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安徽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答案,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安徽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A【解析】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第一段。
文本第一句话“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而选项A却把青铜冶炼技术说成了冶铁技术,属于张冠李戴,故错。
2.B【解析】文本倒数第三段结尾处,“汉人进而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中有“类似”二字,这说明“球墨铸铁的工艺”是现代工艺,而不是楚人的冶铁工艺。
选项B忽视“类似”一词,似是而非,故错。
3.C【解析】根据第四段可知,铸铁柔化技术是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这一技术还不成熟,因而没有普及和推广。
选项C中说“普遍提高了”农具的寿命,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属无中生有,故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C【解析】此题是断句题。
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的主语。
此题考查点是“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这三个完整的句子。
这三个句子不能拆开,拆开以后文意不通,故选C项。
5.A【解析】铁钺:在这里代指杀戮。
6.B【解析】“先发制人”的表述不准确,原文没有提及。
7.(1)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
(2)如果遇上汲黯、辛毗(那样的忠臣),(就)一定会(不惜)冒犯龙颜极力劝谏,只是我们这些人碌碌无为,常常心存恭顺静默罢了。
【解析】(1)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轻薄(行事轻浮)、折节(改变平素志行)、蹈道(履行正道)、见称(被动句式)各1分,语意通畅1
分。
(2)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值(遇到)、犯颜(冒犯君上或尊长的威严)、切谏(直言极谏)、顺默(顺从其势而沉默不语)各1分,语意通畅1分。
8.“入”字化静为动,本来一条弯弯曲曲的静态的山路用一“入”字,就有了动态之美;采用拟人手法,赋山间小径以情味,绘出了路的曲折狭窄之状,表达作者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欣赏。
(答对一点即可)(2分)“生”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本来山中的寒冷是诗人的触觉感受,是无形的,但是此时犹如从白雪笼罩的群峰慢慢升腾而起,表现环境的静谧;化被动为主动,本来暮寒笼罩山峦,此处却让山峦生出暮寒,让诗歌饶有情味。
(答对一点即可)(3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炼字的理解和掌握。
运用修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和“化被动为主动”是炼字中最常见的艺术效果。
答题时不但要能够答出上面这些艺术效果或者类似的鉴赏术语,而且要能够结合诗句作出实际分析,只答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等而无分析,只得2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僧友隐迹山林、忘情俗世的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分)诗歌一二两联表现僧友所居环境的清雅静谧,有力衬托出益上人操行清白、志趣高洁;颈联写在僧友陪伴下畅游山林的喜悦;最后一联以景结情,衬托出离别之时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3分)
【解析】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这首诗一二两联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并以此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颈联叙事,直写山中的畅游,表现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尾联常用来直接抒情,但是这首诗却用景语作结,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10.(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句1分,添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得分。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C选项对神父幡然
悔悟的表达不准确,文中没有提及。
D选项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神父因贪婪编造了一个“外公受冻”的谎言,这是主要原因;另外舅舅们对他的言听计从和遇事的慌乱,也是他阴谋得逞的一个原因。
(2)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来看,故事的结尾与前文相呼应,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和波澜,出人意料,引人人胜。
(2分)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故事的结尾粉碎了神父的谎言,让我们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外公的临终忏悔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凸显其形象的高大。
