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一二段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3
孤北洼陷主要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三段,已在古近系沙一、二段已钻探井150余口,上报控制地质储量240万吨,且研究区多口探井在沙一、二段见到丰富油气显示或试油获得油流,展现了研究区沙一、二段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

不同类型的沉积体,其沉积、成储和成藏特征不同,对于沙一、二段这一重要含油层系,准确识别沉积相及精细刻画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纵向演化规律对该地区石油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孤北洼陷150余口探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 砂质滩坝及生物灰岩滩坝等主要沉积类型。

在细分砂层组的基础上,编制了沙一、二段各砂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图,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进而为研究区的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地层划分及分布
孤北洼陷沙河街组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与下伏孔店组为连续沉积。

岩性上可分为4段,各段在在岩性和厚度上从洼陷中部向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①沙一段(Es1):主要为灰-深灰-灰褐色泥岩、油泥岩、碳酸盐岩和油页岩;下部为泥岩、油泥岩或油页岩夹砂质灰岩、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绿色泥岩、油泥岩,夹钙质砂岩和粉砂岩;② 沙二段(Es2):为灰色砂岩、灰色泥岩和砂岩、含砾砂岩互层;③沙三段(Es3):为灰-深灰色泥岩夹砂岩、油页岩及碳质泥岩;④沙四段(Es4):紫红-蓝色泥岩夹棕-棕褐色粉砂岩、灰白色盐岩石膏层、油页岩和砂质泥岩和薄层碳酸盐岩。

本次研究结合区内构造运动及演化,根据各级地震层序界面以及钻/测井剖面上转换面的识
别,并对地震剖面的地层进行识别和划分。

按沙一段“爬坡电阻” 的阶段性,将沙一段划分为上、中、下(Es11、 Es12 、Es13 )三个亚段,其中Es132 、Es131小层和Es12、 Es11 亚段为水进体系域的灰色油泥岩,储层基本不发育。

沙一下亚段的 Es132 、Es131小层只是零星发育薄层白云岩,储集意义不大。

主力含油小层为沙二段的Es21、 Es22小层和沙一段的Es133。

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1 生物灰岩滩坝
生物灰岩滩坝主要为原地生物滩。

生物滩一般发育在远离陆源物源区、水体较浅且安静的沉积环境,可发育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层理。

生物滩在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曲线上常表现为指状的低值特征,自然位曲线表现为指状的高值特征。

测井和录井资料显示,受古地形条件控制,生物滩坝沉积体厚度变化相对较大,厚度从0到数米不等,常与滨浅湖泥岩互层。

孤北洼陷沙一、二段生物滩坝以灰色、灰白色螺灰岩为主,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可达数米。

向上受砂泥影响渐小,厚度较大的生物坝GR测井曲线呈一向上变浅的“刀锋状”反旋回,厚度较小的生物滩GR测井曲线一般呈指状。

2.2 砂质滩坝
砂坝是由湖浪、湖流的筛选与风暴浪冲刷作用形成的砂体,水动力能量较强,常平行岸线,离岸分布,形态规则。

以灰色细砂、粉砂岩为主,厚度变化较大,坝砂单层厚度较大,一般为5-8米,具向上变粗反旋回,GR测井曲线呈明显的漏斗状。

滩砂以灰色、灰白色粉砂为主,单层厚度较薄,一般在1-3米左右,向上旋回不明显,SP 或GR测井曲线常呈指状特征,平面上分布较广。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一二段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马对平 魏新辉 张伟涛 马永达 滕宝刚 邓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桩西采油厂 山东 东营 257237
摘要:为明确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沙一二段储层平面展布规律,确定物源方向及沉积边界,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孤北洼陷沙一、二段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砂质滩坝和生物灰岩滩坝等沉积体特征、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沙二段低位体系域孤北洼陷湖水较浅,整体为滨浅湖相沉积。

埕东断层下降盘以发育近岩水下扇为主,在桩34井区发育厚层生物灰岩。

沙一段为湖侵体系域,湖广水深,主要在湖盆中心部位沉积泥岩和油泥岩,在中央隆起带、东次洼以及孤北南斜坡沉积薄层生物灰岩滩坝等湖相碳酸盐岩。

随着湖水深度逐渐变深,碳酸盐岩滩坝越来越薄,并且有向东部迁移的趋势。

该研究对提高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展布规律识别的准确度、指导下步滚动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孤北洼陷 沙一、二段 沉积相 沉积模式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54
2.3 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是主要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发育区,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主要为分选一般-中等的灰色含砾砂岩、细砂岩为主,随沉积物不断向湖中心推进,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加,GR 测井曲线呈一向上变浅的反旋回,表现为弱齿化的中、高幅钟型或箱型组合。

