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3.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

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

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4.(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

乃至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

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

”此地方政制上的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
A.安史之乱
B.甘露之变
C.玄武门之变
D.开元盛世
5.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

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这一思想的产生( )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6.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

”能印证此观点的言论是( ) A.“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B.“示存异方之教。


C.“突厥世为盗寇,百姓之仇也。


D.“自古皆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7.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8.“一代明君大圣贤,虚怀若谷纳忠言。

人镜妙语传千载,水舟警句历万年。

稻粟流脂尽饱暖,丝麻添彩无饥寒。

皇恩泽被蛮荒地,四夷同尊天可汗。

”这首关于唐太宗的诗( )
A.高度评价了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
B.重在称赞唐太宗治理盛世的作用
C.旨在说明贞观之治根源在太宗人格
D.指出调整生产关系促进治世到来
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
10.唐玄宗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

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
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

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

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

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

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

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

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

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

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一、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1.答案:D 秦朝和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排除A项;统治集团内讧变乱,不符合秦、隋灭亡的史实,故B项错误;秦有宦官赵高专权,隋没有;秦、隋都没有外戚专权,故C项错误;秦、隋两朝都横征暴敛、苛政黩武,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被农民战争推翻,故D项正确。

2.答案:A 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国家统一的意识,A正确。

3.答案:C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才是开凿大运河的真正原因,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4.答案:A 根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故选A项。

5.答案:A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依据材料“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汉开始,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在长期的奋斗和劳动中的各族人民,加深了相互了解,减少误解,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形成,因此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天下一家”、“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结合所学,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与中央官制无关,③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是世界意识,④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符合题意的为①②,A选项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答案:B 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主张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

7.答案:A 唐太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中原民族都有很强的优越感,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仍然没有使得边疆各民族与大中原修好。

现在他以德安抚边疆各族,使得边疆穷困之地尽数归于大唐疆域,故A项正确。

8.答案: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首关于唐太宗的诗高度评价了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故A项正确;B、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个人的人格与贞观之治有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排除。

9.答案:B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才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

故选B项。

10.答案:C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排除A;贞观遗风又称小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认为唐高宗在位初期的永徽之治有贞观遗风,中国学者郭沫若认为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是唐朝的盛世之一,排除B;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开创的,C正确;康乾盛世是清朝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出现的封建盛世,排除D。

11.答案:(1)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

(2)举措:“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

理念:重农、存百姓。

(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这体现出其作
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