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总
结报告
《新课程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宁都县第四中学何宁东本课题的计划研究时
间是2010.11—2012.12,由于课题组成员积极工作,学校大力支持,各项具体任务完成得较好,因此申请2012年3月结题。
在课题实施研究期间,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严格按预定方案执行研究工作,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研讨、积累、反馈、再实践、再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两年的克难攻坚,形成了一批反映化学教学探究设计,实验改进的论文、活动方案设计、课件等。
初步建立了宁都四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课堂的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案。
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均已完成,研究初见成效,具备了结题的条件。
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化学课程改革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探索知识。
纵观现今化学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条分缕析,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们本身所具有的
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
2.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只有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
(2)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实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获得新知的基础上。
(3)素质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
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在实验与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
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反复论证和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发现问题。
(2)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研究、开发农村化学实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构建化学原理,获得认知未知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达到:(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理论, ,获得验证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实验技能;(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与化学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通过化学实验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问题的水平;(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科学,注重实践,认真负责,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的资料阅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修养,使自己朝着研究型的教师迈进,另一方面,可以以这些成熟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到有章可循,不“盲目行动”。
继续地探索更多的途径,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有所突破,也为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经验。
2、行动研究法:除了结合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外,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使课题研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
在一线的教学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反过来促进课改往更深更广处推进。
3、经验总结法:根据确立的步骤选择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其中的规律。
当然这其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具体的操作模式也不同。
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才是值得去推广传播的。
同时,在课题的每一个研究阶段,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更好的展开。
六、课题研究和实践情况(一)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
(2010.09-2010.10)(1)成立课题组:(2)制定课题实验
方案,确定实验年级:(3)申报立项:(4)召开课题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10.11-2012.9)第一阶段(2010.11-2011.4)(1)组织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制定各主、子课题研
究计划,开展研究;(3)对课题的各项资料建档。
(4)主要工作:由何宁东老师带领本组老师进行探索,熟悉操作流程和数据的采集分析,让本组老师达到独立熟练运用的程度。
第二阶段(2011.5-2012.9)(1)深化课题研究;(2)组织有关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由学生亲自操作,采取典型示范——成立培优小组——班级演示实验——班级分组
实验等步骤,逐步扩大和推广,使其迅速为教学服务;(3)阶段评价,汇报工作;(4)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
3、
总结阶段(2012.10-2012.12)总结课题,完成课题的各项
工作。
七、课题研究成绩和收获理论贡献1.弄清楚了影响农村化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有老师的理念问题,农村学生的的表现欲弱。
学校的实验硬件配备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对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的认识问题,老师的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还有当今会对学校的评价问题等2.探索出一整套评价在农村中学开展化学探究教学的评价体系。
3.设计开发了许多适合农村中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案例
4.对教材上部分实验进行创新改进,使之更适合农村探究式教学的需要实践意义1、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能力通过研究课题,我校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由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研究者,成为了研究的主体,集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的双重角色于一身。
我们的老师在以下方面的能力增强了:(1)目标意识增强了,让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态度方面的相关发展目标得以达成。
(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
教师心中装有学生,眼中有了学生,能尊重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大胆交流,主动表达。
(3)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师能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思考。
(4)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
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主题实施的关键。
2、拓宽了评价途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
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验探究、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时候,我们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实验为载体,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不但圆满演示了教材上的各个实验,还创造条件增加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探究实验。
并且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发挥所长,进行自我实验研究。
有了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普遍高涨,化学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自我钻研的劲头逐渐足起来了。
有的学生还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家庭小实验,这非常可贵。
4、加快了教研步伐,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课题组成员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研意识,提升了业务水平,并带动学校全体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2012年课题负责人何宁东老师被评
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钟辉生老师被评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2010-2013年三年期间,不断地将课题成果总结成论文,一共有29篇推广价值:本课题从调研无效和低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的表现及成因和发
展可能性入手,精心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探索和尝试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构建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以及以教材中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化学实验、失败的化学实验等为实验教学突破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形成了“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 为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现实意义。
八、课题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困惑与努力方向、由于学生受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问题意识的局限,对问题探究往往存在失误和偏差,甚至产生逻辑性错误,制约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进行。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形式,70%的中等程度的学生还是等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这些学生在思维习惯上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对学习缺少应有的渴求。
