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能愿动词“会”的偏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
作者简介:祖成瑶,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于语料库的能愿动词“会”的偏误分析
祖成瑶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能愿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能愿动词“会”的使用对留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准确地表情达意有很大作用。
以中高级留学生口语语料为基础,探讨留学生使用能愿动词“会”的偏误情况,其偏误主要表现在漏用、误用、错序、否定疑问形式、与其他能愿动词混用等,分析偏误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会”;能愿动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2020年第2期总第692期
MODERN CHINESE
No.2
General No.692
现代语文
笔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时发现,能愿动词通常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它都是作为独立的教学语法点。
能愿动词之所以能在汉语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能愿动词如“要、能、会、可以”等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均属于甲级词汇,往往在初级阶段就会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能愿动词的意义复杂、用法多样,增加了留学生学习的难度,以上这些高频使用的能愿动词也是留学生出现偏误频率较高的。
因此,留学生对能愿动词的学习应贯穿于汉语学习的各个阶段。
本文的语料来自于首都师范大学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所搜集整理的中高级留学生口语语料,约27万字。
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留学生对能愿动词的掌握并不理想,尤其是“会”,出现了一系列偏误,而且常常和其他能愿动词混淆。
由此可见,能愿动词“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对能愿动词“会”的研究无论是从语义域维度还是从情态域维度,多是从汉语本体的角度着眼。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能愿动词“会”在单句中
的显性偏误分析。
这样的研究模式,一方面,很难从上下文语境和交际情境对“会”进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在单句语法中没有问题,可是由于语义理解和使用不当而形成的隐性偏误。
有鉴于此,笔者在分析能愿动词“会”显性偏误的同时,也对它在语义、语用方面的隐性偏误予以关注。
本文从语言理论和实际运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留学生的口语语
料和音频资料为实证支撑,着重探讨能愿动词“会”的偏误及成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对外汉语中的能愿动词教学有所帮助。
一、能愿动词“会”研究概述
(一)本体研究1.关于“会”的词性
王力先生认为,“会”是动词,表示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能力[1](P7)。
这无疑忽略了“会”表示可能性的用法。
吕叔湘认为,“会”既可以作动词,表“熟悉、通晓”之意,例如“他会汉语,你会什么?”也可以作助动词,表能力和可能性[2](P7)。
这一观点目前被学界广泛认可。
2.关于“会”的义项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会”分为三个义项:1.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某事。
如:“他不但会作词还会谱曲。
”2.善于做某事,前面可加副词修饰。
如:“他真会过日子。
”3.有可能,通常表示将来但也可以表示现在和过去。
如:“你怎么会知道
的?”[2]周小兵根据语义,将“会”分为“会
1”和“会
2
”。
“会
1”表示“懂得、能够干什么”,是及物动词;
“会
2
”
表“可能性”,是助动词[3]。
这种分类把表能力和表精通、擅长归为同类,与吕叔湘先生的分类相比,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不过,有可能会带来语义上的混乱。
赖鹏提出能愿动词“会”可以表示意愿、许诺。
如:“我会好好学习的。
”[4]但这一观点存在一定争议,是否因为主语人称不同和语气强弱不同,就将“承诺”义单列一个义项,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前也有学者从情态角度出发,将“会”的义项划分成三类:一是认识情态“盖然”,即表示可能性;二是道义情态“承诺”,如表示个人道义承诺,自己主动承担义务或保证;三是能动情态“本领”,其中,这一义项又可分为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善于做两种。
