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67555_雪峰传奇新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时雪峰寺广袤70余里,除殿堂楼宇外,还有山、林、田、泉、池、塔等,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著名景点旧有二十四处。

翻开《雪峰志》,可以看到,历代名人显贵、骚人墨客在雪峰敬佛览胜,留下不少鸿篇巨作,对“古二十四景”尤为着墨。

在闽侯县文旅局的帮助下,笔者曾踏访、探寻雪峰景点,除了旧有的“雪峰二十四景”,还有其他的名景、奇景、幽景,“雪峰传奇”在眼前如一幅异彩画卷呈现。

“消失”的古景
雪峰二十四景,明代寺僧智明将之概括成一诗,颇见巧思。

共八句,每句含三个景。

诗云:“雪峰宝所近蓝田,枯木三毬一洞天。

半岭化城无字石,万松雪峤有龙眠。

文殊古镜金鳌畔,罗汉梯云象骨巅。

香石放生池蘸月,望州卓锡应潮泉。


以诗中所述,古二十四景按顺序分别为:雪峰山、宝所亭、蓝田庄、枯木菴、三毬堂、一洞天岩、半岭亭、化城亭、无字石碑、万松关、雪峤路、龙眠坊、文殊台、古镜台、金鳌畔桥、罗汉岩、梯云岭、象骨峰、香石磨、放生池、蘸月泉、望州亭、卓锡泉、应潮泉。

随着岁月的流逝,“古二十四景”有些景致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引人怀思的景之名。

踏访发现,龙眠坊、古镜台、半岭亭、化城亭、望州亭、香石磨、应潮泉等7处遗迹目前基本无存。

正所谓:此地空余古景名,白云千载空悠悠。

龙眠坊,原址位于凤凰岗下,新禅堂后面。

现在只有一片田地。

古镜台,原址无考。

有言:片石如半月状,仰露两头,岂非山灵有意显无私之体,朗寂照之用耶?从中可以看出,古镜台是山中的一片如半月形的石头,就像山灵寂照万物。

“古镜”是义存祖师常用的示法之意象。

枯木庵旁有一条小径,是古时的“进京古驿道”,这里汇集了金鳌桥、雪峤路、香石磨、半山亭、化城亭、望州亭等“雪峰二十四景”中的多处古迹。

目前,半岭亭、化城亭、望州亭、香石磨已经找不到了。

雪峰传奇新探
文/万小英
陈建国/摄
小径叫“雪峤路”,蜿蜒曲折,两侧柳杉、红豆杉等百年古树高大挺拔。

旁有一条小溪,水量并不大。

但在过去,这条溪涧的水流十分湍急。

相传,义存祖师在此设水磨坊“香石磨”,并驱使木偶人推石磨磨米面等。

奇的是,从来没有鼠狼鸟雀敢来偷食。

后来,溪涧水流变弱,磨坊功用也被更先进的机械替代,今天在此已经看不到“香石磨”了。

半山亭,寺左一里许,往来少憩之处;化城亭,义取《法华•化城品》,近蓝田;望州亭,亭与一洞天为邻,望见福州鼓山,遂名其亭。

这些古亭原也在这条古驿道上,现已难觅踪迹。

罗汉岩位于大湖乡凤凰山,是雪峰寺附近的最高峰,海拔1302米,常年云蒸雾绕。

1000多年前,这里有一眼“应潮泉”,广约三尺,水口仅数寸,能随数百里外的大海潮汐涨落。

涨潮时,涓涓细流从泉眼四边的顽石中流出;潮落时,泉水干涸枯竭,滴水不流。

目前已无存。

从雪峰寺东侧小门出来,穿过马路,便可看到一条山路蜿蜒着伸向云雾深处。

山路即为梯云岭,万松关、一洞天岩散落其间,不过也只能算依稀可见了。

从梯云岭,行至高处,有土坯庵堂,东侧一条芳草萋萋的古道,便是“万松关”,如今已杂木丛生,已不复旧景。

关于“万松关”,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在雪峰寺前,有数十株松木,大十余围,夹径行立,上摩霄汉,荫卫丛林。

它们都是义存祖师和闽王王审知手植,为三门景致。

目前在寺前已经看不到“万松”景象。

西侧有一块大岩石,上书“一洞天”。

据说,以前这里有大片的岩石,路从石缝中间穿过,从洞口抬头,只能见到一线天光,故名“一洞天”。

传说唐朝吕洞宾曾在此炼丹而去。

后来,古道荒废,加上村民进山采石,石头越来越少,“一洞天岩”就剩下半边石了。

“纠结”的古景
现存的“古二十四景”中,部分需要辨析明确,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误会,以致各种说法都存在,没有明晰的定论。

