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准确、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
2.利用之前所学的方法理解词句,抓住修辞,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感情。
3.感受词的意境美,体会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准确、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
2.利用之前所学的方法理解词句,抓住修辞,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词作的意境美,体会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情。
2.加深体会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词人产生情感共鸣,加深体会。
学前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词题
1.图片引入
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采薇》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自此,随风飘扬的柳枝,便染尽了文人的离愁、别绪。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细雨蒙蒙,客舍青青,大诗人王维以酒相送。
对友人的依依不舍,都蕴藏在这浓醇的酒里。
更有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岑参“踏白雪”以送君。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
因此古人重视离别,“送别”也成为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
课件出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揭示词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跟“送别”有关的作品,题目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板书词题)你们一定发现了,这是一首宋词,如果说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那么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咱们在六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起背一背吧。
同学们还记得词的特点吗?课件出示:
生1:我知道词每行的字数不完全相等,有长也有短。
生2:有些词中间是分开的,分为上下两部分。
师:同学们的观察都很细致,词每行的字数不一样,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句词都可以长短随意,词的字数是有规定的,大部分词分为上下两段,上部分叫上阕,下部分叫下阕。
板块二拓展百科,理解词题
师:回顾了词的特点,我们再来关注课题,“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题,中间需要停顿,我们一起品读词题吧。
“卜算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听听诗词小百科的介绍。
(播放视频介绍)
课件出示:
词牌名《卜算子》,又称《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等。
一般认为《卜算子》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因此,“卜算子”本意即歌咏占卜测算的小曲。
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范例,全词双调共44个字,上下阕各有4句,对仗极其工整。
以《卜算子》为词牌名的代表作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等。
师:我们再看这首词的题目,它和之前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很相似,结合课文的注释,“之”是“往,去”的意思,作者送朋友去哪里呢?
生1:老师,我预习了,作者送朋友去“浙东”。
“浙东”在今浙江省的东南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地图。
(课件出示浙江省地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题的意思? 生2:题目的意思是暮春时节,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好友鲍浩然回家乡浙东。
师:题目点明了这首词要描写的主要事件,带着对词题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词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生齐读词题)
板块三 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词句间的停顿。
(生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nǎ
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师:大家读得都很投入,这里有一个字“那”,后面还有个问号。
这是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作“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哦!古代表示疑问的时候,“哪”也写作“那”,读音还是第三声n ǎ,“那边”就是“哪里”的意思。
2.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师: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还得益于朗朗上口的节奏。
咱们跟着范读录音一块读一读这首词,一起感受这首词婉转悠扬的音韵美。
(播放范读录音)
课件出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板块四借助注释,自悟词意
师:这么美的一首词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插图和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插图和注释,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谁来说说上阕的意思?
生1:上阕的意思是:水就像流动的眼波,山就像聚拢的眉峰,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
师:下阕注释不多,“才始”是“方才”的意思。
“和春住”是“把春天留住”。
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呢?
生2:下阕的意思是:才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你走了,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啊!
师:根据插图和诗句的意思,同学们感受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3:结合插图,我感受到词人在抒发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
师:整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吧。
(播放范读视频)
板块五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品上阕,感悟景之美
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词的上阕,看看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朗读前两句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比喻
眼波横:形容目光闪动,犹如水波横流。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起,犹如两山并峙。
生1: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眼波横”形容目光闪动,犹如水波横流。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起,犹如两山并峙。
师:你能说出这两句词的意思吗?
生2:这两句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水就像流动的眼波,山就像聚拢的眉峰。
课件出示:
眉如春山,眼如秋水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李白《长相思》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
——崔仲容《赠歌姬》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眼波横:送别时的泪眼;
眉峰聚:因不舍而紧皱的眉头。
师: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来形容美貌的女子。
如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崔仲容《赠歌姬》:“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
”都是把女子的眉眼比喻为曼妙的山水。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词,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3:词人的比喻别出心裁。
这里的“山水”不再是女子的眉眼,而是他自己的眉眼:“眼波横”是送别时的泪眼,而“眉峰聚”是因不舍而紧蹙的眉头。
师:你说得太好了。
正所谓山水有情亦垂泪,这比喻里暗含着作者离别的情绪,这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四句词。
课件出示:
生1:“欲”是“想”的意思,“行人”是指鲍浩然,“那边”是“哪里”的意思。
联系上文所学,我们知道“眉眼”是指山水,而“盈盈”是仪态美好的样子,“眉眼盈盈处”正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生2:这两句词连起来意思是: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
师:“欲问行人去那边”是作者明知故问,是为了引出友人此行的目的地——“眉眼盈盈处”。
(课件出示图片)这短短5个字,勾勒出山水灵秀的浙东。
而此处的“眉眼”亦是比喻,表达了无论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直追随而去,可谓一语双关,精巧绝伦。
送别时百般不舍的情态和心思,从这样一个绝妙的比喻中丝丝透出,含而不露,令人叫绝。
师:回看上阕,诗人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所见自然之山水皆化为有形之物。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上阕。
2.析下阕,体会情之切
师:下阕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句词“才始春归,又送君归去”。
你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惜春、惜别
递进:把词人心中的惆怅,描摹得更加动人。
生1:这两句词中有两个“送”字。
读这两句词,我知道了:词人刚刚送走春天,如今又要送别友人。
生2: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才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你走了。
师:是啊,下阕开头直接点出了“送别”的主题。
两个“送”字,一下子就把珍惜春天和珍惜友人的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师:春天的离去已经让人惋惜,友人归乡,更叫人伤感。
层层递进,把词人心中的惆怅,描摹得更加动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惜别之情。
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
课件出示: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祝福、期盼
师:但词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而是殷切叮嘱将要启程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谁来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生:这两句词的意思是: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啊!
