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分析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

2. 分析含碳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3.了解碳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组织。

二、实验原理
1.热处理工艺通常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如炉冷。

正火:将钢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

淬火:将钢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快速冷却,如淬入水或油里。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再加热到A
线以下某一温度后冷却。

1
2.热处理温度的选择
亚共析钢:
淬火、正火、退火的加热温度在Ac
以上30~50℃。

3
共析钢,过共析钢:
淬火、退火的加热温度,在Ac1以上30~50℃;
正火加热温度在Acm以上30~50℃。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淬火,退火温度范围不同(见图1),这是由于如果亚共析钢的淬火温度过低,在Ac1以上30~50℃,这时钢的组织是铁素体和马氏体,使钢件上出现软点。

而过共析钢在两相区加热后淬火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和渗碳体。

由于渗碳体本身硬度很高,不会影响钢的硬度;相反如果过共析钢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淬火,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和大量的残余奥氏体,硬度反而要下降。

图1淬火加热温度范围
过共析钢在退火时若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冷却时将在晶介析出网状渗碳体,使钢的塑性,冲击韧性降低。

所以过共析钢退火加热温度不能过高。

过共析钢的正火主要是为了消除已经形成的网状渗碳体,只是加热到Acm 线以上才能使网状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由于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网状渗碳体来不及析出而被消除。

回火温度是根据零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确定的,通常将回火分为低温、中温、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150~250℃)所得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约为HRC60,目的是降低淬火后的应力,减少钢的脆性,但保持钢的高硬度,这种回火常用于切削刀具和量具。

中温回火;(350~500℃)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HRC40,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有较好的韧性,主要用于中高碳钢弹簧的热处理。

高温回火:(500~650℃)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约为HRC30,目的是获得既有一定强度、硬度,又有良好冲击韧性的综合机械性能,主要用于中碳结构钢的热处理。

3.确定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与加热介质,加热温度,钢的成分和工件的形状尺寸等因素有关。

生产上一般根据经验公式确定。

试验中碳钢所用的保温时间可按每毫米直径1分钟计算。

4.冷却方法:
热处理时的冷却方法适当,才能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退火一般采用随炉冷却。

正火多采用空气冷却,大件常进行吹风冷却。

淬火的冷却方法非常重要。

一方面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得到马氏体组织;另一方面冷却速度应尽量缓慢,以减少内应力,避免变形和开裂。

为此,可根据C曲线图(见图2),估计连续冷却速度的影响。

图2 淬火加热温度范围
5.碳钢的热处理后的显微镜组织
(1) 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V
1
炉冷,得100%的珠光体。

V
2
空冷,的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
V
3
油冷,得屈氏体和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V 4水冷,得马氏体和A

(2) 亚共析和过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亚共析钢的C曲线与共析钢相比,在珠光体转变开始前多一条铁素体析出线。

V
1
炉冷,得铁素体和珠光体。

V
空冷,得铁素体和索氏体。

2
油冷,得网状分布屈氏体和马氏体(可有少量贝氏体)。

V
3
水冷,得马氏体。

V
4
过共析钢的转变与亚共析钢相似,不同之处是过共析钢先析出的是渗碳体,并且连续冷却得不到贝氏体。

6. 基本组织金相特征:
(1) 索氏体(S)
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其片层比珠光体更细密,在显微镜的高倍(700倍以上)放大才能分辨,硬度约为HRC30。

(2) 屈氏体(T)
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比索氏体还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

当其少时析出时,沿晶介分布,呈黑色网状,包围着马氏体,当析出量较多时,呈大块黑色团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中的片层。

硬度约HRC35~40。

(3) 马氏体(M)
马氏体有两种形态。

高碳马氏体呈针叶状,针叶大小不一,互不平行,最先形成的马氏体较粗大,往往横穿整个奥氏体晶粒,将其分割,使以后形成的马氏体针的大小受到限制。

并使针与针之间残留有奥氏体。

片状马氏体的硬度HRC62~65,韧性较差,低碳马氏体呈板条状,许多平行的板条形成一束,束与束之间有较大的位向差,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个马氏体束或区,板条状马氏体的韧性较好。