3.关于“会”的句法和语用
刘月华等对“会”的句法特点进行了归纳,作者指出,“会”作为能愿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但主要出现在回答之中;也可以后面跟谓词性成分,不能直接跟体词性成分;不能直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不能重叠;可以用正反式提问;可以受某些副词的修饰;只要意义允许,可以与其他情态动词连用 [5](P7)。
从语用角度讲,在表达可能性的意义上,“会”后面跟的动词或谓词性短语通常具有消极义。
如:“他的偷窃行为会对他的个人品德造成负面影响。
”[6](P7)(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只对“会”的偏误进行探讨;二是对包括“会”在内的能愿动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前者的研究成果较少,如王姣的硕士学位论文《能愿动词“会”的缺词偏误分析与教学建议》(2017),作者利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重点探讨能愿动词“会”的缺词偏误,对此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其主要成因[7]。
后者的研究成果较多,这类研究大都是从“会、可以、能”中的两个或者三个入手,比较这
些能愿动词的异同,分析它们的偏误类型。
如卫斓的《留学生使用汉语能愿动词“能”“会”的偏误分析及其使用规律》[8]、樊谊军的《现代汉语“能”与“会”的用法对比及其偏误分析》[9]。
有些论文是按照国别、学生年龄或水平予以划分,对同一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系统地分析。
这类研究大都立足于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在使用“会、能、可以”等能愿动词时出现的偏误及其原因,对汉语能愿动词的认知过程和习得过程进行探究。
如白云的《日本学生“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10]、王兰的《摩洛哥初级学生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11]等。
二、能愿动词“会”的偏误类型
经过对中高级留学生口语语料的筛选,我们最终得到67条有效语料。
通过对这67条语料进行分析,笔者归纳出留学生在使用能愿动词“会”时的主要语法偏误有五类:“会”的漏用、“会”的误用、“会”的位置不当、“会”的否定和疑问形式不当、“会”与其他能愿动词的混用。
我们对这五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语料库中能愿动词“会”的偏误统计
偏误个数(个)偏误比例(%)漏用4 5.9
误用3247.7
位置不当913.4
否定和疑问
形式不当
2 3.0
与其他能愿动词
的混用
2030.0
合计67100
下面,我们就对中高级留学生口语语料库中所出现的能愿动词“会”的偏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会”的漏用
这里的漏用指的是该用而未用。
这类偏误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不过,确实是很难改正。
留学生在学习助动词时通常会受母语的影响,认为助动词的使用对句义表达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在口语中往往会忽略对能愿动词的使用。
例如:
98
(1)过去的人家里都{CQ会}做一些活动,但是现代人不会。
(2)*朋友的时候{CQ会}更多拍照。
(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拍更多的照片。
)(3)我{CQ会}继续努力学汉语。
例(1)“过去的人家里都做一些(祭祀)活动”,是表示过去的所有人家都做祭祀活动,这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
加上“会”字即表示一种可能性,以前的人家里可能会做祭祀活动,可是现代人家里一般不会。
例(2)存在多重偏误,导致语法不规范,语义不明确。
“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是表示动作行为“拍照”可能性的假设条件,因此,需要加“会”。
例(3)应该用“会”,表示说话人的承诺和保证;如果漏用了“会”,语气和情感上都会有所不同。
(二)“会”的误用
这里的误用指的是不应该用而用。
它是语料中偏误最多的一类,占所有“会”的偏误的47.7%。
这说明学生能有意识地使用能愿动词“会”,不过,由于在句法、语义等方面把握不准,所以往往出现用错的情况,这也有可能是受到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
“会”的误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把“会”与其他动词混淆,从而造成表述上的不准确。
例如:
(4)中国菜,我来的时候不喜欢{CC会}吃。
但是现在,越来越喜欢。
