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
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五、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六、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内容标准】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二、田庄手工业
1、田庄: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2、特点:依附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官‛制度
1、概念: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3、评价:
(1)利: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2)弊: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③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四、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麻和葛)
2、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
有六职‛之一
3、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五、冶铸业
1、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
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③汉代: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

六、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①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
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②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①河北:定窑②河南:钧窑③江西:景德镇窑
④浙江:龙泉窑⑤陕西:钥州窑
5、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七、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内容标准】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二、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6、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7、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8、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9、发展艰难而曲折。

第四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内容标准】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
①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1)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时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概况:
①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②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③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
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②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③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④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
1、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2、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严密。

3、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实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线索:一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二是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每一阶段发展的
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1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
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

一、★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农民没有或很少占有土地。

2、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
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男耕女织‛
3、鸦片战争前夕:已孕育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已经有了
某种程度的分解。

三、★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
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
最主要的原因。

3、标志: 手工棉织业这一传统手工业部门的衰败。

4、表现:⑴、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⑵、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5、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
发展提供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必需的商品市场,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选择题)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棠、张之洞
6.活动: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②后
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
式学堂
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
8.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
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
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外商企业刺激
(3)、洋务运动诱导
(4)、资本主义萌芽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分布地区: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4、途径: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民用企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代表企业:(见第二课的表格)
六、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选择题)
1、时间: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2、原因:见第二课的表格
3、表现:见第二课的表格
4、特点:(1)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2)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5、影响:中国社会前所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第2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二、★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
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
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
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程标准: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1)限制机器进口;(2)攫取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侵华战争摧残;(4)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1)封建政府不正式承认,严重束缚阻碍:甲午战争以前,都没有得到正式承认;
(2)苛捐杂税勒索:以厘金的危害最大;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1)大举内债,滥发纸币;(2)官僚直接投资、加入官股;(3)官僚收买、敲诈甚至没收;
二、在斗争中求发展
1、抵制洋货、购买国货
2、投身反帝爱国运动
3、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发展实业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也有失误和挫折。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

(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
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改造的基础:49-52年人民政府进行了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国营经济。

2、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是:互助合作运动。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6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
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
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
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合
作(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2)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3)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
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4、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5、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7、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8、1956——1966年的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福
建、宁夏、青海、新疆四个省第一次通了火车。

9、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
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

原因是:周恩来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3、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

原因是:邓
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2、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3、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1、思想基础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时间:1978年12月
3、★主要内容有: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