(4) 残余奥氏体(Ar)
奥氏体淬火时,被保留到室温的未转变的部分,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分布在马氏体之间,无固定形态,未经回火时,Ar与M很难区分,都呈白亮色;只有马氏体回火变暗后残余奥氏体才能被辨认。


(5) 回火马氏体(M

马氏体经低温回火(150~250℃)所得到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它仍具有原马氏体形态的特征,针状马氏体由于有极细的碳化物析出,容易受浸蚀,在显微
镜下为黑针状,M

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而韧性和塑性较淬火马氏体有明显改善。

(6) 回火屈氏体(T


马氏体经中温回火(350~500℃)所得到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保留有模模糊糊的马氏体外形。

它是铁素体与细粒状渗碳体组织的混合物,用光学显微镜极难分辨,只有在电镜下才可观察到。

回火屈氏体有较好的强度,最佳的弹性,韧性也较好。

(7) 回火索氏体(S


马氏体经高温回火(500~650℃)所得到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它是再结晶了的铁素体基本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回火索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

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是淬火马氏体的回火产物,它的渗碳体呈粒状,且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而屈氏体和索氏体是奥氏体过冷时直接形成的,它的渗碳体呈片状,所以,回火组织同直接冷却组织相比,在相同的硬度下具有较好的塑性及韧性。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1. 设备:箱式电阻炉及控温仪表、洛氏硬度试验机、砂轮机、铁钳子;
2. 材料:钢试样、水、油。

四、实验内容
1. 按下表工艺进行热处理操作,并测定经热处理后的各块样品的硬度。

实验任务表
钢号
热处理工艺硬度值HRC或HRB
换算为HB
或HV
预计组织加热
温度
冷却
方式
回火
温度
1 2 3 平均
45 860 炉冷空冷油冷
水冷
水冷200
水冷400
水冷600 750 水冷
T12 750
炉冷
空冷
油冷
水冷
水冷200
水冷400
水冷600 860 水冷
2. 观察实验室制备的下列样品的显微组织:
样品序号钢号热处理工艺腐蚀剂显微组织
1 45钢860℃空冷4%硝酸酒精F+S
2 45钢860℃油冷4%硝酸酒精M+F
3 45钢860℃水冷4%硝酸酒精M
4 45钢860℃水冷,600℃回火4%硝酸酒精S回
5 T12 750℃水冷,200℃回火4%硝酸酒精M回+CmⅡ+Ar
6 T12 750℃球化退火4%硝酸酒精P(粒状)+CmⅡ(粒状)
画出所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五、实验步骤
1. 全班每七人分成一组,每人一个试样。

炉冷试样可由实验室事先处理好。

2. 将炉温升到860℃,放入钢样,(保温后其中一块气冷,一块油冷,四块水冷)
和一块T12的试样(保温后水冷)。

3. 从两种加热温度的水冷试样中各取出三块45钢和T12钢试样,分别放入200℃、400℃、600℃的炉内进行回火,回火保温时间为30分钟。

4. 淬火时,试样用钳子夹好,出炉、入水迅速,并不断在水中或油中搅动,以保证热处理质量,取放试样时炉子要先断电。

5. 热处理后的试样用砂轮磨去两端面氧化皮,然后测定硬度(HRC或HB)每个试样测三点,取平均值,并将数据填于表内。

6. 每个同学必须抄下本组的全部实验数据,以便独立进行分析。

六、实验报告要求
1. 写出实验目的。

2. 附上全套硬度数据。

3. 画出冷却速度—硬度;回火温度--硬度曲线,并分析含碳量和淬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4. 画出所观察的热处理试样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