枯木菴,是雪峰寺开山祖师义存真觉大师初入雪峰时的栖宿传法之处,雪峰法脉祖源地,故有“先有枯木菴,后有雪峰寺”之说。

但到底是“枯木菴”还是“枯木庵”呢,在大家意识里是比较混乱的。

“菴”古同“庵”,枯木菴用“菴”别有深意。

唐咸通十一年(870),49岁的义存法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至雪峰山,遇到了这株天然洞开的千年枯木,于是栖息其间,讲经弘法。

义存和众僧的向佛之心,感动了当地的民众,谢傚等人砍茅草遮住枯木,为义存建了一座草庵。

茅草覆盖枯木为庵,“枯木菴”保留“菴”字,是对这段往事的真实记录。

三毬堂,从名字上可知最早的球有三个。

毬,同“球”,意为以毛填充的球。

三毬堂的传说流传版本很多,莫衷一是,比较确实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是相传雪峰建寺时,得到乡绅、大财主蓝文卿捐献的7000多亩地和500间房,寺里将大部分田地租给山下的佃户耕种,定期收取租金,补贴寺内用度,又给农民提供生存之本。

义存法师施展“神通”,每有佃户忘记交租,三球便会自行滚动到该农民的家门前,提醒该交租了。

义存法师圆寂后,三球正在外滚动,听到有人说:“你们的师父已经过世了,怎么还在到处滚动。

”一毬一听这话便停住了,另两个,一个掉到溪里流走,一个不知所终。

到今天只剩下一毬化而为石,安静地伫立雪峰寺。

第二种是独特的禅宗教学方式。

禅宗历史上有著名的棒喝悟禅、吃茶悟禅,雪峰义存法师行
的则是“辊毬禅”。

相传,义存大师设三木毬,每欲度众则辊一毬,以示机锋,“雪峰一千七百人善知识,朝夕只辊三个木毬”。

“雪峰辊球”成为禅门教学的重要公案。

清代的即非禅师认为这三球是用铁、木、石三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但其他记录,包括《雪峰语录》均认为是“木球”。

武则天留下“无字碑”,雪峰寺的无字碑相传是雪峰义存祖师圆寂之后,弟子们遵师嘱而立。

另一种说法是,唐代时的碑岁久,雨琢霜磨,篆文剥落,为土所吞其字,而自然形成“无字碑”。

“无字碑”现位于二山门前,四周花木成林,但其实这是后人所造,古无字碑已被历史湮没。

相同境地的还有“宝所亭”。

寺内有一处房间额书“宝所亭”,但此间并非当年之所在。

据载,宝所亭是唐景福元年(892),闽王王审知迎义存法师入内说法三次之所。

明洪武初,雪峰寺屋老圮倾。

洁庵映禅师钦选住当山后,寺又中兴起来。

亭立寺前,称宝所亭。

而“金鳌桥”,需要侧面看才能见真身。

历史上,金鳌桥曾数次被山洪冲毁。

现在看到的是“桥上桥”,下方的石拱桥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长13.6米,桥面宽3.3米,桥面距水面约6米;上面的水泥桥,是为了保护古桥,近年新修建的。

移步侧观,如三明治一般分层铺桥。

“更胜”的古景
雪峰胜景远不止“古二十四景”所列,比如难提塔、千年柳杉、缅甸玉佛、藏经阁、禅堂、历代祖师塔陵、茅棚修行文化、雪峰牡丹、寺花地涌金莲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可以说不是“二十四景”,但胜似“二十四景”。

