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流行概况及防控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流行概况及防控进展
作者:周惠芳梁焱铃周歧骥
来源:《右江医学》2022年第07期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防控
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7.013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因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免疫调节作用和补体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1]。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获得科学医治并存活,但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仍时有发生[2-4],这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增加健康卫生经济负担[5],而且也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可以预计新生儿数量将进一步增多,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压力也将明显增加。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概况与防控措施进展,为医院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全球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的研究
1938年,Lancet杂志报道了英国伦敦医院发生新生儿病房呼吸道感染暴发事件,这是全球首次公开报道新生儿院内感染暴发事件。

随后,中国、美国、巴西和南非等国家相继报道了相关暴发事件[6-8],由此可见,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不仅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医疗技术先进的国家或地区也同样有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最新研究[8]显示,1965—2019年报道的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以欧美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

1999—2008年则是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研究的高峰,此后相关研究数据呈减少趋势。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后,发达国家在较早期就积极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建立预防监控网络,收集、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数据,为医院制定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9];而发展中国家开展医院感染监测起步较晚,且由于资源的限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不够完善以及收集数据和报告方面的滞后[10],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道少于发达国家,其暴发有可能因此被严重低估[8],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现状不容忽视。

2 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现状与回顾
1995年以前,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相对较多,呈现的流行特点[10]如下:(1)健康带菌产妇或感染的产妇是主要的感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垂直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母乳喂养传播等,被感染的新生儿多为正常新生儿,其可引起病室内其他新生儿交叉感染,患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
最常见的三种致病菌。

(4)新生儿的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和脐部是主要的感染部位。

既往研究[11]表明,由于该时期经济和医疗水平有限,导致医院婴儿室建筑布局不合理,内部设施简陋,空气流通性差,环境卫生不达标,婴儿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放置的物品(奶瓶、奶嘴、尿布等)消毒灭菌不合格。

同时,部分医务人员感控意识薄弱,护理婴儿前后未正确实施手卫生,在发现感染或疑似感染患儿后未能及时落实隔离管理措施。

此外,许多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缺少专职感控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创造了条件。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与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采取多项措施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

1995年后,母婴同室在医院被逐步普及和推广,产科婴儿室逐渐被取代。

2000年,任南等人[12]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内135家医院开展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研究强调隔离及无菌操作,避免接触传播,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005年,李六亿等[13]对全国76所医院感染管理科设置现状调查发现,85.5%的医院设立了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专业设置已初具规模,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制定并督促落实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加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对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从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既往研究[10]表明,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在1995年至2005年处于低发期。

笔者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低发水平。

现阶段,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呈现的流行病学特点[1,14-15]如下:(1)主要的感染源为带菌产妇、感染的患儿和医务人员手交叉感染。

(2)接触传播仍然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医源性传播与食物传播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原因。

(3)常见感染部位由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和脐部为主转变为以消化道、呼吸道和血液系统感染为主,其中血液系统感染(血管相关性感染)患儿死亡率最高,其次为消化道。

(4)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鼠伤寒沙门菌和柯萨奇病毒为主要的致病菌,但两者呈减少趋势,同时,泛耐药鲍氏不动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真菌感染等开始出现。

新生儿耐药菌的出现,尤其是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事件的增多,可能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密切相关[16-17]。

(5)易感人群仍然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有侵袭性操作的患儿。

随着我国新生儿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18],但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医院新生儿感染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未能及时动态调整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缺乏专门针对新生儿特点的医院感染防控指南或规范,对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监督不到位等。

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不足,多学科、多部门合作能动性不强,科研协作薄弱[19-21]。

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不强,对医院感染防控基本措施的依从性差,尤其未能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实施手卫生。

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操作导致的血行感染、呼吸机相关感染[22]和不規范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或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也给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带来挑战。

3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防控措施进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医院标准化建设的加强,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逐渐科学化、合理化,设施设备完善化,医务人员专业化,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化和细致化,这使得医院感染控制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3.1 加强新生儿病房和NICU监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有研究[1,23]证实,对新生儿病房和NICU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助于发现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在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除开展对新生儿科和NICU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外,还应加强致病菌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防范医院感染暴发。

张志玲等[24]对213例NICU患儿进行细菌定植监测研究发现,87.79%患儿被检出细菌定植,其中70%属于致病菌,且有致病菌定植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朱晓婷等[25]对1778例新生儿进行院前主动性监测,早期明确新生儿院前感染的细菌定植情况,医院感染发生率降至8.7%。

因此,对NICU 的患儿进行细菌定植监测,有助于早发现、早处理和早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

监测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国内许多综合性医院已经逐步开始在 NICU和新生儿病房开展综合性监测并取得初步成效,笔者认为目前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将院感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后用于精准指导临床实际工作。