再有,由于高考升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往往偏重于
程度较好的学生,对中下等学生缺少足够的关注,当教师提出一个设问时,不同程度的学生感觉是不同的。
好学生觉得适合时,差学生觉得很难,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差学生觉得适合的问题,好学生又觉得是在耽误时间,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探究式学习虽好,但费时。
有超过一半的差生不敢怀疑教师、书本,甚至包括资料上的答案,说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习惯于教师讲坐等现成的知识,特别是不习惯于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归纳、总结和反思。
1、缺乏证伪制约探究活动的体验的研究求证是探究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探究的是人类已经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一般教材、教师所理解、认同、实践的探究结论,表面上看仿佛是从事实得出规律的,事实上只是一种表象性的探究学习。
对假说的求证过程不能变为纯粹的证实过程,加强证伪,从反面去获得真知,反会带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
2、教师引导不当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的研究探究式教学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
教师引导不当,就会设定框框,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3、时空的限制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的研究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成为课堂探究活动受阻的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
我们大概算过进行一节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
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
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内容的问题性,以及教师控制力的减弱,使得探究时间拖长。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赶时间,在探究的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完成探究的整个任务而放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
其次由于教室是探究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限制了探究的空间,也制约着探究的深入进行。
九、对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制约因素的实施对策1、从实际出发构建探究框架,消除探究的基础障碍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
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中、上等的学生喜欢和欣赏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能较快地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才能,并能在一种满足感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而较差的学生思维上存在着较大的惰性,因而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也较为缓慢,所以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生群体水平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探究式教学。
如对盐类的水解规律的探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教法(1) 实验引入:用ph试纸测醋酸钠溶液的ph,得ph大于7。
(2) 提出问题:为什么醋酸钠溶液呈碱性?(3) 组织讨论:醋酸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4)初步总结:运用电离平衡知识,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的本质和特征。
(5)提出问题:氯化铵能否水解?(6)
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
(7)启发类推: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弱酸弱碱盐又怎样?第二种教法(1) 学生实验:
测出给定的九种可溶性盐溶液的酸碱性。
(2) 数据分析:将
九种盐按它们溶液的酸、碱、中性加以分类,并找出它们的规律。
(3) 理论探索:看书或讨论找出各种盐溶液酸碱性不
同的原因。
(4) 总结规律:总结盐类水解规律,(5) 验证假说:测定醋酸铵、碳酸铵溶液的ph。
两种教法比较,都按探究思路组织教学,但探究程序和体系不同。
第一种教法偏于接受性探究,思维的发散控制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这对于落实基础,严格按照教材体系学习较为有利,适合于层次不高的学生。
第二种教法偏于完全性探究,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论去从事学习,在否定与肯定地不断较量中,逐步完成了探究任务,思维量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但对于层次较差的学生不一定有利。
2、处理好证实性实验与证伪性实验,增强探究的体
验性在探究式教学中,除了证实性实验外,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证伪性”实验,使学生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因
素和问题,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
①“否定性实验”
证伪,如:S2-、NH4+均能水解,两者能否大量共存?多数学生认为难以共存,因水解相互促进,要生成H2S和NH3,但实验结果证明这一判断是错误的。
②用“失败性实验”证伪,如在上苯酚与溴水反应时,故意往稀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
边加边振荡,看不到白色沉淀。
实验为何失败,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教材中可利用的易失败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做银镜实验时滴加氨水过量;证明蔗糖水解产物时,没有用NaoH中和多余的硫酸等等。
失败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对成功实验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3、以课题组织探究式教学,发挥探究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每步探究让学生先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教师作用旨在突出一个“导”字,即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
在教学中以课题为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整体任务下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
教师设置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而不代替学生思考;提供信息,补充知识,而不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质疑、探究、创新。
例如:[提出课题]: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测定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汇总学生的实验思路和步骤。
[发现问题]:(1) 如何做到加入的试剂已“足
量”?(2) 如何得到纯净的沉淀?(3) 干燥沉淀时能不能用烘干的方法?[解决问题]:(1)可以往上层清夜中滴加沉淀剂,判断沉淀是否过量。
(2)沉淀称量前必须过滤、洗涤、干燥。
(3)BaCO3、MgCO3、AgCl受热要分解,故不能烘干。
[总结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以课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没有明显的暗示,释疑解难的过程变成了先试后导的尝试探究,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激励和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欲,使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富有个性。
4、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探究,消除时间空间障碍为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认知和情感体验,积累方法和经验。
我们在内容上选择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进行探究,核心内容的探究点不一定是教材上现成的知识条目,可以是围绕立足基础、针对主干内容提炼过的拓展性知识。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
我们也采用其它方法来跨越探究的时间障碍,解决的对策有:①把两个课时合并到一起来完成探究式教学。
②把复杂的探究课分段设计,分解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去完成,放弃它的连续性。
③简化课题引入、复习提问等辅助教学,安排其余简单内容课余自学。
我们还采用不完全探究的方法,就是可以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
学生
探究的场所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教师放手让学生课外去自主探究,学生探究的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不限定的场所,也可以是互动的交往空间和协作空间,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和总结。
5、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合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程序逐步形成课堂探究教学模式:(1)、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是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我们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
究竟加了什么物质? 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 教师引导: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并设
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的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②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
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
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
阅读完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
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应运创设的。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探究情景。
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
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
酚的性质,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几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