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这个词,人们通常注意“美”而不注意这个“术”字。
所谓“术”,通俗地说是指技能性活动,但它是一种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活动;与此同时,它还是指创造性思维与激情相碰撞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作品。
好的美术作品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是指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高级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
忽视了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和效果,长此以往,还会淡化人的思维能力、弱化人的艺术灵感、钝化人的创造能力。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
每个人的思维各不相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个性、风格,找到个人的表达方式,独立自主地完成作品。
独立自主地完成作品,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外,还要有创造力、辨别力与思考力。
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主要需重视以下几点:①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②是否每个学生都具有对某种艺术手段的体验欲望;③是否每个学生都在绘画的某一方面具有自己的技巧;④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讲出一些新的、从未被人讲过的东西,而且能以一种自己和别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看重学生作品最后成型的样子,而应看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选择方法、角度和事物,如何去理解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要从多方面进行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高级思维,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几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及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
因此,从这几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入手,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非常有效。
1.感知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美术是形象化的艺术。
美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者的艺术构思、艺术情感,从而使欣赏者感受到它的魅力。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色彩及线条来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地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意境。
例如,在美术课向学生介绍画家梵高时,不仅要介绍他的生平,还要展示他的作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当学生对梵高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梵高一些作品的名字重新创作出新的作品,比如重新创作梵高的《向日葵》和《紫罗兰》。
由于有梵高的作品让学生
感知,因此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热情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由于在创作中赋予新的灵感,所以学生的画往往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和梵高的不同,这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很有帮助。
这种教学形式和过去那种老师一味灌、学生一味听相比较,其教学的高效率是显而易见的。
2.注重课内外结合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
有研究表明:课堂内,美术学科的形象性、概括性、创造性以及运动性等特点,对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利。
但美术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内,课堂外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社会上各种工业设计、商品广告以及环境美化等各个方面都广泛运用了美学观念和美术元素,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非常有利。
在教学上,美术教师要注意将课内外的资源相结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发散思维和活跃的灵感等,促成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结合课内外资源,提供更多的创作题材给学生,让他们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件新式交通工具的美术作品。
教学中通常有这么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学会使用不同绘画工具和不同手法;第二步是领会具象或抽象作品中色彩及形体构成的奥妙;第三步是通过练习绘制彩色图案以及实用工艺图案(如地毯、枕巾等生活用品图案)来提高绘制能力;第四步是在传统交通工具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进行新的发明设计。
对这种作业,教师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创造。
由于作业能将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艺术创作联系起来,能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因此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能力,还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有好处。
3.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在鼓励学生创作,激发学生创造性方面,国外有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比如,在法国一些中学的美术课上就有一种“绘画对话”的教学形式。
教学中,教师首先把一些在样式、材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物品放置于讲台上,用厚布盖好,然后叫一个学生隔着布去摸那些物品。
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判断物品是什么,同时其他学生都认真地观察他的各种反应。
其次,让该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布下面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精度、软硬等,并告诉大家每件物品的相对位置。
接着,全班学生根据该学生提供的情况以及自己观察的结果,画出自己理解的布内的物品。
最后,把学生们的画作与揭开厚布后的物品进行比较。
这种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调动过去积累的经验,通过对物体形与色的判断,去进行新的创造,这对培养的灵感思维很有益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避免的错误做法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美术教学不再强调模仿,而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制作,以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强化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在《中学美术教育大纲》中就明确规定:“艺术教育课应让学生有机会在
绘画、素描、印刷、造型、制造和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全面而有艺术创造性地工作。
”许多教师对能按照前人所画的物象去画的学生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那种尽量教给学生一切东西并告诉哪一步该如何做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切断了事物的各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一旦某人教给你如何去画一个动物或一朵花后,你就不可能自己尝试着以另一种新的方法去画了。
他们的这种观念和做法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几年随着我国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一些教师由过去只教绘画技巧,突然转为不讲技法了,而让学生完全自由地画,任意夸张、变形,认为这种不是模仿,是学生真正的创作。
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奇”“特”“怪”的作品,甚至下意识地引导学生搞所谓“稚拙”的作品,认为“原始的才是美的”,使美术课又走向了轻技能的另一个极端。
片面地向学生灌输绘画专业技巧或任其自由发展所谓的“创造性”,都是错误的。
教师应继承以往美术教育的优良传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每次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开拓他们全新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创造、善于创造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未来社会成员所必备的素质。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