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前教育方法及观念差异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学前教育方法及观念差异比较
广饶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山东东营张爱敏
【内容摘要】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因此,在学前教育方面方法方面,两国各有特点,而这具有差异的方法的背后又蕴含着教育观念和儿童观上的差异。
本文从案例出发,比较中美两国在学前教育观念及方法上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学前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一、中美学前教育方法差异
美国家长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
成人隐藏在后台,不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儿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
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儿童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
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
而中国式教育方法的特点是:成人为儿童设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往往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答案。
当孩子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时,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成人预设的正确答案时,成人会给予帮助。
帮助形式从直接告诉答案到指出并纠正错误、示范和启发、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是:成人比儿童拥有更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掌握问题的答案,成人有责任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帮助。
儿童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处在学习情境中时,成人更强调的是儿童的“接受能力”(即记忆和理解能力),并将其看成是迁移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二、中美学前教育方法和观念差异及其文化原因
(一)中美学前教育方法和观念差异比较
学前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它的效果有着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人们的正确认识。
和美国相比,以往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观念上和口头上,具体制度和做法尚不够。
中美两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美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具体的一些制度上。
在美国,学前教育己纳人与小学、中学统一的一个轨道,称P—12教育,即学前(Presehool)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一条龙基础教育。
在师范教育中,学前与小学低年级属同一层次,称P—4,即学前至小学四年级。
获得这一层次证书的教师可任教于小学或幼儿园。
幼儿园教师具有和中、小学教师同等的整体学历(大学本科或以上),共享有同等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美国,一个硕士或一个博士去当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眼里是司空见惯的事。
如学前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地位不高,师资培养主要依靠中师,教师的素质和学历不高等。
不过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
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乐园”教育思想
的影响下,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
此外,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基于某种理论的指导,有的完全遵循一种理论的设想,于是就出现了“杜威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
“斯金纳幼儿园”等;也有的兼容各种教育理论思想。
但不管是什么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比较注重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在园经历的乐趣。
而家长下午接孩子时通常也是间“Did you have a good day?(你今天高兴吗?)。
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
我参观明星艺术学村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感受是孩子们学得比以前更多了,特别是艺术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培养,这一点也是为美国教育者所称道的。
(二)造成差异的文化原因
我们认为,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慈幼之心,古今中外并无二致。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具体表现却有不同。
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
他们这样做,是基于这样的儿童观: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他们,这是教育的前提。
这种对儿童世界的发现和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实质上根植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即尊重个人、尊重他人(包括儿童)。
即使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平等关系也重于权威关系。
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权威”恰恰是一个核心概念。
大到社会政治体制,小到家庭结构,等级和权威概念无所不在。
在教育中,这种权威概念表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包括知识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
如成人将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儿童,而不考虑儿童是否理解;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方法做,而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等等。
“儿童是需要教的”,这几乎成为我们基本的儿童观念。
而在中国文化中,“教”的含义又常常等同于“告诉”“教导”“指示”。
中国家长一方面忽视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正是中美教育观念上的一个巨大差异。
通过中美学前教育方法和观念的比较,我们会发现美国的学前教育方法和观念可能会给幼儿带来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中国的方法和观念可能会让幼儿打下比较好的知识基础,但是却缺乏了自我探索和发展的空间,所以,我们以后要取其精华,不过,可喜的是现在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越来越重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材料,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
这正是文化对话的结果,也是文化对话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0-101.
[2]吴琼,林筱彬.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
探索,2010(11).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