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张翊萍【摘要】目的分析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经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采取中医治疗,副作用轻,安全性高,效果良好.【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6)029【总页数】2页(P130-131)【关键词】皮炎湿疹;皮肤病;中医【作者】张翊萍【作者单位】133300 珲春市中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3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疾病,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常规西医治疗,多采用杀菌止痒类药物,效果好,但无法根治,病情反复。
通过联合中医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起到促进意义。
现笔者以40例患者为例,采取中医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均在皮肤科接受诊断与治疗,患者经诊断,确诊为皮炎、湿疹;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红肿等;无其他皮肤疾病;凝血机制正常,无全身严重感染者;患者接受治疗时间2014年1月~2015年6月;男31例,女44例;年龄18~52岁,平均(36.5±6.7)岁;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就诊后,医师需告知患者谨遵医嘱用药,注意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取0.03%他克莫司软膏,涂抹于患处并完全覆盖,每天两次,共用药14 d。
治疗组在涂抹0.03%他克莫司软膏时联合中医治疗,根据临床用药,取自拟汤剂治疗,基本方:白鲜皮20 g,苦参12 g,白芷15 g,苍耳子10 g,三七18 g,黄柏、黄连、黄芩各9 g。
中医中药疗法对皮肤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中药疗法对皮肤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中医中药疗法应用在皮肤湿疹中所取得的药物疗效。
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3月~2020年2月接诊的88例皮肤湿疹患者纳入研究治疗对象,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实施中医中药疗法,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55%,P<0.05;观察组治疗后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11例,观察组复发例数少,P<0.05。
结论:在皮肤湿疹的治疗中,实施中医中药疗法显著缓解皮肤瘙痒等发病症状,减少复发,取得积极治疗价值,可推广普及。
【关键词】中医;中药疗法;皮肤湿疹;疗效皮肤湿疹是常见皮肤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以皮肤瘙痒为特征的炎性疾病,分为慢性、急性和亚急性三个时期[1]。
急性期特征为渗液倾向,慢性和亚急性表现为浸润和肥厚,皮肤损伤呈多形状、对称性特点,临床治疗复发率高,患者不适症状显著。
传统西药抗过敏或激素类药物可快速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
本文探究中医中药疗法应用在皮肤湿疹治疗中发挥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开展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2月,研究病例选择我院确诊的88例皮肤湿疹患者。
患者经过皮肤科检查确诊,发病类型如下:手部湿疹24例,耳部湿疹15例,乳房湿疹18例,肛门湿疹9例,阴囊湿疹9例,腋窝湿疹13例。
患者意识清楚,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全程配合。
排除其他皮肤病、意识障碍等。
按照就诊单双号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44例中,男女比例为23:21,年龄在15~58岁之间,平均(38.5±0.2)岁;对照组44例,男女比例为21:23,年龄在16、~59岁之间,平均(39.6±0.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经过比较时,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方法如下:口服氯雷他定每天一片,氯苯那敏片一天三次,一次一片,复方甘草酸苷片每天三次,每次2片,糠酸莫米松乳膏每天两次外用适量涂擦。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曹璐璐;刘春柳;王炳权;宋媛媛;赵凯乐;夏嘉川;刘小钰
【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方法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实验组则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的40例患者中对应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50%,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治疗方法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其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痊愈率,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页数】1页(P162-162)
【作者】曹璐璐;刘春柳;王炳权;宋媛媛;赵凯乐;夏嘉川;刘小钰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
【相关文献】
1.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J], 张翊萍
2.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J], 孙大庆
3.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应用中医治疗方案的效果观察 [J], 曹桂娴
4.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应用中医治疗方案的效果观察 [J], 曹桂娴
5.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应用中药蒸熏方案的治疗方式与观察效果 [J], 张茜;冯莹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炎中医治疗方法
皮炎中医治疗方法皮炎是一种皮肤病,分为很多种类型,如湿疹、荨麻疹、脓疱疮等。
中医认为皮炎是由于体内的湿热毒素积聚引起的,治疗主要通过调节体内湿热、清热解毒,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皮炎的方法。