(5)但是我觉得我发现中国人一般不爱{CC会}吃辣的。
(6)对,就麻辣的。
吃麻辣的话,所以我不爱{CC会}吃中国菜。
这类偏误通常是把“会”与心理动词混用。
以上三个例子中,“不会吃”表示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句中本身要表达的“不喜欢”“不爱”这一想法或习惯。
第二类,“会”在句中是完全冗余的语法成分,属于误加的偏误。
例如:
(7)苹果{CD会}有那个什么,就是移动支付那种。
(8)我不想去,我怕我不{CD会}喜欢吃那些东西。
在例(7)中,主语“苹果(手机)”和“有移动支付”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主谓句,主语和述语之间不能再添加其他动词性词语,因此,此句中的“会”属于误加。
在例(8)中,说话者不想去那个饭馆吃饭,是因为怕不喜欢吃那些东西。
根据句义,应该删除“会”。
第三类,将“会”误用在已然态中。
“会”一般用于未然态,在已然态的句子中一般不能用“会”。
例如:
(9)通过考试以后我全都{CD会}忘了,太难了,中国文学。
(10)开始的时候是当地人,教我们怎么说呀怎么写,然后我们的水平{CD会}提高以后,从中国来的老师开始教。
在例(9)中,从“过去时间点+以后”可以看出,
“我全都忘了”是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所以不能加“会”。
在例(10)中,整个句子都是在介绍说话人在自己国家学习中文时的情况,显然是发生在过去的已然事实,所以这里的“会”是错误的。
第四类,这类偏误是指“会”在表可能性意义时,后面直接加了体词性成分。
例如:
(11)对,他们也会{CQ犯}错误。
(12)要240分才会{CQ有}奖学金。
“会”作动词时,表示通过学习掌握某种能力或技能;而在表示可能性时,后面必须加动词共同作谓语,不能直接加体词性宾语。
第五类,与其他能愿动词连用的偏误。
在汉语中除了表示强调以外,一般一个句子中表示相同意义的词不能多次出现,否则会造成语义上的重复,内容上的赘余。
例如:
(13)可能我如果我说不对的,中国人也可以{CD 会}明白我说的。
(14)我七月离开。
我马上{CD会}要离开了。
在例(13)中,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是,当他说的中文不是完全正确的时候,中国人也能够大致明白他的意思。
这个语义已经通过“可以”这个能愿动词表达得很完整,所以不需要再加能愿动词“会”了。
在例(14)中,“会”和“要”都表示“七月离开”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在语义上是重复的;同时,汉语中经常用“要……了”表示对距离现在不久的将来的推测,所以“会”应删去。
(三)“会”的位置不当
位置不当指的是“会”在句中与其他词语搭配时所出现的顺序错误。
由于汉语能愿动词的位置与英文中的大体一致,只有个别程度副词和能愿动词搭配的用法比较特殊,所以这一偏误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99
能愿动词在汉语中的语序通常为“主语+能愿动词+谓语+宾语”,如果违反了这一顺序,就会出现偏误。
例如:
(15)*我会休息的时候一般看漫画,就是日本的翻译成中文的漫画。
(我休息的时候一般会看漫画,……)例(15)中的“会”是表示说话者对看漫画这一事件在“休息的时候”发生的可能性的规律性预测,而且可能性极高。
这时,“会”要放在条件之后,动词之前。
在汉语一些特殊句式中,能愿动词的位置会有所不同。
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
“会”应该放在“把”和“被”的前面。
再如,与“很、非常、真”等程度副词搭配时,
“会”的位置要视其所表达的含义来决定。
比方说:“明天会很热。
”与“他很会说话。
”这对留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这些语境中往往会出现偏误。
不过,本语料库却几乎没有出现这类偏误,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口语语料是完全在自然交际情境下所搜集的,教师并没有对每个语法点或词汇的使用情况予以专门的指导、设计,学生对较难或掌握不好的语法点往往会采取回避或简化的策略。
这一情况恰恰说明了学生对能愿动词在特殊句式中的运用、以及与其他副词连用的掌握并不理想。
同时,这也体现了自然口语语料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它无法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对某一语法点所掌握的真实状况。
(四)“会”的否定和疑问形式不当
能愿动词“会”的否定和疑问形式不当这一偏误是出现频率最低的。
正如上文所述,出现的偏误少并不代表学生使用的正确率高,往往是学生“不会用”“不敢用”“想不起来用”的结果。
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是能愿动词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同一个能愿动词的不同义项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如:“能”在表示能力时,否定形式既可以用“不能”,也可以用“没能”,但在语义上有区别。
“会”在所有义项内的否定形式都是“不会”。
例如:
(16)麻酱可以,有人接受不了吗?没{CC不会}有麻酱,它有什么?
