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道教作为中国最早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而深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道教秉持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信条,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平发展。

在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中,融入了儒家和佛教等思想,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道教道德体系。

道教道德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内在的道,人应该与自然相互融合、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应该过度干扰和破坏自然的平衡。

因此,道德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道德的实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谦逊、宽容、自律和无私的品德。

在道教伦理观念中,道德的实践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道家强调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提升,倡导个体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修身养性的过程包括抱持宽容、和睦、谦逊的心态,摒弃世俗的功利心和私欲;通过反思人生、超越自我、追求道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注重培养内心的恬淡、无欲无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教的伦理观念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尽量不干预个体的自由发展,让人们自由选择,引导人们以道德为基准来行事。

同时,道家强调善治的重要性,认为善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善治的标准是无为而治,尊重人民的权利和需求,保障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道家伦理观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教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包含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道家主张亲和、宽容、和谐的关系,认为平等互助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道家注重家庭伦理的培养和社交礼仪的规范。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中,人们应该保持平等、和谐的态度,遵循尊重、信任和宽容的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贯穿于道家思想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修身养性的信条。

道教倡导以道德为准则的行为与处世原则,旨在实现个体的内外和谐,并促进社会的和平发展。

同样,道教道德与伦理观念中的互为因果、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试论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试论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循环 。
在“ 承负 ” 之说 中 , 道教 还 极 力宣 扬 现世 的善 恶
报应 。早 在先 秦 时期 , 的行 为善 恶 自有 报 应 的 思 人 想就 已形 成 。如 《 经 》 : 积 善之 家 , 有 余 庆 ; 易 称 “ 必 积不 善 之家 , 有余 殃 。 《 德 经》 : 天道 无 亲 , 必 ”道 说 “ 常 与善人 。 西 汉 末 至东 汉初 , 纬 之 学 盛 行 , 又 ” 谶 便 衍 生出 天地神 灵监督 人 的善恶行 为并 予以报应 的观 念 。如 《 图 ・ 河 纪命 符》 :天 地有 司 过之 神 , 人 称 “ 随
6/3 2 2 2 0-2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 0 09年 第 l O卷 第 2期
JC agh a ntT e. SeS i d. ,09, o 1 N . . hncm s eh ( o.e. i)2 0 V 1 0, o2 I . E .
堕 ! 墨 Q 鱼 :
作者简介 : 张明义(9O )男 ( , 15一 。 汉) 湖北丹江 口, 副教授
主要研究伦理学和武 当山地方文 化。
求长生者 ,百行当修, “ 万善 当著” 太平经》 。《 也说 : 善者 自 , 兴 恶者 自病 , 吉凶之事 , 皆出于身。《 平 太
CN 2 . 3 2 C 2 1 2 /
试论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张 明义
( 郧阳师专 政史系, 十堰 420 ) 400

要: 分析 了武 当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 义,
是道教的传统教义之一。“ 承负 ” 之说 , 自《 源 太平 经》 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 , , 则可荫及子孙 ; 若先人 屡屡犯过作恶 , 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 , 即人们常说 的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武当道教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汉代老子等道家先贤的思想理论。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自三世祖张三丰创立武当山道教以来,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即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内在本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张三丰认为人与自然必须相互依存、必须互相尊重。

他主张,人应该尽可能地去符合自然规律,对于道家来说,天命至上,命运多舛,并不可怕。

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探索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新型学说,并将其与道家思想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武当道教伦理思想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其具有本体论、伦理学以及宗教实践等多重性质。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张三丰所创立的“三分真气”理论对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张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根据身体、心灵不同的特点来进行练习,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强调爱与和谐。

综上,武当道教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其理论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探索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新型学说,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传统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SWOT分析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商业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估一个组织、一个项目或一个个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SWOT的意思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 (威胁)。

本文将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一个公司的情况。

在分析公司的优势时,我们可以列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可靠、在市场上拥有持续优势、客户口碑好等。