3.2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3.2.1 加强手卫生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自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推行“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以来,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手卫生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26]。

李莉[27]通过对NICU200名新生儿和26名医务人员研究发现,采用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干预可降低NICU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94% vs 16.33%)。

陈琼等人[28]通过对医务人员实施手卫生依从性教育及结合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由3.11%降至1.84%,这与张丽[29]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国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 80.40%,处于较高水平[30],但笔者发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31],“两前三后”的手卫生时机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因此仍需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和正确性,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3.2.2 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
医院新生儿护理工作贯穿于产妇及新生儿整个住院过程,因此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证实在新生儿病房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制定新生儿护理制度,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探视管理制度,对新生儿的口腔、皮肤、呼吸道实施精细化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15.24±2.14)天vs (22.47±2.35)天]和机械通气时间[(6.02±1.49)天 vs (11.45±2.34)天],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至
0.98%,提高了护理舒适度及家属满意度[32]。

3.2.3 综合干预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新生儿感染细菌谱多样化,新生儿多藥耐药菌感染事件也随之增多,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多药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发生[33-34]。

黄辉萍等[35]通过采取识别隔离感染患儿、环境和物品的清洁消毒、加强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各项防控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由1.96%降低至1.50%,新生儿多药耐药菌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此外,国外相关研究[36]也报道通过病
原菌筛查、加强隔离预防、环境清洁消毒、规范手卫生操作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院的传播。

3.3 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管理
美国是最早将风险评估应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国家,目的在于发现和降低医院感染传播的风险[37]。

以往医院的感染评估大多数局限于部门层面,从全院层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风险评估较为少见[38],在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中,医务人员往往对感染风险因素缺乏职业敏感性,职业防护意识淡薄,这极大地增加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39]。

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开展风险评估,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高风险科室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李六亿等[40]首次将管理、过程和结果三部分作为风险指标对医院临床科室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分值对临床科室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明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科学指导医院感控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效能。

黄菊等人[41]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医院实施风险评估,使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暴露发生率由2.37%下降至1.31%,并提高了多重耐药菌各项隔离措施落实率。

郭婉颖等[42]将风险分级管理方法应用于新生儿科管理中,评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划分和确定新生儿感染风险,使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由
12.88%降低至2.84%,有效提高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综上,通过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预测医院新生儿感染发生的风险水平,可以及时为决策者提供相关医院感染信息并正确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4 小结
我国在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薄弱。

从现阶段的研究上看,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低发水平,带菌产妇、感染的患儿和接触传播仍然是最主要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病原菌以细菌感染较为常见。

随着医院诊疗技术的提高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与完善,新生儿院内感染暴发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但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标准的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管理体系与防控指南,部分医院医疗设施落后且缺乏专业的感控人员,导致未能及时明确新生儿医院感染诊断和暴发,因此,难以获取全面真实的数据,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有可能被低估。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医院标准化建设的加强,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逐渐科学化、合理化,设施设备完善化,医务人员专业化,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化和细致化,这使得医院感染控制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3.1 加强新生儿病房和NICU监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有研究[1,23]证实,对新生儿病房和NICU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助于发现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在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除开展对新生儿科和NICU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外,还应加强致病菌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防范医院感染暴发。

张志玲等[24]对213例NICU患儿进行细菌定植监测研究发现,87.79%患儿被检出细菌定植,其中70%属于致病菌,且有致病菌定植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朱晓婷等[25]对1778例新生儿进行院前主动性监测,早期明确新生儿院前感染的细菌定植情况,医院感染发生率降至8.7%。

因此,对NICU 的患儿进行细菌定植监测,有助于早发现、早处理和早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

监测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国内许多综合性医院已经逐步开始在 NICU和新生儿病房开展综合性监测并取得初步成效,笔者认为目前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将院感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后用于精准指导临床实际工作。

3.2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3.2.1 加强手卫生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自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推行“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以来,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手卫生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義[26]。

李莉[27]通过对NICU200名新生儿和26名医务人员研究发现,采用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干预可降低NICU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94% vs 16.33%)。

陈琼等人[28]通过对医务人员实施手卫生依从性教育及结合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由3.11%降至1.84%,这与张丽[29]的研究结果一致。


国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 80.40%,处于较高水平[30],但笔者发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31],“两前三后”的手卫生时机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因此仍需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和正确性,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3.2.2 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
医院新生儿护理工作贯穿于产妇及新生儿整个住院过程,因此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证实在新生儿病房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制定新生儿护理制度,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探视管理制度,对新生儿的口腔、皮肤、呼吸道实施精细化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15.24±2.14)天vs (22.47±2.35)天]和机械通气时间[(6.02±1.49)天 vs (11.45±2.34)天],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至
0.98%,提高了护理舒适度及家属满意度[32]。

