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L小学校本课程《快乐研旅新坪山》开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L小学校本课程《快乐研旅新坪山》开发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11T18:45:03.007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9月作者:郭丽萌[导读] 课程是品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质的基础,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驱动力和内在提升的关键。

在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构建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课程,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了解,培养地域自信和民族自信,并通过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每一位课程设置者和参与者需要深思熟虑的重要课题。

深圳市坪山区L小学的校本课程《快
乐研旅新坪山》在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原则以及路径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和探索。

郭丽萌深圳市坪山区六联小学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课程是品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质的基础,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驱动力和内在提升的关键。

在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构建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课程,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了解,培养地域自信和民族自信,并通过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每一位课程设置者和参与者需要深思熟虑的重要课题。

深圳市坪山区L小学的校本课程《快乐研旅新坪山》在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原则以及路径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融入;路径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9-117-02
一、地方文化融入《快乐研旅新坪山》的可行性
(一)政策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这为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提供了政策基础。

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强调学生应立足真实的生活,通过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培养综合素质。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通过服务、探究、制作、体验等方式,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在相关活动中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组织观念、集体思想,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情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因此,学校需要立足现实基础,将地方文化作为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神养料和重要参考。

(二)理论依据
1.“过程哲学”建构法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观突破传统思维,从“过程——关系”的视角关照课程,认为课程应是事件、旅程及不断生成的文本。

依托此理论,L 小学《快乐研旅新坪山》校本课程建构中充分遵循主体的赋权参与性、内容与形式的实践引领性,强调师生、社区及家长资源的积极参与,注重师生与自我及文本作者的对话,注重通过各项研旅活动的设置,将地方文化的特色和精髓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

2.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批判传统认知理论中身体与心智、心智与世界以及知识与行动相割裂的一系列“离身”特征的二元论,重建了认知的情境性、具身性以及生成性维度。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审视《快乐研旅新坪山》课程建设,有利于构建学科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学生生活世界共在的课程观,有利于将地方文化的精髓渗透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更全面广博的世界观。

3.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明确提出了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价值体认的课程目标,强调新型课程形态建构应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创造,真正让学生“做”出来,“活”起来。

《快乐研旅新坪山》通过将地方特色文化景点与活动设置紧密结合,拓宽评价的渠道与途径,完善评价的方法、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记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已有的研究基础
自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来,地方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受到关注,相关研究也不断开展。

在中国知网中以 “主题” 为检索项,输入“地方文化”并含“综合实践”进行检索,截止2020年1月,共有99条结果,数量达到最大是在2018年。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基于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二者融合的途径和融合的挑战等方面,也有一些教师对二者的融合进行了案例的探究。

这些研究成果都为L小学的校本课程《快乐研
旅新坪山》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一些案例的实践也为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快乐研旅新坪山》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四)《快乐研旅新坪山》模块的内容要求
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等融入校本课程,统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和可利用的地方资源,以形成《快乐研旅新坪山》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快乐研旅新坪山》分为出发前的准备、美景打卡、我的照片墙、研学笔记、旅行随想、景点评价六大板块,在活动前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历史景观三大方面为学生提供研旅景点参考,同时也鼓励学生探索发掘新坪山景点。

《快乐研旅新坪山》模块要求学生熟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地方文化,加强对地方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二者相辅相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核心素养框架的整体推进,“地方文化在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宏观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地方文化是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让学生从感受身边文化,进而辨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体会到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以坪山地方文化资源为例,坪山地方资源内容丰富,从大万故居到东江纵队纪念馆,从旅游名胜到民俗文化,从历史文化古地到革命纪念地,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快乐研旅新坪山》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化现象,坚定文化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地方文化融入《快乐研旅新坪山》的原则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坪山地方文化资源,必须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不能随意为之。

(一)目的性原则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域应根据本地的文化传统积极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运用到课程中的资源也应尽可能反映地域文化中最典型最具有价值的材料和内容,突出重点,突出地域文化的独一性。

在《快乐研旅新坪山》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要为《快乐研旅新坪山》的课程目标服务,以课程目标为中心。

所以,必须选取与《快乐研旅新坪山》中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地方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始终围绕目的性原则来进行,达到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科学性原则
教育部于2014年先后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做到分学段、有秩序,在内容范围、方式方法等方面也做了详细规定。

因此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讲求科学性,真实有效,而不凭空虚构;应指向课程培养目标,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为保证课程中素材的科学性,教师要首先进行把关和筛选,将科学证据不足的删掉;接着要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最有价值的素材;然后对零散的素材进行整合,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形成逻辑化、系统化的框架体系。

(三)实践性原则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要特别强调实践性这一原则。” 众所周知,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和形成创新意识、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为中心的课程。

实施过程是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地方文化资源与活动课程的融合,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

如学生可以在假期通过参观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深化情感体验,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等等。

总之应立足《快乐研旅新坪山》的课程目标,有目的性地选用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真实需要设计,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能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地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文化常识,丰富知识结构,建构知识学习的情境。

三、地方文化融入《快乐研旅新坪山》的路径
(一)确立具体活动领域
“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与其他非指定领域,其融入路径主要体现在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向具体的活动领域渗透,作用于相应的活动主题。” 活动课程内容地方化和校本化的表现在于具体活动领域的确立,它是有效融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关键。

在《快乐研旅新坪山》六大模块中就明确要求包含如“增强对坪山文化的亲切感,认识社会资源、走进大自然、熟悉人际沟通、了解社会规则”等具体内容。

坪山文化作用于相应的研学活动主题,具有明显的坪山文化色彩,如《快乐研旅新坪山》中的“坪山研旅行动令”、“我的路线”、“坪山美景打卡”等都显现出浓郁的本土味道。

(二)纳入课程顶层设计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校有严谨的课程整体设计和管理制度,那么该学校的课程的实施效果也明显好于没有设计和管理制度的学校。

因而将地方文化纳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才能确保其有效和实效性。

《快乐研旅新坪山》课程已纳入L小学“无围墙校本课程”整体设计框架中,“无围墙”理念倡导联通自我,联通生命,与自我互动,突破心灵“围墙”;倡导联通生态,与坪山互动,突破学科“围墙”;倡导联通社会,联通未来,与世界互动,突破现实“围墙”。

《快乐研旅新坪山》课程围绕“无围墙”理念,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活动课程进行了深度融合的尝试和探索。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路径。

”各学校和教师要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坚持评价的方向性、客观性、指导性、公正性等原则,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

《快乐研旅新坪山》坚持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每个景点研学结束后都会附一张评价表。

评价标准涉及多个维度,例如“准备工作充足”考察学生的规划能力和动手能力,“保护环境”考察学生的环保意识,“懂文明、讲礼貌、爱护公物”考察学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水平,“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考察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摄影美”考察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等等,多维度的标准设置,较好地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

用涂星星的方式进行评价,并且可以自由选择涂什么颜色,这种评价方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利于调动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李臣之,纪海吉,张利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校本建构:地方文化融入视角[J]. 课程.教材.教法,2018,v.38;No.421(11):72-78.
[2] 李臣之,郑玉平. 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与如何[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v.34;No.287(01):13-17.
[3] 郭增福,郭艳青.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以红旗渠文化为例[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S1):105-106.
[4] 李臣之,张利纯. 我国地方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研究述评[J]. 课程教学研究,2017,No.62(02):29-35.
[5] 薛法根,娄小明. 地方文化的课程张力——“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报告[J]. 江苏教育研究,2010,No.091(19):57-61.
[6] 郭元祥,姜平.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 基础教育课程,2006,(08):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