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皮炎首先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包括皮肤瘙痒、红肿、出血、溃疡、分泌物等,确定湿热、风热、血热、阴虚等病证类型。
根据病证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 草药熏洗草药熏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皮炎的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止痒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连、黄芩、苦参、茵陈等,煎煮后放入洗盆中,患者将患处浸泡在草药水中,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3.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将特定的中药制剂外敷在患处,达到清热解毒、杀菌消肿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金黄色葛等。
将中药研磨成细粉,配合蜂蜜或橄榄油等添加剂,敷于患处,可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皮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配方。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黄芩、野菊花、玄参、土茯苓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除湿热等功效。
内服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剂量和服用时间。
5.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调节体内湿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治疗皮炎时需要调理饮食。
患者要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
此外,还要适量增加水分摄入,促进尿液排泄,排出体内的湿热毒素。
6. 调节情绪情绪与皮炎的发作和恢复有很大关系,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产生,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加速皮肤的康复。
7. 避免刺激患者要避免外界的刺激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如避免过度摩擦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和洗涤剂等。
同时,还要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总之,中医治疗皮炎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草药熏洗、中药外敷、中药内服、调理饮食、调节情绪和避免刺激等综合治疗,以达到调理体内湿热、清热解毒的目的。
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
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摘要:皮肤病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了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药外用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药外用;皮肤病;临床研究;治疗效果一、引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媒介。
由于其处于外部,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患上各种皮肤病。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有湿疹、荨麻疹、痤疮、皮炎、疱疹等。
传统的皮肤病治疗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或者局部涂抹药膏的方式进行,而中药外用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二、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及作用机制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作用于病变部位,调节皮肤的微环境,改善皮肤病的病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外用治疗能够减少内服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避免消化道吸收不全等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消除皮肤病的炎症,减轻皮肤瘙痒、灼热等症状。
2. 活血化瘀:一些中药成分能够促进皮肤微循环,改善皮肤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3. 补益肌肤:中药中含有一些营养成分,能够滋养皮肤,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预防皮肤病的复发。
三、中药外用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起泡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用激素类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药外用治疗湿疹的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一项临床研究通过对30例湿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中药外用治疗湿疹的总有效率达到90%,疗效显著。
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疗效观察
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苦参等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实验室各项指标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两组治疗效果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003%他克莫司软膏用在患处皮肤涂上一薄层,覆盖患处表面,一天两次,一周为一个疗程,用药一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口服,药用苦参12 g、白芷15 g、苍耳子10 g、白鲜皮20 g、三七18 g、黄芩9 g、黄连9 g、黄柏9 g。
血虚者可加当归15 g,气虚者可加人参20 g,血瘀可加桃仁5 g、红花5 g。
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两个月,之后进行效果对比。
13 疗效判定[2] 显著有效:患者皮肤湿疹无红斑、红疹、水疱、皮肤瘙痒或有抓痕等症状显著改善或者完全消失,无复发情况;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复发率下降;无效:患者皮肤症状不减或略有加重,复发次数不减。