要全面了解雪峰,它们是绕不过去的。

难提塔、千年柳杉是雪峰寺殊胜之处,是何原因没有进入“古二十四景”,无人知晓。

以笔者见,或许这两处与闽王审知有重大而直接的联系,为尊者讳,不好将它们列入“被观看的景”。

祖师塔,又称难提塔,是义存法师的肉身塔,祖师世寿87岁坐化,王审知建塔。

千年柳杉在雪峰寺二山门里,四株参天柳杉,又称柽柳,左右对峙,形成了天然的“树山门”。

据传,其中一株为王审知所植。

雪峰寺禅堂在大殿左侧游廊处,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佛徒打坐习静之所。

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此地曾创下得道开悟的记录。

相传,当年参禅,祖师对一位僧人用棒喝之法进行启悟,“啪”的一声,有48位僧人在那一刻同时开悟,后来多为开山立派宗师。

地涌金莲和牡丹都是雪峰寺名花。

地涌金莲是寺花,原名“千叶宝莲”,为六大佛教名花之一。

传说佛祖讲经“天花乱坠,地涌金莲”。

雪峰的地涌金莲三四月开花,花期长达200余天,随季节交替而四时变幻,花开金色,顶端锐尖,朵朵重叠,犹如涌出地面的金色佛炬光泽。

牡丹喜居高寒之地,海拔千米的雪峰寺地理环境适合种牡丹。

鼎盛时期,寺中牡丹园面积达100亩,共37000余株260多个品种。

目前牡丹园面积减少。

牡丹可取药材“丹皮”,具有多种疗效。

早年雪峰的一位方丈为解民众病苦,而引进牡丹制成丹皮,造福百姓。

雪峰寺大雄宝殿内的四尊玉佛,堪称“不肯去玉佛”。

传是缅甸国王赠送,于清光绪年间入奉。

四尊玉佛采用上等的缅甸玉雕刻而成,或坐或卧,古朴端庄,尤其是卧佛雕琢长约1.3米,高约0.7米,重达200多公斤,是镇寺之宝。

雪峰寺2004年发生了一桩传奇大案。

10月15日,该寺三尊玉佛不见了,一尊是卧佛,两尊是坐佛,都为释迦牟尼佛,总计重量超过半吨。

但是5天后,被盗的玉佛全部神奇追回。

当时,福州警方在宁德高速公路甘棠路段,见一辆枣红色面包
车停在路边,在后车厢发现编织袋里正是失窃的
卧佛。

奇异的是,据说那辆面包车是忽然“抛锚”的,长达两个多小时动不了,好像是等着警方赶来。

随后警方将另两座玉佛截获。

雪峰寺藏经阁则是略带神秘色彩的地方。

里面收藏有义存祖师开山玉印、血书、印度梵文《贝叶经》《频迦藏经》《碛砂全藏》《碛沙藏经》等8000余卷珍贵经典。

在雪峰寺后山,有一片肃穆的历代高僧塔林,由“海会塔林”和樵隐塔组成。

“海会塔林”有六座石构墓塔,其中五座墓塔较小,呈楼阁式,在外围一字排开,是“住持塔”,安葬雪峰寺自宋至清历代住持的骨塔。

塔林中腹是一座圆钟形的“海会塔”。

“海会塔”也叫“普通塔”“普同塔”,指众僧的纳骨塔。

明嘉靖时另建坟场,海会塔废祀。

明天启七年,曹学佺发心布施,重修海会塔,到清乾隆两次重修,延续至今。

在“海会塔林”的左侧,还有相对独立的一座塔陵,正中上书“住山樵隐 佛智禅师”。

这正是樵隐和尚之灵塔。

樵隐悟逸是元代临济宗杨岐派高僧,俗姓聂,四川怀安人,得法于雪峰佛海禅师。

元皇庆二年(1313)被赐“佛智”之号,三住福
州雪峰寺,为当时极负盛名的一代高僧。

山中修行茅棚。

在雪峰,上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茅棚修行文化,在宗教界被称为福建的“终南山”。

据说目前山上的修行茅棚有二十多处,包括狮子岩有多处尼众修行茅棚。

住山出家苦修的僧人前后有上百人。

虚云法师、海灯法师、瑞兴法师、来果法师等,都曾来此茅棚修行。

这些特别的修行者独自住在茅棚里,在一方净土中静心悟道,待修行有所成就才下山。

在妙广法师的带领下,笔者拜访了五处茅棚,并与一些修行人进行了交谈。

在象骨峰海拔1048米高的一处茅棚,100多年前海灯法师曾在此修行过,已经修整为水泥土坯房,门前还自种了蔬菜。

文定法师来自江西,近50岁,出家十年,2013年来到雪峰寺,2017年经寺里许可后,上山茅棚修行。

今日的茅棚,基本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茅屋草棚,而是从起先的茅棚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代代修行者的翻新重建,变成了灰墙泥顶的简陋小院落。

师父们终日修行,每一天都很辛苦,却没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个苦字,
脸上总带着温和的笑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