这些是公司长期存在的优势,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翁士洋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2
【摘要】文章从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历史研究(尤武当山志研究)、朝山进香、建筑艺术、管理制度、宫观经济、派系人物等几个方面大致综述了对明代武当山两百多年的繁盛时期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认为应当在现有的诸多成果基础之上,继续深入,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开拓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的新局面.
【总页数】7页(P1-7)
【作者】翁士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B95
【相关文献】
1.浅析武当山玉虚宫明代道教壁画的用色风格 [J], 张向荣
2.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以两组真武铸像和青龙、白虎塑像为例(上) [J], 沈伟
3.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以两组真武铸像和青龙、白虎塑像为例(下) [J], 沈伟
4.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J], 翁士洋;
5.清代及民国时期汉族道教服饰造型与纹饰释读——以武当山正一道、全真道教派法衣为例 [J], 夏添;王鸿博;崔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体系,其道德观和伦理学理念体现了对仁爱与自然之道的追求。

道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秉持“温柔而不对抗”的原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文将从道教的道德观和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道教对于仁爱和自然之道的理解与实践。

一、道教的道德观道教的道德观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衡。

道家认为,道无形无相,无名无迹,是一种超越具体形式的普遍存在。

道德观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道教中,道德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则和准则,更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修养。

首先,道教强调仁爱与宽容。

在《道德经》中,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无欲而安”、“无争而和”。

这些思想表达了道教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无私无欲、宽容待人、不与他人争斗的道德准则。

在道教的道德观中,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宽容他人的不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定。

其次,道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觉醒。

道家认为,个体的修养和境界与道的境界紧密相连。

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超脱尘俗的境界。

因此,在道德观的层面上,道教主张个体应该静心修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通过无欲无求的修行,个体可以达到超越形式的境界。

最后,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德观中的自然观念是道教的核心之一。

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人生的和谐与平衡。

因此,道教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自然之道。

二、道教的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道教的伦理学以仁爱与自然之道为中心,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伦理学的层面上,道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同时也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敬畏。

首先,道教强调仁爱与社会责任。

在道教的伦理观中,仁爱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表现为亲情、友情和公义。

道教提倡亲人亲之,友人友之,以及对他人的公正和善行。

仁爱的实践需要个体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怀与支持。

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

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

Ethical Analysis On Wudang's Feng Shui
Architecture
作者: 张明义
作者机构: 郧阳师专政史系,湖北十堰442000
出版物刊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0-72页
主题词: 武当建筑 风水 封建伦理
摘要:风水学由来已久,孕育于先秦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时期,普及于明清时期。

风水理论作为上层建筑自然要为封建统治服务,其对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起到了维护作用。

明代是传统风水理论的完善时期,作为统治者的明皇室大修武当山,自然非常重视武当道教建筑的风水问题。

由此,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深刻体现出“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和森严的封建宗法等级伦理思想。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大山深处,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道教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传承。

那么,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

道教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要去征服和改变自然。

在武当山,山水相依、云雾缭绕,处处散发着道家的清幽和神秘。

这种自然与人的融合,体现了道教设计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次,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注重修身养性。

道教倡导修炼内功,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在武当山的道观中,修士们日夜苦修,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追求永恒的道。

这种修身养性的理念,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神秘。

此外,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强调道法自然。

道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遵循自然法则,而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违其道。

在武当山,人们可以看到山间古树参天,瀑布飞流,这些自然景观都是道教设计理念中“道法自然”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倡导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追求道法自然。

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武当山的风景和建筑,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这种道教设计理念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人们要顺应自然、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愿我们都能从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中汲取力量,活出一种更加和谐与自然的生活。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社会伦理是各个时代中约定俗成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则。

道教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由人组合而成,所以参与社会伦理思想建设是很自然的事情。

每个时代的社会伦理都应符合当时的不同变化,所以就有各个时代的标记和特色。

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后,就会以新的符合现状的标准审视和判定原有的社会伦理道德,符合的会被保留,不符合的自然要被革除,这是每个时代都会高度重视的伦理工程和实际任务。

道教的清规戒律对社会伦理持认同态度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虽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并完善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形式的确定是因为它适合封建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为当时社会各界所广泛地接受和使用。

在这种社会基础和氛围下,作为传统宗教形式的道教不仅同样关注社会伦理建设,而且在道教徒和信教群众中积极推广伦理规范的实践。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是通过清规戒律的条款传授以及教徒自觉自愿持守奉行的实践来体现的。

道教规范教徒有:三皈、五戒、八戒,在俗男女则有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千二百戒等等。

清初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删繁就简,传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

在这些戒律中,道教所要求教徒遵循的除了教义专业的条款以外,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社会伦理所规范的内容和精神。

设有这么多条款,是否会与“无为”、“自然”之教义有违背呢?道教就此早有自己的认识:“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秘旨,首以‘道德’二字名篇。