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100%。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组患者显著有效1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两组治疗效果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各临床症状改变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苦参等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1.1临 床 资 料 将我 院 2010年 9月 ̄2012年 9月 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患者均分为 治疗 组和 对照组 ,其 中 20例 中药治疗 ,2O例 西药 治疗 ,治疗组 中男 9例 ,女 11例,年龄 18~45岁;对 照组中 男 10例 ,女 10例 ,年龄 20 ̄40岁。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均 无 差异性 (P>0.05),具有可 比性 。 1.2 方 法
所 有 患 者 临 床 资 料 均 采 用 SPSS18.0 统 计 学 软 件 处 理 ,计 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 ± ),计数资料采用 t检 验 , 组 问 对 比采 用 检 验 ,(尸_<O.05)为 差 异 具 有 显 著 性 ,具 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治疗组很有效 15例,有效 5例 ,无效 0例 ,总有效率 100%; 对 照组很有效 8例,有效 8例 ,无效 4例 ,总有 效率 80%,两 组 治疗 效果对比 ( l<0.O1),具有统计学意义 。
【Keywords] Kushen;Th e skin disease like derm atitis eczema class;TCM diferentiation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3.10.050
皮炎湿疹类疾病为非传染性皮肤病 ,西药疗效不理想 ,且 易发作 ,因此采用苦参等 中药治疗较西药更具临床研 究价值[”。 现选取我 院 2010年 9月 ̄2012年 9月 中药治疗 的 20例 患者的 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采用西药治疗 的 20例 患者进行 比较 ,效 果 较 指标有显著改善 ,对 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 治疗后各 临床 指标有显著 改善 ,对 比有统 计 学 意 义 (P<O.05); 治 疗 组 疗 效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对 比 ( l<O.O1),具 有 统 计 学意 义 ,如 表 1所 示 。
中药湿敷辅治慢性湿疹疗效观察论文
中药湿敷辅治慢性湿疹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湿敷在治疗慢性湿疹上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慢性湿疹患者11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外用适量皮炎平软膏,治疗组采用去湿止痒、清热消炎中药煎剂湿敷再外擦皮质激素软膏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瘙痒消失和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湿疹的复发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具有典型慢性湿疹临床表现的病例,皮肤浸润肥厚明显,并符合下列条件;①1个月未全身及局部使用过抗真菌药、抗细菌药或皮质类固醇制剂治疗。
②排除皮质激素过敏或皮损广泛且合并严重内脏病者。
③除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④除外需服其他影响肾上腺功能或疾病病程的药物者。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经验方“去湿止痒汤”煎汁皮损部湿敷再外擦皮质激素软膏。
除湿止痒汤主要成分:苦参30g 白鲜皮20g 黄柏20g 黄芩20g 地肤子20g 苍术20g 海藻50g 紫草20g 生地30g荆芥10g 防风10g。
上药1剂,慢火水煎后微温,取汁适量。
将6~8层纱布用药液浸泡后敷于皮损处,每日2次,每次2o~30min,湿敷过程中注意保持敷料的湿润以不流淌药汁为度,同时用手指轻压使其紧贴于皮损表面。
湿敷结束后,用消毒纱布或毛巾拭去残余液体,再于患处少量外擦皮质激素软膏。
每日2次,每周为一疗程。
对照组:给予患者999皮炎平软膏(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清洗局部,在患处涂抹膏药,2~3次/d,皮肤瘙痒严重的可加服盐酸西替利嗪5mg ,qn。
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3周无效者停用,视为无效病例,3个疗程结束后对相关指标与疗效进行观察判定。
1.4 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临床观察指标:皮损采用pasi评分[1],包括自觉症状瘙痒的评分,皮损面积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治疗前后进行pasi评分比较。
患者首次就诊及治疗后每周作以下观察:记录患者的皮损及瘙痒情况,并按4级评分标准记录,见表1。
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一
注: 与 治疗前 相 比 , ※P< 0 . 0 5 ; 与对 照组相 比, △P < 0 . 0 5
3 讨 论
祖 国 医学认 为皮 炎 湿 疹类 皮 肤 病 证 型 较 多 , 虽 然 病 机 有所 不 同, 但 均 以 红疹 、 红斑、 水泡、 有抓痕、 皮肤 瘙 痒 为 主 要表 现 ] 。因 此, 在 给予 中药治 疗时 , 常采用 苦参 、 黄连 、 黄芩 、 白鲜 皮 、 黄柏 、 地肤 子、 青黛、 龙胆 草 、 茵陈 、 金 银花 、 苍术 等 。 湿 热 型皮 炎湿 疹类 皮肤病 患者 除 以上主 要表现 外 , 还 可伴 有皮 肤渗液 不止 , 或身 热 、 口渴 、 小 便黄 、 大便 干 、 苔 黄腻 、 舌红 等症 状 】 , 可给予 黄连 、 黄芩 、 苦参 等 ; 风 热证 患者起 病时 隐时 现 、 皮 疹色 黯 、 遇 热加重 、 有 风团 , 可 给予 连 翘 、 金银 花 、 牛 蒡子 、 薄荷、 桑叶、 蝉蜕、 菊 花等 ; 风湿 型患者 可 出现糜烂 、 水疱 , 并伴 有苔 白腻 、 舌质淡 、 脉 缓 等 症, 给 予苦 参 、 苍耳 子 、 龙胆 草 、 菌陈、 防风 等 ; 血虚 风燥 型 患者 多 表 现为皮质较厚 、 皮肤粗糙、 皮肤痛痒等 , 可给予熟地、 当时、 赤 白芍 、 鸡血藤 等 ; 脾虚湿 盛型 及脾 虚 血燥 型 患者 均 具有 食 少 、 四 肢倦 怠 乏 力、 大 便稀 溏 、 纳呆 等表 现 , 不 同在 于 前者 以缠绵 难 愈 、 皮 疹渗 出物 多为 主 , 伴 有舌苔 胖大 , 后 者 以咽 干 口噪 、 皮 肤 干燥 为 主 , 可给 予 白
2 0 1 4年 第的 中 医治 疗
曲 荣 芳
研究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选用具有清热燥湿、止痒功效的中药,如黄柏、苦参、 蛇床子等,煎汤外洗或湿敷患处。同时,也可使用中药 药膏或药粉进行局部涂抹。
