上的步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功夫之上的,不是老师告诉你几个脚的摆法,或者是迈步的方法,三两天就学会的!步法练得好叫“上步不见步”,“步步不断劲”,“虚步是腿法,实脚犹生根”,轻灵自然,迈步犹如定步一样,周身相随,拳脚都能随步法的调动发的出劲!但是这是很高的境界了,没有十年的纯功夫,就是一点体会都不会有的!
脚下的步法,上下相随,和谐规范,虚实变化自如。
脚的虚实变化,没有显现的形态,似乎不被人注意。
有的人走路很自然,但练拳时就见不到自然的步法了,迈出左脚便弓步,虚实重心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步幅开得大,不和谐,不灵活。
究其原因,是忘记了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有悖于自然规律。
太极拳的所有拳势动作都是被动行功。
太极拳手、眼、身、步四法四功中,脚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
太极拳的特性之一是“举动轻灵”,吴式太极拳的步法就是很轻灵的。
实脚松到了顶,虚脚自然上步或后退,循套路路线行功,自然和谐,看不到刻板动作。
太极拳行功有个要求,胯以上肩以下的躯干部位空松,似一个空杯,或是一只灯笼。
太极拳主要步法的练习方法
马步
1、正马步
是具有两腿共同分担,共同承担的一个基本步子,是双实步,要求扣步,坐胯,落胯,并锁胯,不能敞裆。
身要正,腰要竖,后腰成90度。
肩平,胯开,裆圆,身,松,手柔。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呼吸自如,通畅。
具有下实上虚,沉下根扎,上身松灵的意味。
2、偏沉马步
重心转移的结果,裆圆,胯开,松灵开合,吞吐收放,尽在此中。
左右云手就是典型。
步分,胯沉,腰转,手随。
步到,身到,手到。
意到,神到,韵到。
3、弓马步
典型动作,“弯弓射虎”并行步,要求落胯,沉胯,斜支撑,气沉丹田,上下相随,左右相顾,八面支撑,威风凛凛。
马步分高马,中马,低马,各有所用,各按所需。
要求守中,用中,持中,最起码不失中。
扎实的腰腿功夫,灵动的步态步伐,松沉的身手,组成中国武术的特点,太极拳的每一式一势,都能在传统武术中得到验证,找到它的影子。
他们是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
和任何传统拳架一样,太极拳之弓步要求前弓后踞。
前弓腿要膝不露足尖,后踞腿,曲成蓄势状态。
弓步是常用步,分攻,守,转三用。
攻击步
对正前方进行攻击,此时的步要求,前弓步是桥梁,起到输送力量的作用,作用力在于后踞腿上,要求力发于脊,植于根,发于端。
利用后踞腿的蓄势,把腰背脊上形成的劲力,利用大地的反作用力把劲发挥到所要发挥的部位,形成攻击力。
这里就有几个慨念要说明:腰背脊上的发力,这里有体重级别的因素,也涉及到所谓内功,内力,内劲等因素,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也就是所谓功夫。
这是一串肌肉筋膜的活动,递次的移动,转换形成的能量效果。
带动这个效果的是一连串神经运动,这种神经运动,出于意识的反映,条件反射,和本能机制。
植于根,这是一切陆上动物的特征。
是对大地特性的掌握,就象水中动物掌握的“水性”,飞行动物掌握的空气特性一样。
人则可以借助大地的反弹力,定柱性,扎根性等等。
把作用力通过反作用力发挥或者吸收。
发于端;肩,肘,手,指,掌,头,腿等,可以达到攻击目标的部位。
这里面也有功夫,如铁头功,铁砂掌等等,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防守步
接受对方发力的一种防守,要求把对方的发力通过自己身上各关节的缓冲,吸收掉,通过后踞腿传递到大地去。
这种传递也是功夫的反映,是防守机制的自然启动,应激反应,也有一串从意识到肌肉到接受部位的条件反射。
转换
有攻,守,必定有转换,这种转换是得机得势之反映,是熟练的本能,是功夫的丈量。
是步伐对身体,手法的切换能力,强弱,虚实对比的关系的比例。
转换极其关健,可意会,极难言传。
弓步亦有顺步和坳步之分。
顺手顺脚的弓步,如单鞭,野马分鬃,斜飞式等。
拗手拗脚的搂膝拗步,搬拦锤的冲拳步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杨式太极拳要求的弓步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沉胯,迈步如猫行的架式。
坐胯,收胯能锁胯会提胯的胯部动作。
不撅臀,不跪膝,不塌腰,保持中正的发劲形式。
弓步的发劲,需要不断练习。
听得到,化得掉,发得出才是太极拳的全部。
虚步
杨式太极拳中的虚步是用得最多的步伐,就是用后腿坐实,前腿虚放的用步方法。
用得好,功夫扎实,用得不好容易伤膝,伤胯。
正确不正确往往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虚步三件:这是指前搁虚腿的三种样式。
一、平步虚腿——虚腿平伸,脚尖不翘也不惦,此种腿法在虚步中用得最多。
主要运用于运化移动之中,如返身撇身锤,搬揽锤。
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形势中常用。
二、翘步虚腿——后腿实坐,前脚脚跟着地,脚尖翘起。
典型动作是提手上势,手挥琵琶,这个步伐实际具有后坐前攻的态势,是有鼓荡前攻的意味。
三、点步虚腿——前虚腿脚尖着地,后跟踮起,典型动作,白鹤亮翅。
即在展开,分运时运用,在后撤步、斜撤步时常用到,这种点步需像蜻蜓点水般轻巧,具有闪展之意。
虚步的要求:
一、沉劲
这里的沉劲是对后坐实腿而言;沉胯,曲膝,扣踝。
还需要圆档,松柔身手。
符合上松下沉,上柔下盘'。
沉劲在于扎根,只有根扎大地,才能周身轻灵。
二、虚,灵
这里的虚,灵是对虚腿要求;不偏不斜,中正安舒。
胯要含,不要露。
收得住,放得开。
身法上有正身,侧身。
三、承,转
这里的承是要承担得起,含蓄得了。
启承往复腰胯带,身法转。
尤其在推手中,讲究虚怀若谷,胯收裆圆。
太极猫步实在也是虚步形式的迈,迈步如猫行的实质就是沉身健迈。
闪展腾挪都是虚步为主的步伐。
练好虚步,用好虚步,活用虚步,都是太极拳功夫的显现。
中国功夫的根本是腰腿功夫。
虚步的关健在于胯的正确运用与否。
后坐实腿要开胯充分,坐实如坐凳,膝与踝呈线性对称,不别膝,不扭胯,不厥臀,立腰而不挺腰,不拘背,宜含胸。
肩平齐,头颅正。
虚中有实,实中带虚,乃虚步矣。
乃太极矣。
扑步
扑步在现代杨式太极拳中已经用得不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需要。
传统中它和其他拳种一样有其一定位置,这个位置也确立了太极拳是传统武术的同一性,而不是异类。
所以神化它,玄化它既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可能。
杨式太极拳的扑步在下势上单独使用,印证了不包含在太极十三势中的关系。
在上下关系中拳谱里是单独称势的,如提手上势,单鞭下势。
我想我们先辈这样定势是有其道理的,值得探讨。
尽管如此。
还是按我对扑步的理解。
谈一点体会吧:
扑步的贴,不在于高低,在于贴身,贴隙,是穿插的需要。
上下翻飞,腾跃毕竟过于耗费体力,最重要影响呼吸,平心静气的呼吸。
这就是现代太极拳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