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尽人以达天,存心以全性;虽未设立有‘律’之名,若观妙观窍,即所以律心,柔弱谦下即所以律身。

”道教的目的就是通过戒律向社会推广伦理道德思想,表明道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所谓:“戒者、禁止之辞,益善、止恶、皈真、舍妄之谓也。

”当然,在推广过程中道教徒要承担起社会伦理道德榜样的作用。

考证道教全真派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的戒律内容,有许多是直接关于维护社会伦理的内容。

武当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武当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武当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武当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武当道家、道教文化可谓是主干。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道家、道教文化,在二十世纪的前七十年被蒙上了“封建迷信”的尘土,其价值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刚刚被人们所认知。

通过认真的研究,学术界发现道家、道教文化蕴藏着对社会、对人类具有宝贵价值的思想文化资源,是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

但尽管如此,而今人们所知的道家、道教文化多限于表象的层面上,不甚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奥秘。

特别是其中的丹道之学。

例如,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仙真高道善择名山隐修,诸如广成子隐崆峒山、葛洪隐罗浮山、张陵隐鹤鸣山、丘处机隐龙门山……武当山“自黄老没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记第五》),加之此山又是玄天上帝得道飞升之地,故参玄问道者,代不乏人。

古往今来,“养生之人,多隐其名宁,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

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记,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出处同上),今存记载者,即有春秋之尹喜、汉之戴孟、唐之姚简、五代之陈抟、宋之孙寂然、元之张守清、明之张三丰等一大批仙帅真人。

其实世人很难了解丹道之学,实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真、善、美修养之体现。

但此学积极之人生观、世界观、养生观,因历史变革等诸多原因,世人认其真实面目者少之又少。

明清以后,武当山道教官观屡罹兵火之患,传其薪火者亦寡而又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武当》杂志长期致力于武当气功、武术的研究,武当丹道之学渐为世人所知,孔德先生长期在《武当》杂志社编辑部工作,既修习内丹,又从事研究,其成果值得重视。

孔德先生系武当山地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秉承家学,又深得武当山之灵气与地域文化熏陶,早年囚多病缠身而寻求养生之学,又恰逢工作在武当山,数年问与武当山诸多老道长结为忘年之交,得授道门养生之术,白此身康体健并激发深研丹经之兴趣,山丹经而深涉道学。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道教认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要想修仙道,想长生久视,就应该先把人道修好,力争做道德高尚之人。

如果人道都修不好,要想修成仙道则不可能。

要修仙道,先要行孝,即古人提倡“百善以孝为先”;除了行孝之外,还要积功累德,多行善事。

否则成不了仙。

道教提倡的“慈孝”其内容一是养,二是敬。

即对长辈的赡养、尊重、慰藉和关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徒养口体,而无敬爱之心,犹之不孝也。

”这就是说,子女对于父母只有物质上的给予而缺乏敬重和爱戴,不能说是尽了孝道。

慈作为父母对子女的道德规范,是父义母慈,有时慈也是父母共同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父母对子女的道德义务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保养、抚育子女长大成人;其二是教育子女懂得处世为人的道理,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

子女没有教育好,是父母的过错。

父慈子孝,可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把亲子之爱推而广之,使其有益于天下之爱,这是一种合理的思想。

道教提倡勤俭,它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普及面最广、传播时间最为久远的美德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勤劳节俭闻名于世,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老子有许多关于勤俭的论述,民间也有一些劝人勤俭的谚语和格言。

这些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很大,虽有时代的局限,但其中蕴含的道德内容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仍有积极意义。

因为,无论是修身、治家,还是管理国家,都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相反,如果好吃懒做,挥霍浪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会产生坏的德性,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来。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辛勤劳作是养成节俭美德的根源。

道教提倡的“不争”与“礼让”,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它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表现为恭敬与谦让,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和谐的一种有效方式。

礼让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其主旨在于: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畅通。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把“治人情”的“礼”,具体化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而把“忠”和“孝”作为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确定下来。

在个人伦理方面,董种舒从人与物的区别出发,把“仁义”说成是人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这样,作为社会伦理的“三纲”,作为个人伦理的“五常”,便结合在一起,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已见雏形。

然而随着东汉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更加明显暴露出来。

一些接触实际的思想家,在批判谶纬迷信的过程中,开始怀疑封建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唯物主义者王充,是这些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使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而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进行了揭露。