银屑病
中药内治法
针对银屑病的血热、血瘀、血燥等证型,采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中药治疗方法 ,如犀角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养血润肤饮等。
中药外治法
使用具有凉血活血、润肤止痒功效的中药,如生地、丹皮、赤芍等,煎汤外洗或湿敷患处。此 外,也可选用中药药膏或药粉进行局部涂抹。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05
前景
中药新药研发
挖掘传统中药方剂
01
通过文献挖掘和民间验方收集,发掘具有治疗皮肤病潜力的传
统中药方剂。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02
运用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明确
其药理作用和机制。
创新药物设计
03
基于中药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设计新型药物,提高疗效和降
低副作用。
中药质量控制
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 、有效和质量可控。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借助现代生物学和医学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 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在治疗多种皮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如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中药外治法的研究
中药熏洗法
利用中药煎汤熏洗患处,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目的,常用于 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皮肤病。
中药湿敷法
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浸湿,敷于患处,可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等 作用,适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中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皮肤病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中药的应用范围1.1 传统中药的疗效传统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疗效。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往往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等因素有关,通过使用中药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例如,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汤剂等治疗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常常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1.2 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科学家通过对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发现其中许多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这些作用对于皮肤病的治疗非常有益。
例如,一些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对于治疗过敏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2.1 外用中药外用中药是指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抹或敷贴在患处,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外用中药的优点是作用直接、疗效快、副作用小。
常见的外用中药包括膏剂、丹药、贴膜等。
例如,使用中草药制成的膏剂可以有效治疗瘙痒、湿疹等疾病。
2.2 内服中药内服中药是指将中药制剂口服或注射给予患者,通过体内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内服中药的优点是可以全面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治疗皮肤病。
常见的内服中药包括汤剂、颗粒剂、胶囊、片剂等。
例如,在治疗湿疹、白癜风等疾病时,通过内服中药可以改善体质,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中药在皮肤病研究中的进展3.1 临床试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中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临床试验通过人体实验,检验中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皮肤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并且给许多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并分析其在主要皮肤病类型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独特之处源于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把人体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强调平衡和谐。
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二、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中医药对于皮肤病的治疗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内服、外用、针灸等。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相辅相成,使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统。
内服药物: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主要通过内服药物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通过中药配方的合理搭配,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供应,并提高免疫力。
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如桂枝汤、白虎汤等,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皮肤病。
外用药物: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广泛使用外用药物,如草药浸泡、草药蒸腾等。
