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分数的产生可以从平均分和测量两个维度来进行。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借助直观操作,经历了在平均分物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产生。本节课主要是从度量的角度来认识分数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的累积,丰富学生对于分数产生的认识,更加贴近分数的实质。
学生分析:
分数的再认识(二)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从度量方面认识分数。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在“分数的再认识(二)”的学中会产生怎样的迁移作用呢?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是否有单位的意识呢?在学习过程中又存在哪些困难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五年级60位孩子做了前测。通过前侧,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不够1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难点,通常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量下去。60个孩子中15人会描述如何得到多余那部分的长度,18人是靠估计,只是把数学书多出来的一部分用操作纸折,没有可以用分数进行度量的意识。而剩下的27人则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表示。知道分数的单位的孩子还没达到30%
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寻找分数单位的过程中创建“分数墙”,并发现其中的知识。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能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和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探究不够一个纸条长的测量方法,加强学生用更小的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古时候,人们没有尺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测量单位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借用神奇的纸条再次走进分数的世界,感受测量的乐趣。
设计意图:从古人测量的图片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受测量的历史文化,感受“标准”在测量中的重要性。
二、多次测量,深入理解。
(一)测量任务一:请大家用红色纸条来测量数学书的宽和长,并思考它们各有几个纸条的长度。
学生动手测量,汇报结果。
追问:多的这一些是多少呢?当剩余部分不能正好量完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数学书的宽度正好是3个纸条的长度,学生由此感受由1为标准可以测量出2、3…积累创造单位进行测量的初步经验。
数学书的长度是四个纸条多一些。“多的这一些是多少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也是这节课最难的地方。
(二)测量任务二:请大家再次用红色纸条来测量多余的这部分,并思考它是纸条长度的多少(用一个数来表示)。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汇报过程中重点理清:1、怎么做的?2、找到什么标准去量?3、量了几次?4、结果是怎么来的?
预设1:先用纸条的½去量,大了,所以再对折一次,得到¼去量,刚好量完。
预设2:将纸条对折、再对折,用其中的一份正好量完。课件再次演示测量过程。
小结:数学书的长是4个纸条加¼个纸条的长度。当测量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当1不能测量时,学生得去寻求新的标准去测量,学生是否有“分”的意识,通过一次次的试教,如果将问题设计为:“多出的部分不能正好用1个纸条量完,该怎么继续量?如何表示其长度?”会让孩子们不知如何下手,找不到方向。于是我将问题改成“多出来的部分你会用什么数来表示?”直接从“数”入手,让孩子们抓得到探究的方向,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
(三)测量任务三:用红色纸条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思考它是纸条长度的多少。
第一根铅笔是纸条长度的¾(3个¼),大家在测量时用纸条创造出了几分之几?想一想:你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创设用纸条测量铅笔的情境,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当“1”不能测量时,能通过把纸条平均分并创建更小的单位进行测量,体会创造单位的价值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创造单位的过程。
三、小组合作,探究奥秘。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创造出了½¼ ...这些分数,用它们可以组成一面分数墙,它是我们学习的好工具。它里面有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1、小组交流学习(结合学习单内容,时间5分钟)
2、全班交流学习
3、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像½,¼…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分数墙”作为学生直观认识分数的模型,是本节课的重要资源。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墙中所蕴含的一系列关于分数的知识,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奠定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
四、学以致用,完成练习。
同学们很了不起,在分数墙中发现了很多奥秘,那你们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呢?
独立完成练一练2、3、4题。
五、总结提升,畅谈收获。
1、孩子们,今天在课前老师用尺子测量了数学书的长是26厘米,也就是26个1厘米。如果用纸条长度的¼作单位,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呢?对,是17个¼。1厘米和¼都能测量数学书的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2、今天我们从度量的角度再次认识了分数,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相同的长度,由于计数单位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数表示,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到,虽然测量标准不同,但是都是通过计
数单位的累加而得到的,为后面关于分数一系列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单位”的意识,但是在面对具体的问题,不足“1”的长度时,用分数表示测量结果还是存在困难的,自主创建单位的能力和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把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加强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作为本课的重点。
2.设计多次的测量活动,学生悟出分数新的意义:将给定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以得到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