在他看来,封建统治者的荣华富贵与他们的道德操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提出“礼生与有而废与无”,戳穿了统治者宣扬的所谓“有德有富”、“以德配天”等谎言。

与此同时,直接反映劳动者利益和愿望的道家经典《太平经》,也对董仲舒等人倡导的宗教神学和神圣化了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阐述了与封建道德相对立的道德观念。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

当时,一批推崇道家黄老之学的名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合起来,称之为“三玄”,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玄学。

玄学思潮的出现,是对儒家伦理纲常的一次否决,他们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伦理道德,向儒学的独尊地位提出了挑战。

玄学以无名无形的“道”来否定有意志的“天”,以清谈的方式开展思想论战,给沉寂的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而其后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道教,把儒教的封建伦理观念摄入教义,忠孝成了神仙世界的仙道之本。

“学仙非难,忠孝为先”,成了后世道教中道士的信条。

仙道和人道逐步结合,学仙者先须从为人做起,一些死去的忠臣孝子也逐步被名列仙班。

葛洪说:“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道教伦理是中国道教体系中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理想和目标的伦理体系,是一种关于道德现象与生命现象等的信仰化哲学体系。

道教伦理以道家的“道”为信仰根基,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道教伦理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道教的伦理思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标签:道教伦理;道家伦理;启示一、道教伦理的主要内容道教伦理作为一种精神规范系统,有着丰富的内容。

作为一种宗教伦理,道教伦理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渊源,吸收各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其内容既有传统伦理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强烈的神学思想。

1、贵生思想重生恶死是道教伦理的一大特点,它揭示了人性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生死问题。

生是其教义的一个基本概念,道教的理想就是要修道成仙,长生不死。

而修身的主体则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生命是得道的基础。

道教生命伦理观的最终目标,是拯救人类脱离死亡的命运,让生命升入永恒存在的境界,主张以无为、不争、寡欲、清净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一切。

道教的这种贵生思想影响深远,使人追求积极人生,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强调个人的修养和个性的发展。

道教贵生的伦理是通过神仙修成的方式而实现的,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生苦练。

因此,道教修仙者们认为,只有超越世俗的享受,遁入一种清心寡欲、远离尘嚣的朴素山林生活,才能避开世俗中的复杂外部条件,保证生命首先不受来自社会的破坏,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仰者获得修道自由的一种方法。

道教的这种注重个人的修炼,包含有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伦理精神,对于提高个人素质是非常有利的,能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主要地位,强调爱群利群,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在处理群体与个人利益这对基本矛盾时,儒家提出先人后己、济众爱人、以公为贵等以他人为怀的高尚情操。

道教从宗教出发也是认同这些优秀品德,但更强调社会个体素质的提高,认为只有个体充分发展了,社会整体水平才能提高。

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一)

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一)

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一)摘要: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十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有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伦理取向;慈俭不争、劝善成仙的道德追求;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的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

这些道经伴随真武神信仰的传播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道教信徒有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对宋代以后民间社会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真武;天道贵生;慈俭不争;诚信不欺道教真武神信仰是宋代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

宋代官方民间编制刊行真武经典之风颇为盛行,据考证,宋代产生或流行的真武经典共有十余部,如《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真武启圣记》、《真武灵应大醮仪》、《玄帝实录》、《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等经典,这些经典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当时民间信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如真武神的来历、修道及显化、职司,道教基本信仰与真武应化之说,道教内丹修炼思想等。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这些经典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从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慈俭不争、劝善成仙,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天道贵生,济物度人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是宋代真武经典宣扬的主要伦理取向之一。

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其教义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生。

生,即生命的存在。

贵生,就是要尊重生命,视生命为最可宝贵之物。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贵生”、“仙道贵生”。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特别重视贵生思想,因为真武——玄帝是水神,是主宰天一之神。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道经称“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极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①。

《太上说真武妙经注》云:按《元洞玉历》西华帝君曰:“昔壬癸分于太清,以立次元之象,运于水宫而源之。

水为上善而非善已,故得与天地一同而长,且久利于万物而弗自利,流渡万物而弗自渡,万物昏塞染着无所不涤,名曰备众广法也。

道家伦理思想的特征思索

道家伦理思想的特征思索

道家伦理思想的特征思索与儒家的伦理思想相比,道家的伦理思想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表现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说儒家是以积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题,全面地阐述了其伦理思想,那么,道家则是以消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题,阐明了其别具特色的伦理思想。

