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受众群体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好声音》受众群体探析
电视节目的火爆该节目受众紧密相关。
所谓受众,按照麦奎尔的说法,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
最早的受众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些集聚在一起现场观看表演或竞技的城邦观众,他们是受众的原始雏形。
15世纪印刷品的出现,催生了最早的大众媒介受众——阅读公众,一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阅读技能,相对自主的群体。
这个版本的大众受众,常常被视为一盘散沙一样孤立无助、被动消极的个体,在大众传播中,他们处于单向的、非人格传播的接收端,是中弹即倒的“靶子”和任人操纵的群氓。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重新发现了“作为群体的受众”,发现了“顽固的受众”,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受众观。
更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大众传媒向产业经营方向发展,市场话语逐步呈现强势,而将大众受众视为市场、视为消费者的观念也日益发达。
在这种观念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一种“计算”关系,一种买卖关系,大众受众成为媒介资本和广告商(广告主)的“打工仔”。
观察《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在取得如此骄人的电视收视率的背后,离不开受众的积极参与。
《中国好声音》在各类媒体上的广泛出击,引起社会各类人群的关注;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各类受众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节目的看法,同时亦可在节目中寻找自己,在节目中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所处的情境更为特殊,媒体娱乐化倾向的加强、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导致媒介影像大量充斥于受众的四周;再加上媒介影像也与商业相结合不断辗转重复出现于不同类型的媒介之中,使得受众群体形象纷繁复杂。
因此,对于节目受众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可以对《中国好声音》的受众作如下概括。
1 媒介渗透
众多参赛选手纷纷登台演出,引起巨大轰动,电视媒介的定期直播与反复重播,报纸以及其他传统媒体高频次高密度报道。
网络同步直播,无限制的重复观看;网络自媒体如微博的网络人际传播,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力。
通讯工具介入,短信成为连接受众与节目之间的最直接桥梁。
歌曲彩铃制作进一步加深投入程度。
2 日常生活
媒体上的推广,使得公众的讨论热点转为《中国好声音》节目自身,公众的焦点聚集于此,以讨论该话题作为领先与时尚的标志。
以节目中参赛者、评委所言所语进行模仿,对参赛者多演唱的歌曲大量翻唱。
3 表演
对节目中所演唱的歌曲进行自我改编,对节目视频重新剪辑录制,形成个人喜爱的风格;
组织类似节目形式,对节目内容翻版。
4 观展/自恋
在网络上上传自己的演唱作品或视频作品,引起二次轰动,在各种场合进行原歌曲表演,幻想着自我欣赏的同时,也能被别人大量关注。
以不断表现自己关于该节目的熟悉程度和节目内容的演唱水平,达到自我展示的自恋效果。
对于《中国好声音》的受众来说,无疑也是满足上述条件的,其受众的扩散能力十分强大。
作为一名普通大众成员,在该节目全媒体频繁出现的状况之下,谁都无法不关注这个节目的存在,并且投入程度很高。
许多受众都花费很长时间观看节目,甚至多次收看重播,以达到自己观赏的内心要求。
其次,该节目渗透性很强,不管是节目本身的内容,还是参赛者、评委的表现与个人行为,都以很快的速度传递至四面八方,引起热议,受众的大脑中充斥着关于《中国好声音》的各类信息。
同时,许多受众并不满足于单纯关注节目本身,受众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或支持选手,使他们的表现符合自己的诉求与价值观,选手的表演就是受众本身的诠释。
对于各种《中国好声音》的自身产品与广告产品的使用,也旨在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需要被其他人关注的地方。
《中国好声音》是一个电视节目,同时以商业化的视角来看,它也是作为传媒工厂生产的优质产品,商业化的属性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商品本身来说,它需要被关注传播,以期望得到更多亲睐,因此表演成为它展示自己的良好平台,使更多的公众看到它、关注它,商品会销售更加出色。
《中国好声音》节目上出现的一个个参赛选手,使受众自恋心态的人物再现。
在这些选手身上,总寄托了一部分受众的自我感受与背影存在。
参赛者是一面镜子,在受众面前反射出自己的一切,同时受众也是镜子,互相比对着自己的各个环节,也在反映参赛者的发挥好坏与水平高低。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载体,是表达个人内心的适宜工具,在宣泄着发出者内心的自恋印象。
另一方面,商品的发展促进受众消费,只有产品消费的同时,受众享受到商品带给自己的巨大满足感,自我沉溺于个人的选择,促使自恋情怀不断萌生。
该节目立足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享受、全世界最适合情绪宣泄的音乐达到情
感共鸣,为受众参与表演、满足自身自恋情怀,提供了十分适合的载体。
音乐不需要语言交流,它可以实现最广大意义之下的沟通;音乐是最有利于人情感宣泄的,也是精神信仰最好的外化的精神载体。
《中国好声音》的受众在节目本身提供的想象力资源中检视自己的形象,在观展与表演中不断构建自己对于自己与社会的认识。
节目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受众精神的安慰,受众需要情绪,就需要想象力的动力资源,就需要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