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完整版)2013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存在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
2)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3)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倾向、
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的要求二、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三、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第2章
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工程学科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结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含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特征。
2.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其动力的分析
1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3 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其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的、自我创生、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
社会过构建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构建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者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其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反战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
同推动
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3章
1.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归纳、演绎、类比
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
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是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
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放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综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统一起来,要更加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
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
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
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3)移植、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方法
移植和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
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
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创新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批判性思维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帮助。
在面对旧思想、旧观念和旧技术时,创新者要破旧立新,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胆略;具有寻根究底的强烈好奇心和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心;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具有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
这就是典型的批判精神。
没有批判精神的介入、驱动、引导和激励,创新意识就难以孕育成型,创新过程就不能启动并持续下去,创新成果也就不能最终完成。
科技史上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新者的批判精神。
相反,唯命是从、人云亦云的从众性,偏见成癖、独断专行的褊狭性,思想懒惰、因循守旧的刻板性,都会对创新起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认知技能为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本工具。
一般说来,创新过程包含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相应的认知技能。
例如,在问题表征中,需要运用解释技能和分析技能,去加工问题涉及的各类知识,实现对问题的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
又如,在监控中,既要运用评估技能,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监督和检验,又要运用自我调控技能,及时改正错误,校准方向。
第4章
1. 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结合,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以至整个社会以极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如此巨大,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变化。
科学技术又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以巨大恩惠,被誉为“善”的化身;另一方面,它又带来种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不论人们
用什么目光和见解审视科学技术,但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极大地增强,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综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命题:(1)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就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可以不断物化、创造、改善生产工具,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还会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可以优化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强化生产效率,满足生需要,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后,它通过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的运用,可以使生产要素、社会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就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看,它也起着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物质文明及其变革的基础。
2、科学技术是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1)科学技术不断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内容
(2)科学技术拓宽了人类生活的空间
(3)科学技术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
(4)科学技术优化了人类生活的结构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1、科学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主为首的社会”。
中国的经济改革、参与国际竞争,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生活方式的变革
一方面是通过生产力促使经济基础变革,最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政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的政治活动参与手段实现对政治的影响,如电视会议、舆论的力量
4、科学技术促进了军事活动方式的变革
(1)促成武器系统的新旧更替
(2)促进军队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的变革
(3)促进军事和战争目的的改变:古代为获得人口、财富和土地,现代为了石油、争夺太空
(4)极大地提高人的军事战斗力
三、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1、科学技术与社会精神文明
(1)科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其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2)科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3)科技是批判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它推动着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变化
2、科学技术与人的素质提高
(1)自然科学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科技推动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进步:首先,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其次,科技进步推动思想观念现代化、民主化;第三,科技推动着道德水准的提高。
2.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一、从社会角度来看,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承担。
并且科技工作者能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一科技活动可能带给人类的危险,他们的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
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由于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开发等等,也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科技工作者应该更宏观的考虑所做工作带来的利弊。
三、今天的人对未来的人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为当代人的需求与未来人的生存空间之间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
科技工作者应该谨慎选择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
3.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第5章
1.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创新型国家是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创新性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做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构成。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及科技体制革新的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就是要增强我国创新绩效,依靠创新更好驱动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绩效的提高依赖于制度保障前提下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的互动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