道家的伦理思想虽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伦理思想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为了了解“无为”之为的内涵,我们先来看看无为和有为的含义。

道家的无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使自然万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

换句话说,道家的“无为”,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循,强调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人为地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目的。

道家的无为,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原则,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违背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的本性,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与道家“无为”相对应的所谓“有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达到人类的某种目的。

作为道德实践规范的有为,就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希望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

他们固守于一定的道德规范,希望通过积极有为的行动,干预社会的发展过程,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根据道家的理论,无为和有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干预自然、社会的演化、发展规律。

所谓无为之为,就是像“道”一样的行为,而道归根到底是“法自然”。

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家的无为之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为了确保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道家认为有一些道德规范也是应该遵守的。

道家伦理思想

道家伦理思想

道家伦理思想
道家伦理思想,指的是至今在东方传统思想体系中受到普遍影响的礼仪伦理观念,主要形成于春秋战国以来,由著名理学家孔子等系统阐述而成。

道家伦理思想从发展到完善,在历经几千年如磨斧劈石,以无比恒久的沉稳力量,入侵甚至改变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其礼仪操守。

道家伦理性思想主张“以德治民”,“以智明君”,以恪遵天道、自然规律回归本心,立足本分,完善社会关系与礼仪,培养节操道德观念,提倡和谐、政治共识和宗教信仰,人人被教“忠言逆耳利于行”,”虚实有界”的伦理原则,强调首要的责任感、政治公德和道德法则。

在这一朴素的价值取向中,孔子以及下属学派开展了系统而深入推敲的理论论述。

在诸子百家思想弥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家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其宗旨为尊崇天、遵循自然、维护本位、追求清明的成为应推崇的宗教修行的基础。

对压抑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的人们具有坚定守信、爱自然、恪尽职守等理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信仰,并承载先秦思想进入晚古和现代思想史的文化传统。

总之,道家伦理思想吸引了漫长岁月的基础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状况,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们内心深处对推及健康社会稳定发展的期待和思考。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