(2分)③从小说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尾歌颂了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深化丰题,发人深省。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故事情节安排的匠心,可以从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角度来思考。
作者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不仅完成了故事的叙述,而且增加了情节的曲折和波澜,对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作品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①信仰虔诚。
外公自己信教,还带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和弥撒。
(2分)②热爱生活。
外公兴趣广泛,不甘于生活的寂寞。
(2分)③宽容大度。
外公一生施人恩惠,不求回报,对待神父,宽容大度,堪为楷模。
(2分)
【解析】小说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呈现外公的形象特点,分别是对待信仰、对待生活和对待他人。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不能只贴标签,要联系文章内容解说,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
(4)①标题虽为“教父”,但文中的神父只是线索人物、次要人物,外公才是表现小说创作意图的主人公。
文中用大量笔墨描写外公的为人行事,有助于突出外公的形象特点,使外公的形象丰满。
②标题虽为“教父”,但促进神父性格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是外公“死而复生”这一情节,在相对集中的情节中神父的虚伪贪婪的本来面目得以暴露,这样的匠心安排使情节紧凑,行文波澜起伏。
③标题虽为“教父”,但对外公着墨较多,看似矛盾却能引发人们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
神父作为身份上的“教父”与外公作为人生指导意义上的“教父”形成鲜明对比,外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诠释了“教父”的真正的内涵,主
旨深刻。
④标题虽为“教父”,但对外公着墨较多,这样小说的标题内涵,就有了两层意味:表面上是指文中的神父;深层意味是指外公,外公品德高尚,为人宽容,能给人人生教义上的指导。
标题巧妙,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⑤以“教父”为标题,而对外公的着墨较多,这样的安排富有对比性,使小说在塑造人物上使用的对比艺术手法更加突出。
神父由谦恭和善到贪婪虚伪,神父对外公由情同手足到避而不见,而外公却不计前嫌甚至临终忏悔,在对比中揭示人性的善恶。
(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探究的角度,围绕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情节设置的特色、作品主题、标题艺术、作品的突出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
选AC不得分。
【解析】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找准选项区域就可以得满分。
A顾维钧成为《联合国宪章》署名第一人的原因错误,原因是“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而不是顾维钧的年轻有为。
B.“溢美之词’’说法不准确;“代表中国利益的外交家的典型”错误,原文是“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
C.驻美、英、法国大使是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才担任的,文中是“公使”,且温源宁只是赞美了顾维钧1934年以前的人生经历。
(2)①外交事业成就辉煌。
而立之年巴黎和会上表现突出,成就事业巅峰;《联合国宪章》签字第一人;担任过最高的外交职务等。
②外交影响广泛。
生前外交行事屡受各国政要称赞、学者盛赞,死后受到较高礼遇:美国报界载文哀悼,中国外交高官亲临吊唁。
③外交经历丰富,风格独特。
晚年著有《顾维钧回忆录》,外交上讲究总体战的原则,打破外交惯例,有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题干中“出色的外交家”是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的“纲”,通观全文,关注链接,既观其行事,又要看别人的评价。
(3)①顾维钧勇于任事,独当一面。
在前辈们不出面的情况下,他侃侃而谈;在苦争无望的情况下,他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
②痛陈山东问题时,顾维钧有理有据,态度鲜明。
他引用国际法,巧妙地以山东与耶路撒冷类比,雄辩地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③顾维钧外交手段灵活。
他展开穿梭外交,调动舆论力量和群众情绪,讲究总体作战原则,追求中国最大化权益,树立中国的尊严。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找准答题区域,整理概括相关信息点即可。
(4)①他有较高的修养。
他沉着和蔼,平易近人,无比耐心,温文尔雅。
(2分)②他对祖国有一颗赤子(爱国)之心。
他学成归国,为国效力;外交斡旋,维护弱国权益。
(3分)③他意志坚定,为人勇毅。
他既能坚守原则,又灵活机变,斗争有理有据又讲究策略,赢得朋友甚至对手的肯定。
(3分)