2.4 近岸水下扇
近岸水下扇主要发育在洼陷陡坡带,相带较窄,其中扇中是主要含油相带。

扇中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水道和辫状水道间,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和深灰色泥岩,底部为混杂堆积,中、上部为块状砂岩。

GR曲线主要表现为中幅箱形、齿化钟形,其变化规律是从扇根到扇端曲线由中幅箱形、钟形变为低幅指形。

3 沉积相剖面展布特征
在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剖面相对比以了解沉积相在2D方向上的展布特征。

从过西次洼-中央隆起带-东次洼近东西向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埕东断层下降盘桩34井区生物灰岩发育于沙二段时期,至沙一中亚段结束。

沙二段西次洼主要发育生物灰岩,中央低隆起发育砂质滩坝,东部长堤断层下降盘来自长堤潜山的物源丰富,扇三角洲发育,向西推进至桩80井附近。

Es13由于湖广水深,主要发育薄层灰岩滩和白云岩滩。

沙二段长堤断层下降盘的扇三角洲砂体向西推进至中央低隆起附近,在扇体前方发育小型砂质滩坝。

Es13时期,发育薄层生物灰岩滩坝、灰岩和白云岩等碳酸盐岩滩。

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沉积相平面展布是沉积相研究的集中体现,重点结合录井、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各项分析鉴定资料,对其沉积相进行了研究。

Es22沉积时期:为低位体系域,此时埕东凸起山高坡陡,以发育近岩水下扇为主,在桩34井区发育厚层生物灰岩;沿中央隆起带与西次洼结合部发育生物灰岩滩坝和砂质滩坝;孤北南斜坡和长堤断层南段发育砂质滩坝;东次洼主要接受来自长堤潜山的扇三角洲沉积,向西推进至中央隆起带之上,该扇体群平面上连片,主要发育六条水道,由北向南扇体规模变大。

Es21沉积时期:随着水体不断加深,湖面不断扩大,埕东断层下降盘的近岸水下扇和桩34生物滩坝范围变小;中央隆起带-孤北南斜坡生物灰岩范围变大,且生物灰岩沉积中心东移,其间分布零星小型砂质滩坝;东次洼仍然接受扇三角洲沉积,随着水下分流河道不断迁移改道,水下分流河道由六条变为五条,规模变化不大。

在其前缘或侧翼砂体经湖水反复冲刷易形成砂质滩坝沉积;在前方中央隆起带水体较浅、安静且远离物源的沉积环境,生物灰岩滩坝发育。

Es133沉积时期:此时期为湖进体系域,湖广水深,可容空间开始增大,此时长堤潜山、桩西潜山以及孤岛潜山已被淹没至水下,造成碎屑物质供给减少,水动力弱,碎屑岩沉积大幅收缩,只是零星小规模分布。

此时,以生物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分布范围增大,主要分布在中央隆起带、东次洼以及孤北南斜坡,但厚度均较薄。

Es132沉积时期:此时期继承了Es133时期沉积环境,只是湖侵,水深更大,造成以生物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范围明显较Es133时期收缩。

只是零散分布,而且以白云岩为主,生物灰岩规模更加变小。

5 沉积模式
沙三段沉积时期,地貌特征起伏较大,湖盆具有水体深、范围大、多个沉积中心并存的特点,在凸起断层下降盘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沉积,湖盆中心发育大型浊积扇。

沙二段沉积时期洼陷演化处于盆地发展的断坳阶段,洼陷四周的桩西潜山、长堤潜山以及孤岛潜山暴露水面未接受沙二段沉积。

总体来说,洼陷沙二段沉积时期,除埕东凸起之外,地形高差小、湖盆开阔、陆源供给充分,有利的古构造、古地貌环境形成了滨浅湖沉积,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砂体、陆源碎屑滩坝、生物滩坝等沉积相类;沙一段沉积时期湖广水深,主要在湖盆中心部位沉积 泥岩和油泥岩,在中央隆起带、东次洼以及孤北南斜坡沉积薄层生物滩和湖相碳酸盐岩。

沉积体系的整体演化过程具有“ 继承发育,断层控砂”的特征。

6 结论
(1)孤北洼陷沙一二段发育滩坝(可分为生物灰岩滩坝和陆源碎屑砂质滩坝)、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四种沉积相类型。