师:同学们,春天代表着美好,孕育着希望。
在这里词人对友人美好的祝福和殷殷期盼高度融合在一起,自然而巧妙,没有流露出送别词惯有的伤怀气氛,但是其中的深情厚谊却令人感动不已,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祝福和期盼。
师:回看下阕,两个“送”字虽让人惋惜,三个“春”字却又充满着希望,尤其是到江南追赶春天的畅想,格外让人动容。
此刻,时间好像是一个可以被抓住的东西,在广袤的土地上行走,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从时间的维度扩展到空间的维度,这种写法大大提升了词的境界,也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我们一起诵读下阕,边读边想象,两位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3.诵读诗词
(1)有感情地朗读
师:回顾整首词,短短8句词44个字,却将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词。
(播放范读音频)
(2)师生互动游戏,诵读诗词
预设
师:作者和友人来到了分别的岸边,往远处看——
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师:目光回到友人身上——
生: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师:顿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生: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师:千言万语化作对友人的祝福——
生: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师:在作者的工笔细描之下,一幅“春日送友图”,向我们徐徐展开。
(课件出示图片)
板块六了解作者,感悟词意
1.走近王观
师:读到这里,你们一定对词人王观充满了好奇吧!他和苏东坡是同一时代的人,或许他并没有苏东坡那么出名,却非常有趣。
(播放王观简介视频)
课件出示:
王观,字通叟,北宋词人。
他早年科举及第,后中进士。
那时的开封府试官,正是王
安石。
后来王观在朝廷做官时,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
高太后对王安石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的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将他罢职。
于是王观自号“逐客”,从此作为一介平民生活。
一年春末,王观在越州送别即将回浙东的鲍浩然,虽然自己欲归乡而不得,但仍衷心祝福好友。
2.作品拓展
师:深入了解作者,我们能够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感受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年代久远,王观是否因作《清平乐》被贬尚无定论,但他风趣豁达的人生态度,还可在其作品中窥见一二。
课件出示:
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
——王观《红芍药》朱衣引马黄金带,算到头、总是虚名。
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
——王观《高阳台》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宋]王灼师:《红苕药》里“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高阳台》里的“朱衣引马黄金带,算到头、总是虚名。
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都表现出王观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把酒言欢,乐观豁达的态度。
难怪王灼会写出“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样的话评价王观。
板块七总结回顾,拓展阅读
1.背诵诗词
师:正是作者这种遵从本心的人生态度,赋予了这首词情思婉转、脱俗的意境美。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背一背这首词吧!(生自由诵读)看来同学们已经将这暮春时节送别友人之景铭记在心了。
这首词既是一幅美丽的画,又是一首动听的歌。
词牌在古代是可以配上乐曲演唱的,爱谱词的词人很多,或许因为这个,词牌音律委婉曲折,长于抒情,我们一块儿去听一听吧!(播放歌唱音频)
2.创设情境
师:听完这悠扬动听的送别词,你的心中是否也泛起了阵阵涟漪呢?你们已经六年级了,
离别的日子也一天天临近,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老师,学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甚至快乐无忧的童年,都将成为你们永恒的记忆。
此刻,让我们默默回首这两千多个日子,你们的脑海中闪现过哪些人、哪些画面?离别时你们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在这珍贵的一分钟里静静思索,向同学、老师、母校,也向自己的小学生活轻轻话别。
(生静心思索)同学们,屏幕这头,老师也感受到你们的思绪万千,依依别情。
有人说,送别时的千言万语不如相处时的倍加珍惜;也有人说,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心中不同的感受,再来吟唱这首流传千年的送别词,去文字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吧。
3.推荐阅读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送别词,通过吟诵的方式,感受了词作婉转悠扬的音韵美;在理解修辞手法后,欣赏了一幅动人的春日送友图;了解词人后,又进一步感受到词作乐观豁达的意境。
相聚有时,离别在即,课后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词作,进一步感受词作的婉转悠扬,古人的切切离别情。
课件出示:
雨霖铃①·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②,对长亭③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⑤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⑦,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⑧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④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⑤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这里用作对船的美称。
⑥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⑧暮霭(ǎi):傍晚的云雾。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⑨经年:年复一年。
踏莎行①·候馆②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④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⑤,盈盈粉泪⑥,楼高莫近危阑⑦倚。
平芜⑧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②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③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④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⑤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⑥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⑦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⑧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师: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课后搜集积累其他的送别诗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在教学中,我用了很诗意的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
如,“有人说,送别时的千言万语不如相处时的倍加珍惜;也有人说,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
逢……”“此刻,时间好像是一个可以被抓住的东西,在广袤的土地上行走,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从时间的维度扩展到空间的维度,这种写法大大提升了词的境界,也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等,有了这样的引导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加深对别离情绪的理解。
词人与其生活的年代离我们较为久远,在品析其作品后,呈现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的画面,让他们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写下想说的话,能让他们与词人产生共鸣,更好地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不足之处:
课外拓展的两首词难度较大,让学生自读体悟有一定困难。
教学建议:
在拓展部分,给足学生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简单介绍词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自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