在(16)中,说话人混淆了“不会”和“没有”这两种否定形式。
能愿动词“会”的否定形式“不会”,一般来说后面加动词表示没有某种能力,如“他不会游泳”;也可以表示可能性非常小,如“明天不会下雨”;
还可以表示承诺、保证不会做某事,如“我不会再迟到了”。
“没有”加动词一般是对已然的事实进行否定,如“他没有买那件衣服”;后面是名词时,表示不存在或者不具有。
说话人表达的是在询问这个饭店不提供麻酱提供什么,显然是对拥有某个东西的否定,因此,这里应是“没有”而不是“不会”。
(五)“会”与其他能愿动词的混用
汉语能愿动词不仅语义丰富,而且语义之间彼此交叉。
这种语义交叉现象使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能愿动词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将几个能愿动词混用的偏误。
其中,“会”经常与“能”和“可以”混用,成为能愿动词常见的偏误之一。
在统计语料中,“会”与其他能愿动词混用的情况有20处,占偏误总数的30%。
其中,“会”与“能”的混用有8处,“会”与“可以”的混用有12处。
1.“会”与“能”的混用
1)表示能力
“会”与“能”都可以表示具备某种技能,但语义上有所区别。
第一,“会”更多情况下是用在表示通过学习后具有的某种能力,而“能”通常是表示主观上拥有或天生具备;第二,均可以表示在某方面有特长,善于做某事,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很、真”等,此时“会”强调的是做事的技巧,“能”强调的是量大或时间长;第三,在表示暂时失去某种能力、恢复后重新具备某种能力,以及表示能力达到一定的效率水平时,均用“能”而不能用“会”。
在否定形式上,“不能”和“不会”都可以表示没有能力做某事,
“不能”还可以表示现在的客观情况不允许或别人不准许出现某种情况。
例如:
(17)所以我的哥哥说我不能{CC会}去中国,他说不可以。
例(17)是说话人的哥哥不允许他来中国,
“不会”没有这一义项,所以应该用“不能”。
2)表示可能性
“会”和“能”在表示可能的意义上也有一定区别。
“能”强调客观上有做成某事的条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要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会”表示主观上告诉别人某事发生的可能性或是估计和推断,不强调客观条件。
例如:
(18)我不能{CC会}作文题了解。
(19)所以很方便但是在埃及还没发展吧,没发
100
展到这个程度,所以还不能{CC会}去网上买东西。
在例(18)中,说话人认为作文题目太难,导致他看不懂题目,这里强调的是客观条件,所以应用“不能”。
在例(19)中,说话人所表达的是埃及的网络购物没有中国那么发达,不能上网买东西,而并不是主观上不想上网买,所以应用“不能”。
2.“会”与“可以”的混用
“会”和“可以”都可以表示具备某种能力,但是两者的具体含义有所不同。
“会”是强调通过学习获得这种能力;“可以”表示现在具备这种能力,并未强调是如何得来的。
例如:
(20)所以,他虽然说错,老师还是可以{CC会}理解他们要说什么,但是路边的人没有这个能力。
在例(20)中,表达的是老师可以理解学生所说的错误句子,这里并不是强调老师通过学习获得这种能力,突出的是老师具备这种能力而路人不具备。
同时,“会”和“可以”还有各自的义项与用法,这时两者是不能混用的。
“会”可以表示预测事物的发展;也可以表示“估计推测”,一般和主观意愿有关;还可以表示说话人的承诺和保证。
这些用法是“可以”所不具备的。
例如:
(21)但是他们以后会{CC可以}慢慢变成好朋友,那个男生会喜欢她,但那时候,那个女生会跟别的男生谈恋爱。
(22)我会{CC可以}在军队退伍以后,在大学努力学习。
例(21)是说话人预测他们以后的关系,即预测事物的发展,所以应用“会”而不能用“可以”。
在例(22)中,“会”表示说话人的承诺和保证,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可以”没有这种用法。
“可以”可用来表示恢复某种能力、用途和建议,也可以表示许可。
例如:
(23)我们发微信,有时候我会{CC可以}给她们发语音,听我说的话。
(24)你可以{CC会}告诉我去什么地方吗?
在例(23)中,说话人表示的是给别人发语音是自己主动的行为,应该用“会”;如果用“可以给他们发语音”,句义会有所改变,表示的是“许可,答应”。
例(24)是征求对方的许可,所以不能用“会”。
在否定形式上,“不可以”表示不允许或禁止做某事,而“不会”是对可能性的否定。
例如:
(25)你可以学习到中学,但是大学不可以{CC 不会}。
(26)所以喝茶,但是跟你们不是特别一样,我感觉你们一般不会{CC不可以}接受这个。
在例(25)中,“不可以”是表示不允许留学生在大学学习。
例(26)是表示说话人对对方能否接受这种茶的推测,所以应用“不会”。
三、能愿动词“会”的偏误原因
(一)能愿动词自身的原因
在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用法比较复杂,一直被视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能愿动词“会”自身就可以表达语义和情态,而且与能愿动词“可以”“能”在语义上存在交叉,在句法上又十分相似,但在语用上却有一定区别,这更加大了留学生学习的难度。
比如:“能”“会”和“可以”既可以表示“能力”,又可以表示“可能”。
此外,“会”还用来表示“意愿、保证”,
“能、可以”还用来表示“命令、请求、建议”等。
这些语义上的交叉和语用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对这三个词语的混用。
(二)学生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
汉语学习者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偏误。
由于能愿动词“会”的语义在学生母语中有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表达,导致学生会将母语的使用规则负迁移到“会”的使用上。
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为例,能愿动词“会”“能”和“可以”的英文解释都是“may,can”,在学习这三个词语以后,他们就会将其运用在英语中可以用“may,can”表达的地方,从而形成诸种偏误。
其实,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语种,几乎没有和这三个能愿动词语义、使用条件完全对应的词。
这种在形式或意义上既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地方,正是学生偏误高发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2.目的语知识泛化
在能愿动词“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将“会”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义项先教给学生,学生在没有把握这个词的全部意义和用法时,往往会将自己已学的不全面的语言规则过度使用,从而形成目的语知识泛化的偏误。
例如:
101
(27)鸳鸯锅,他们为什么{CD会}叫鸳鸯锅吗?