(2)沙二段为低位体系域,孤北洼陷湖水较浅,整体为滨浅湖相沉积。

埕东断层下降盘以发育近岩水下扇为主,在桩34井区发育厚层生物灰岩;沿中央隆起带与西次洼结合部发育生物灰岩滩坝和砂质滩坝;孤北南斜坡和长堤断层南段发育砂质滩坝;东次洼主要接受来自长堤潜山的扇
(下转第201页)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1
系统显示出对石墨烯含量的高度依赖性,石墨烯在其质量为1.2%时最有效。

再使用后,催化活性没有明显下降[6]。

使用金属有机骨架作为前体催化氧化物环己烷和甲苯,合成N-合金C-材料。

丙酮是溶剂,环己烷是催化剂,环己醇和环己酮的选择性分别为30%和61%。

N元素在多孔C材料上的均匀分布是催化剂积极催化剂活性的关键。

此外,聚合物氮碳(C 3N 4)带电于石墨烯,催化环己烷并氧化其他碳氢化合物。

催化活性是通过碳化物和石墨烯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结果,环己烷产量分别为6%和94%。

多相催化剂稳定性好,重复使用六次后催化剂活性没有显著降低。

当氮碳(C 3N 4)和石墨烯在相同条件下用作催化剂时,在相同条件下未检测到催化活性,这表明氮碳(C 3N 4)和石墨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在这方面,研究了碳管中环己烷O 2催化氧化的机械原理,另外,碳纳米管的催化活性源于自由基和碳纳米管之间的弱相互作用。

自由基限制碳纳米管的表面,刺激电子在催化过程中的转移,产生相应的环己酮和环己醇[7]。

4 结束语
综上开发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O 2氧化催
化氧化系统仍然是未来环己烷催化氧化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多相催化氧化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目前,独立于金属络合物催化、纳米颗粒催化、金属颗粒催化、分子硅囊炎催化等。

O 2所涉及的金属或元素本质上是单一的元素,许多金属或多个元素的组合或组合往往会获得不含单一元素的催化活性。

因此,未来将发展具有氧化剂O 2的环己烷氧化,含有多种金属甚至多种元素的复合材料在该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此外,尽管O 2是环己烷的氧化机,已被广泛研究,但它的氧化作用仍有争议。

催化系统的规律尚不清楚,该机制的许多主要中间状态无法清晰地显示或定位。

因此,对环己烷催化氧化的机制和规律进行深入而准确的研究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这可能有助于通过机械研究开发新的催化氧化系统。

调查描述了在O 2氧化环上对六氯环己烷和环己烷的研究进展,为改进环己烷和环己烷的催化氧化作用,提出了改进环己烷和环己烷催化氧化作用以及改进工业技术的重要建议。

目前用于环己烷、环己烷和环己烷。

它也可以用于开发有效的催化氧化系统,实现其他C-H和C-C-C键的碳氢化合物的有效转化,为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和高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小梅.Co 3O 4@SiO 2核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基过氧化氢分解[D].湘潭大学,2021.
[2]陈丽娟,陈资文,鄢日清.环己烷绿色氧化合成环己醇/环己酮(KA 油)催化剂及机理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5(12):4220-4228.
[3]张莹,张晓娟,唐丽华.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醇和环己酮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2(10):14-16;38.
[4]马月宏.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酮和环己醇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38(15):163-164.
[5]佘远斌,邓金辉,张龙.氧气催化氧化环己烷[J].化学进展,2018,30(1):124-136.
[6]祁嘉昕.环己酮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对比分析[J].煤炭与化工,2018,41(4):140-143.
[7]许庆博,陈梦,时爽,等.NHPI/SMA-Co 催化氧气氧化环己烷的工艺研究[J].精细化工,2018,35(9):1567-1572+1581.
三角洲沉积,向西推进至中央隆起带之上,该扇体群平面上连片。

(3)沙一段为湖侵体系域,湖广水深,主要在湖盆中心部位沉积泥岩和油泥岩,在中央隆起带、东次洼以及孤北南斜坡沉积薄层生物灰岩滩坝等湖相碳酸盐岩。

随着湖水深度逐渐变深,碳酸盐岩滩坝越来越薄,并且有向东部迁移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夏青松, 田景春, 倪新锋.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23(1):105-112.
[2]孙钰,钟建华,袁向春等.国内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特种油气藏,2008,15(5):1- 6.
[3]杜韫华.中国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陆相石油地质,1992,3(6):25-37.
[4]赵宁,邓宏文.沾化凹陷桩西地区沙二上亚段滩坝沉积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沉积学报,2010,6( 3):441-450.
作者简介
马对平,(1996.4—),男,助理工程师,河北地质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工作。

(下转第254页)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