这些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皮肤病病灶,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外用药物通常使用中草药的粉末、浸润液等形式,可以通过减轻病灶的瘙痒、红肿、炎症等症状来缓解患者的不适。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方法。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刺来刺激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病患者的症状和病情。
针灸疗法在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三、中药对皮肤病的疗效中药作为中医药的核心,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独特的治疗效果,在皮肤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清热解毒:传统中药中有许多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如黄连、黄芩等。
这些草药能够抑制细菌或病毒的繁殖,缓解皮肤病的炎症反应,并促进创面的愈合。
活血化瘀:中药中有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病病灶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消退。
苦参等中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维普资讯
140
2oo2年 5月蒡8 』 垫
基 本 处 方 :太 子 参 20 麦 冬 20 g 玉 竹 10 g 川I芎 10 g 丹 参 15 g 台 欢皮 15 g;有 台 并症 配 伍 应 用 :高 血 压 患 者 配 以钩 藤 ,菊 花 .夏 枯 草 .生 龙 牡 ;有 肺 心 病 的 患 者 配 以 黄 苓 .桔 梗 ,大 贝 ,紫菀 ;水 肿 患 者 配 以 瞿 麦 ,车 前 草 另 外 感 冒发 烧 患 者 则 以 银 翘 散 .桑 菊 饮 为 基 本 方 配 以 玉竹 ,川I芎 治 疗 效 果 更 佳 1 典 型 扁倒
例 2,女 ,73岁 .病 史及 脉症 :肺心病史 ,近 1周 因咳嗽喘 促 , 伴心 悸 憋 气 ,活 动 后 加 重 .双 下 肢 指 凹 性 水 肿 ,血 压 170/100 mill Hg,心 率 l00—144)次/rain心 律 不 齐 ,双 肺 湿 性 罗 音 。 (服 用 西药降压 ,消 炎 ,效 果不 明显 )患者 精神倦 怠 ,恶热 ,便秘 ,脉滑 数 .结 代 ,舌 苔 黄 厚 干 .口 干 。治 法 :治 以 宣 肺 止 咳 ,清 热 强 心 。 方 药 :麻 黄 5 g,杏 仁 10 g,生 石 膏 15 g,黄 芩 10 g,大 贝 10 g、白前 10 g,肪 风 0 g.藿 香 10 E,玉 竹 6 g,川 芎 10 g.熟 军 6 g,桑 皮 10 g, 里 麦 15 g.甘 草 6 疗 效 :经 服 2O余 剂 ,诸 症 好 转 , 率 9D改/rain,血压 140/80 rⅢn№ 水 肿 消 失 ,双 肺 呼 吸 音 清 .饮 食 活 动 正 常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50例临床观察
( 3 1 . 4± 4 . 6 ) 岁 ;对 照组 5 O例 ,其 中男 2 3例 ,女 2 7例 ,
年龄 1 8— 4 5岁 ,平 均 年 龄 ( 3 2 . 5± 5 . 3 ) 岁 。所 有 患 者 中 ,
见 的非传染 性皮肤 病 ,皮 肤损 伤样 式较 多 ,常引 起难忍 瘙 痒感 ,顽疾 难愈且极 易 复发 ,让 患者 的 日常 生活 增添 了许 多烦扰 。应 用西药治疗仅起到杀菌 止痒 的效 果 ,无法根 治 ,
总有效率 为治愈率 、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
1 . 4 统计 学方法 应用 S P S S 1 8 . 0统计学 软件 ,对 研究 数 据进行 统计 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 ±标 准差表示 ,行 t 检验 ,对计数 资料行 卡方检验 ,P< 0 . 0 5为差异 具有统 计 学 意义 。
注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P<0 . 0 5
急性湿疹 2 7例 ,亚急性湿疹 2 5例 ,慢 性湿疹 2 5例 ,瘙 痒 症 1 2例 ,慢 性单纯性苔藓 7例 , 日光皮炎 4例。两组 患者
2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各项临床指标 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
年龄 、性别及 临床 症状 等一 般资料 方 面 比较 差异无 统计 学
采用 中西医结合 治疗 的观察 组治
愈4 2例 ,显 效 7例 ,有效 1例 ,无效 0例 ,总有 效 率 为 1 0 0 . O % ;仅采 用 西 药 治疗 的对 照 组 ,治愈 4例 ,显 效 9 选取 2 0 1 2年 6月 至 2 0 1 3年 6月我 院收 治 例 ,有效 2 6例 ,无 效 1 1例 ,总 有效 率 为 7 8 . 0 % ,两 组治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特应性皮炎好发于四肢弯曲部,临床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可见抓痕、湿疹样丘疱疹、破溃结痂等不同程度皮损症状,部分病人并发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目前,临床针对特应性皮炎病因、机制尚未完全阐述,其治疗也在持续改进中,一般以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药、光疗为主要措施,但存在治疗成果短效、易复发、不良反应多的不足,生物制剂被誉为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发展方向,但其成本较高,在应用上颇多局限。
近些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备受关注,诸多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被临床与患者广泛认可。
1.中医理论下对特应性皮炎的认知中医文献无“特应性皮炎”病名,但记载了与之症状类似的疾病,如四弯风、奶癣、乳癣等。
整体来看,古代各医家对该病的成因均有不同见解,但观点较为一致的认知是特应性皮炎是因病人先天不足、心火亢盛、后天失养、外感风湿热邪后发于皮肤、浸淫肌肤所致。
当代中医学者认为,特应性皮炎病位在心、脾,因而和湿邪密切关联,而先天禀赋不足乃本质原因,胎毒遗热是其诱因,脾虚为病机。
脾虚失运则导致湿邪内停,肌肤起病,其痒疮属心。
2.中医药内治特应性皮炎的措施2.1心脾积热型该证型见颜面、眶周红斑,其上丘疹脱屑或皮损,渗液较多,在干燥结痂后,呈黄痂皮,严重者浸淫周身四末;临床表现为病人烦躁、不思饮食,或存在便干秘结,短赤;幼儿指纹暗紫,至气关。
心脾积热型多发于婴儿时期,中药方治疗重在清心导赤,常用三心导赤饮,药物有生地、连翘心、灯芯草、木通、淡竹叶、车前子、莲子、甘草、栀子,治疗两周可见效。
2.2心火脾虚型该证型见颜面、颈、周身屈侧有明显红斑,其上丘疹水泡,渗液较少,有明显瘙痒;临床表现为病人烦躁不安、失眠、不思饮食、舌尖红,多为急性发作。
中药方治疗重在清心除烦、运脾止痒,常用培土清心方,药物有太子参、淡竹叶、连翘等。
