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堂1+1”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制定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程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我们认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探究学习。

经过的探索,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创新教学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境激趣——鼓励质疑——自主探索——互动评价——拓展创新——总结激励。

一、“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

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认为,“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并提出“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课题

经过探索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1、创境激趣——2、鼓励质疑——3、自主探索——4、互动评价——5、拓展创新——6、总结激励。以下具体来谈:

1.创境激趣

上课时教师通过游戏、比赛、填空、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创设一种数学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路线”时,我们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想不想出去游玩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我紧接着说:“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园好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教师随即展示情境图“从学校出发,有这么多路线,我们应该怎么走呢?”学生都举手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2、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学必有疑,有疑才能深化思考。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好问是小学生好学的表现,小学生好问积极性都比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讨论争辩,逐渐使学生养成乐于问、善于问的好习惯。在学生提问时,即使他们所提问题有失偏颇,异想天开,教师也不要加以指责,要保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向。

3.自主探索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三种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把旧知识与新问题联系了起来。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验证了规律,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评价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教师应时刻对学生进行客观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归属于成就感,成就感又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学习动力,学习动力又进而推动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这里所指的的互动教学评价,还可以理解为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给予激励:一个赞许的眼光、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份关心、一份热爱……无不使学生为之激动,这便无声无息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老师。这样,他们的创新才能才会淋滴尽致地发挥出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产生教学

共振,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5.拓展创新

拓展创新这一环节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从学生入校开始,我们就可以教育学生,准备一个数学日记本,记下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深深理解,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与数学有关。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从心理喜欢上了数学,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拓展了知识。

6.总结激励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与新课程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所强调的尊重与赞赏是一致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适时的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和进步使用肯定性,赞美性的语言,学生的人格必然会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内驱力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就更能有效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归纳总结,整理、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