3.2.3 综合干预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新生儿感染细菌谱多样化,新生儿多药耐药菌感染事件也随之增多,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多药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发生[33-34]。

黄辉萍等[35]通过采取识别隔离感染患儿、环境和物品的清洁消毒、加强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各项防控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由1.96%降低至1.50%,新生儿多药耐药菌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此外,国外相关研究[36]也报道通过病
原菌筛查、加强隔离预防、环境清洁消毒、规范手卫生操作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院的传播。

3.3 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管理
美国是最早将风险评估应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国家,目的在于发现和降低医院感染传播的风险[37]。

以往医院的感染评估大多数局限于部门层面,从全院层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风险评估较为少见[38],在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中,医务人员往往对感染风险因素缺乏职业敏感性,职业防护意识淡薄,这极大地增加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39]。

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开展风险评估,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高风险科室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李六亿等[40]首次将管理、过程和结果三部分作为风险指标对医院临床科室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分值对临床科室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明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科学指导医院感控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效能。

黄菊等人[41]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医院实施风险评估,使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暴露发生率由2.37%下降至1.31%,并提高了多重耐药菌各项隔离措施落实率。

郭婉颖等[42]将风险分级管理方法应用于新生儿科管理中,评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划分和确定新生儿感染风险,使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由
12.88%降低至2.84%,有效提高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综上,通过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预测
医院新生儿感染发生的风险水平,可以及时为决策者提供相关医院感染信息并正确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4 小结
我国在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薄弱。

从现阶段的研究上看,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低发水平,带菌产妇、感染的患儿和接触传播仍然是最主要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病原菌以细菌感染较为常见。

随着医院诊疗技术的提高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与完善,新生儿院内感染暴发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但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标准的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管理体系与防控指南,部分医院医疗设施落后且缺乏专业的感控人员,导致未能及时明确新生儿医院感染诊断和暴发,因此,难以获取全面真实的数据,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有可能被低估。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医院标准化建设的加强,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逐渐科学化、合理化,设施设备完善化,医务人员专业化,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化和细致化,这使得医院感染控制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3.1 加強新生儿病房和NICU监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有研究[1,23]证实,对新生儿病房和NICU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助于发现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在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除开展对新生儿科和NICU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外,还应加强致病菌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防范医院感染暴发。

张志玲等[24]对213例NICU患儿进行细菌定植监测研究发现,87.79%患儿被检出细菌定植,其中70%属于致病菌,且有致病菌定植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朱晓婷等[25]对1778例新生儿进行院前主动性监测,早期明确新生儿院前感染的细菌定植情况,医院感染发生率降至8.7%。

因此,对NICU 的患儿进行细菌定植监测,有助于早发现、早处理和早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

监测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国内许多综合性医院已经逐步开始在 NICU和新生儿病房开展综合性监测并取得初步成效,笔者认为目前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将院感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后用于精准指导临床实际工作。

3.2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3.2.1 加强手卫生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自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推行“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以来,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手卫生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26]。

李莉[27]通过对NICU200名新生儿和26名医务人员研究发现,采用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干预可降低NICU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94% vs 16.33%)。

陈琼等人[28]通过对医务人员实施手卫生依从性教育及结合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由3.11%降至1.84%,这与张丽[29]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国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 80.40%,处于较高水平[30],但笔者发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31],“两前三后”的手卫生时机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因此仍需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和正确性,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3.2.2 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
医院新生儿护理工作贯穿于产妇及新生儿整个住院过程,因此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证实在新生儿病房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制定新生儿护理制度,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探视管理制度,对新生儿的口腔、皮肤、呼吸道实施精细化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15.24±2.14)天vs (22.47±2.35)天]和机械通气时间[(6.02±1.49)天 vs (11.45±2.34)天],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至
0.98%,提高了护理舒适度及家属满意度[32]。

3.2.3 综合干预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新生儿感染细菌谱多样化,新生儿多药耐药菌感染事件也随之增多,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多药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发生[33-34]。

黄辉萍等[35]通过采取识别隔离感染患儿、环境和物品的清洁消毒、加强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各项防控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由1.96%降低至1.50%,新生儿多药耐药菌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此外,国外相关研究[36]也报道通过病
原菌筛查、加强隔离预防、环境清洁消毒、规范手卫生操作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院的传播。

3.3 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管理
美国是最早将风险评估应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国家,目的在于发现和降低医院感染传播的风险[37]。

以往医院的感染评估大多数局限于部门层面,从全院层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风险评估较为少见[38],在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中,医务人员往往对感染风险因素缺乏职业敏感性,职业防护意识淡薄,这极大地增加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39]。

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开展风险评估,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高风险科室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李六亿等[40]首次将管理、过程和结果三部分作为风险指标对医院临床科室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