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

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

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结合起来。

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

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

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

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 祸 免 灾 ”、 欲 修 仙 道 , 修 人 道 ” 贯 彻 于 全 祛 “ 先 等
封 建 帝 王 的 推 崇 , 进 了 武 当 道 教 的 发 展 。宋 元 促 时 , 于 封 建 统 治 者 极 力 推 崇 和 宣 扬 武 当真 武 神 , 由
使 真武神 的神 格 地 位 不 断 提 高 , “以 武 当 山 为 本 山, 以信 仰 真 武 一 玄 武 , 视 内 丹 修 炼 , 长 雷 法 重 擅
21 0 0年 2月
郧 阳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报
J u n l f Yu y n a h r l g o r a o n a g Te c e sCo l e e
Fe b. 201 0
第 3 O卷 第 1 期
Vo I O NO 1 l3 .
武 当道教 伦 理 思 想研 究综述
北 朝 时 , 于 社 会 动 荡 , 以 百 计 的 士 大 夫 或 辞 官 由 数 不仕 、 弃家 出走 , 集 武 当辟谷 修道 。同时 , 或 云 出
现 了 有 关 真 武 的 经 书 。 隋 唐 时 期 , 当 道 场 得 到 武
下 , 行 和 光 同 尘 、 世 利 人 的 教 化 , “ 生 贵 践 济 将 长 生” “ 仙 得道 ” 为 广 大教 徒 的最 高 信 仰 追求 。 、成 作 作 为 道 教 的 重 要 支 派 , 当 道 教 也 为 信 徒 们 描 绘 武 了 一 个 “ 寿 康 宁 、 仙 得 道 ” 人 生 境 界 和 理 想 福 成 的 目标 , 一 人 生 理 想 可 分 为 两 个 层 次 : 一 个 层 次 这 第 是 通 过 修 炼 达 到 长 生 久 视 、 寿 康 宁 、 遥 达 观 的 福 逍 人 生境 界 ; 二个层 次是通 过修炼 实现 无疾 而终 、 第 坐 化 升 天 、 入 天 堂 的 成 仙 目标 。“ 寿 康 宁 , 进 福 成 仙 得 道 ” 人 生 理 想 , 集 了 武 当道 教 信 徒 对 自身 的 汇 价 值 、 性 内 涵 以 及 摆 脱 外 界 束 缚 取 得 个 性 自 由 人 等 的 美 好 向 往 和 价 值 取 向 。 为 了 这 一 理 想 得 到 实 现 , 当 道 教 将 “ 道 明 道 , 行 修 炼 ” “ 咒 做 武 慕 苦 、 符
及 符 篆 禳 , 调 忠 孝 伦 理 、 教 融 合 为 主 要 特 征 强 三 的 ” 当 道 教 最 终 形 成 , 随 之 呈 现 出 二 百 多 年 的 武 并 鼎 盛 局 面 。 作 为 中 国 道 教 的 一 个 重 要 流 派 , 当 武 道 教 的 教 理 、 义 与 中 国 道 教 的 教 理 、 义 同 出 一 教 教
张 明 义
( 阳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郧
[ 摘
政 史 系,湖北 丹 江 口
42 0 ) 4 7 0
要] 当道教将儒 家纲常 与成仙信 仰 紧密结合 , 武 突出“ 忠孝仁 义” 宣扬“ 恶承 负” 提 倡“ 信 不 , 善 , 诚
欺” 并假神道设教 , 真武神 ” , 以“ 的威力驱使信徒 去奉行 其伦理道 德。与此相应 , 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 , 武
武 当 山 在 春 秋 至 汉 代 末 期 , 是 古 代 宗 教 重 已
要 活 动 场 所 , 多 达 官 贵 人 到 此 修 炼 。汉 末 至 南 许
研究 成果 综述 如下 , 资探讨 。 以 道教 是华 夏文 明中土生 土长的 宗教 , 在 “ 它 仙
道 贵 生 , 量 度 人 ”( 度 人 经 》 的 教 义 思 想 主 导 无 《 )
也 深刻 体 现 出儒 家 宗 法 等 级 伦 理 观 念 。
[ 关键 词 ] 仙得 道 ; 孝 仁 义 ; 恶承 负 ; 信 不 欺 ; 筑 风 水 成 忠 善 诚 建 [ 图分 类 号 ] 2 中 G1 7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8 6 7 (0 0 O — 0 1一 O 文 10 - 0 22 1 )1 0 0 3
道 明道 、 行 修 炼 , 能 实 现 学 道 修 道 的 理 想 目 苦 才
标 。其 次 , 当道 教 设 计 了 许 多 套 画 符 念 咒 、 醮 武 斋 科 仪 的 法 事 活 动 , 人 祈 福 , 祸 免 灾 , 满 足 人 为 祛 以
深 受 儒 家 思 想 影 响 , 将 儒 家 纲 常 与 成 仙 信 仰 紧 它 密 结 合 , 出 “ 孝 仁 义 ” 宣 扬 “ 恶 承 负 ”, 倡 突 忠 , 善 提 “ 信 不 欺 ”, 假 神 道 设 教 , “ 武 神 ” 威 力 驱 诚 并 以 真 的 使 信 徒 去 奉 行 其 伦 理 道 德 。 与 此 相 应 , 当 山 道 武 教 建 筑 的 风 水 格 局 , 深 刻 体 现 出 儒 家 宗 法 等 级 也 伦 理 观 念 。 现 将 本 人 在 武 当 道 教 伦 理 思 想 方 面 的
辙 , 时 又 有 着 自 己 的 鲜 明 特 性 。 而 作 为 一 种 土 同 生土 长的宗教 , 教 与儒 家 在 伦 理 思想 方 面 历来 道 相 反 相 成 、 抗 互 补 。 “ 教 是 中 国 传 统 思 想 儒 道 互 道 两家思想 相结合 的宗 教 。‘ 教 ’ 称为 ‘ 教 ’ 道 之 道 并 不仅仅 因为它和 ‘ 家 ’ 着 密 切 的联 系 , 且 也 道 有 而
因 为 它 是 一 种 ‘ 德 教 化 ’ ‘ 太 平 ’ 受 儒 家 思 道 以 致 深 想 影 响 的 宗 教 。 [ 。 伦 理 思 想 而 言 , 当 道 教 亦 ’1 就 ,] 武
部 教 化 过 程 中 。首 先 , 当 道 教 以 “ 天 真 武 上 武 玄
帝 ” 欲 坐 忘 ຫໍສະໝຸດ 炼 内 丹 的 经 历 , 化 信 徒 只 有 慕 遣 修 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