在例(27)中,根据上下文语境,并不需要用“会”来表示可能性、承诺或擅长做某事等语义,所以这里用“会”是不合适的。
再如:“我七月离开。
我马上{CD会}要离开。
”此处说话者想要表达一种可能性,但将两个能愿动词连用,就会造成语义重复。
以上两例,都属于不应该用而误用,这类偏误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3.学习方法失当
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发现,当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掌握一个词的语义和用法时,往往会采取回避策略,应当使用时不使用,或使用自己熟悉的词来代替,因而造成一些遗漏偏误。
有些学生习惯用“能、会、可以”中的一个,就尽可能回避使用其他能愿动词。
此外,有时“会”的误用对日常交际影响不大,产生歧义时再重新组织语言或由对方提出、改正即可,这也使得学生不重视能愿动词的使用条件,在输出前也不考虑该语境下应使用哪个能愿动词及其具体用法。
(三)教师的原因
首先,有些对外汉语教师对能愿动词“会”的语义、语用的掌握不够详尽、细致,尤其是在“会”与其他能愿动词有什么区别、又如何区别等方面。
教师应系统学习汉语语法知识,提高语法理论水平,具备分析、解释语用偏误的能力。
此外,教师应对汉语语法和学生的偏误有一定的敏感度,在备课过程中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门点播。
针对学生出现的偏误能及时发现、改正,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出原因,摸索出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能愿动词“会”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新手教师在讲解“会”时,有可能会在一堂课上就将其所有的用法“全盘托出”,没有主次顺序,这样既加重了教师备课的负担,也无法使学生做到当堂消化。
同时,大量的语法讲解会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一些碎片化的语法知识后,需要在课后的练习或以后的学习中进行一个整合,让学生对“会”的用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是教材中针对“会”等能愿动词的练习较少。
可以说,目前的汉语教材对能愿动词的设置、编排并不理想,往往是根据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安排其具体义项,根本
没有考虑学生习得能愿动词的顺序,很多中文释义(包括部分外文释义)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四、能愿动词“会”的教学建议
在上文对能愿动词“会”的偏误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对外汉语中“会”的教学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针对“会”的漏用,要强化学生正确使用能愿动词的意识,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偏误。
对学生采取回避策略避免使用“会”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可以借鉴“听说法”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漏用的句子的正确形式,在课堂上领唱、齐唱、点唱,以强化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2.针对“会”的误用,可以对能愿动词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学生易于理解的、使用频率高的,应当优先讲解。
如:“会”表示掌握某种技能或本领,这一义项是学生最容易理解掌握的,要最先教给学生。
然后再拓展其他义项,如表示可能性、主观意愿等。
在学生分层次习得“会”的用法后,可以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强化练习。
3.针对学生出现的“会”的位置不当和否定、疑问形式不当的偏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会”在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中的位置,“会”与程度副词连用的位置,可以通过填空、排序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否定和疑问形式的练习要结合具体的交际情景,尽量避免机械性的重复提问回答。
4.针对“会”与其他能愿动词的混淆,可以将“会”“能”“可以”作为重点辨析的一组词语来讲解。
在这样的对比练习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练习形式,尽量让学生理解不同能愿动词所出现的语言环境。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利用课堂上的资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讲解,在情境中操练。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使用,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能愿动词的语义和语用。
除了创设情境,教师还应在学生出现偏误时立即进行纠正、适当讲解、总结归纳,让学生从语言情境出发,回归语言知识,再运用到真实的交际场景中。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