【解析】对此类题型尤其要注意探究的角度,从其性格修养、爱国精神、意志品质、对待他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整体归纳,再结合原文事例加以阐释,可以直接利用原文字句,但更多的是对事件的提炼。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D【解析】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有时带有贬义。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从感情色彩上说,“郑重其事”是中性词,“道貌岸然”是贬义词,而“一本正经”是中性词,也可以含有贬义。
“一本正经”通常强调人的表情、动作正经庄重;而“道貌岸然”则强调人的外貌衣着庄重,其实道德败坏。
第一句中有“板着脸”“走”等表情、动作的词语,所以用“一本正经”。
第二句中强调主席台和所谓“专家”,显然有讽刺意味,所以用“道貌岸然”。
第三句中“小心翼翼递上去,请实习单位的领导签字盖章”可知强调的是严肃认真,所以用“郑重其事”。
14.B【解析】A搭配木当,“能否”与后文“确立…… 共同治基础”矛盾,属于一种可能对两种可能。
C.成分残缺,缺少“按照”的宾语中心语“的理念”。
D.主客颠倒,应改为“中国人对昂山素季一点也不陌生”。
15.B【解析】注意与上下文的呼应。
有时对标点符号也要稍加留
意。
②④句具体阐述竹子的实用功能。
⑤⑥句是过渡。
①句与下文粘合更紧,是下文的主语。
16.①这种荷尔蒙适量分泌对人体有益②从而大大提高患病率③哭泣就是一种简单有用的方法(每点2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第一句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需回答“适量”的益处,注意“荷尔蒙”陈述主语一致性,加指代性词语更简洁也更连贯。
第二句是对老化物质危害的扩展,注意与上下文的呼应。
第三句是总结句,明确本段阐述的主要内容并加以高度概括,与首句遥相呼应。
17.构图要素:由汉字“沙”(“湖南”拼音首字母“h”“n”)、数字“28”和篮球,勾勒出两名进攻、防守的篮球运动员形象。
(如果答出“2015”这个要素可给1分,总分不超过3分)寓意:凸显主题,体现了篮球运动攻防转换的无穷魅力和运动健儿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
(2分)(能结合汉字、数字、拼音等紧扣举办她、主题去分析,答出体育魅力与精神即可)
【解析】解答图文转换题,一要细心观察结合主题拆分构图要素;二要有序呈现,可按照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
解读寓意,一要注意同音相关;二要善于联想;三要对常见标识符号意义进行归类积累。
六、写作(60分)
18.【写作提示】主题的思考:材料围绕两个问号的智慧展开。
(1)第一个问号,重点在别人为什么就不能比你强,比你成功。
别人当然也能,你要正确看待别人的成功,承认别人的成功,而不是嫉妒别人,以自我为中心。
由此,抽取出“心态平和”“心胸开阔”等人生哲理或者“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别人”“勇于面对”等具体做法为作文的中心。
(2)第二个问号则强调对输给别人的原因的思考。
他要求我们在输给别人时,不要一味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案,由此抽取出“脚踏实地”“学会反思”“改变自我”等为作文的中心。
(3)当然,还可以从两者兼顾的角度立意。
如“放松心态,敢于竞争”“欣赏别人,提升自己”“坦承失败,勇于拼搏”等方面立意。
【参考译文】
何尚之,字彦德,是庐江府淆城县人。
(他的)曾祖何准,品德高尚不应朝廷的征召,(没有出仕)。
(他的)祖父何恢,曾任南康太守。
(他的)父亲何叔度,为人恭顺谦谨有德行功业。
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
元嘉十三年,彭城王刘义康想任命司徒左苌史刘斌为丹阳尹,皇上不答应。
(刘义康)于是就任命何尚之为丹阳尹,(何尚之)在丹阳城南外建造宅院,设置玄学,聚集学生。
东海人徐秀,庐江人何昙、黄回,颍川人荀子华,太原人孙宗昌、王延秀,鲁郡人孔惠宣,一起(因为)仰慕(丹阳郡兴盛的)玄学前来游学,称为南学。
当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何尚之觉察到他的意趣不同寻常,(于是就)禀告太祖应当让他出京任职广州,如果(范晔)在京城谋乱事成,不得不对其施加刑罚,(如此)屡次诛杀大臣,对皇上的圣明教化有损害。
皇上说:“范晔(谋乱)的事迹还未明显,就事先罢免他,各地官民就会说你们这些人不能容纳人才,认为我听信谗言。
只让人们都知道这些,不用担心出现大的哗变。
”范晔后来因谋反被杀,皇上赞赏他有先见。
国子学建立后,(何尚之)兼任国子祭酒。
元嘉二十三年,(何尚之)调任尚书右仆射,兼任散骑常侍。
这一年修造玄武湖,皇上想在湖中建造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何尚之坚决劝谏,皇上就停止了(计划)。
当时(皇上)又修造华林园,并在盛夏役使人工,何尚之又劝谏,认为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答应,说:“百姓常常自己背朝太阳(劳作),这点(工程)不足以使百姓辛劳。
”当时皇上(到赴)巡幸,还经常秉烛夜游,何尚之又上表劝谏说:“万乘大国应当自重,尊威不可忽视,这(本应是皇上)圣心明鉴的,哪里需要用我来说明呢。
圣上近来连连出游,还经常彻夜游赏,朝廷上下群情反对,实在不能安宁。
清理道路再出行,帝王要以此作为出行的准则,(这是)古今(帝王)深深警诫的事,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会有危险。
如果遇上汲黯、辛毗(那样的忠臣),(也)一定会(不惜)冒犯龙颜极力劝谏,只是我们这些人碌碌无为,常常心存恭顺静默罢了。
(我)特别希望(皇上)稍微采纳一下我的诚挚的愚见,想着自我省察,不因为我的碌碌无
为废弃(我的真言),才可以宽慰天下人的期望。
”(皇上最终)也下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嘉奖他。
大明二年,(皇上)让他担任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位。
四年,(何尚之)病重,(皇帝)下诏派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耶王钊探视、慰问。
(何尚之)死于任上,当时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