2.3脾虚湿蕴型该证型见躯干四肢散在丘疹、水泡,渗液较多,临床表现为病人神疲懒言,周身困重,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7 5 8 . 2 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4 . 1 2 . 2 4 2 8 . 0 2
皮炎湿 疹属 于临床变 态反 应性 皮肤病 之一 ,变态 反应 向,例 如 出现新皮疹 ;显效 :瘙痒 基本消 失 ,未 出现新 皮
临床 医药文献杂志
2 4 2 8
J o u r n a l o f Cf in i c a l Me d i c a l Li t e r a t u r e
2 0 1 4年 1 2月 B第 1 卷第 1 3期
De c. B 2 01 4、, 01 .1 N O.1 3
分 为两组 ,对照 组6 0 例行常 规西药 治疗 ,观 察组6 0 例 行中
医治疗 。对 照组 男3 1 例 ,女2 9 例 ;年 龄 1 7 ~4 8 岁 , 平 均 ( 3 4 . 2 ±3 . 5 )岁 。 皮 肤 病 类 型 : 8 例 为 皮 肤 瘙 痒 ,3 例为 日 2 . 2 两 组 治疗 前 后 E S R、R F、Cl I P 指 标 对 比 详情见表2 。两 组 治疗 前E S R、 R F 、C R P 指 标 对 比 差 异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针对这种情况,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专家们也取得了一致的共识。
湿疹、皮炎等皮肤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皮肤发红、皮肤肿胀、皮疹等。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重视整体调理,而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外用抗炎药物。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综合利用中西医药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首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在治疗湿疹、皮炎等皮肤病时,常常能够较全面地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采取中药内服或外敷的治疗方式。
而西医则可以利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或者内服治疗。
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够更准确地抓住病情的关键,实现精准治疗。
其次,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包括激素依赖、皮肤变薄等情况,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负担。
而中药治疗多采用中草药材,药性温和,深受患者的欢迎。
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可以逐步减少西药的用量,有效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另外,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还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中药具有温和又不失疗效的特点,可以缓解病症,促进皮肤的愈合。
西药则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药物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使疗效更加明显,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在湿疹、皮炎等皮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专家共识中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未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也会得到更多的推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了解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常用的搽擦中药有黄连素软膏、青黛散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痒的功 效,适用于各种急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等。
搽擦法需要注意药物浓度适中,避免刺激皮肤;同时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04
中药内服方法在皮肤病治 疗中应用
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内服方剂选用
相比西药,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副作用较小 ,对身体的伤害也较轻。
中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皮肤病类型及适用中药
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 皮肤红肿、瘙痒、渗液等。适用的 中药有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具
有清热燥湿、止痒的功效。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适用的 中药有当归、赤芍、生地等,具有
01
历史悠久
02
现状发展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在皮肤病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和深化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中药对皮肤病治疗独特优势
03
整体性
副作用小
个体化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与内脏、气血、经络等 密切相关,中药治疗皮肤病注重整体调理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01
纳米化中药
通过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 转化为纳米级颗粒,提高其在
皮肤中的渗透性和吸收率。
02
脂质体纳米载体
利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将 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级脂 质体内,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
皮肤渗透性。
03
纳米乳剂
将中药提取物与纳米乳剂相结 合,形成易于涂抹和吸收的乳 状制剂,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凉血止痒合剂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136例疗效观察(1)
3 讨论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 , 有内在因子与外在因子的相互 作用, 常是多方面的。从发病机理上来看, 主要是复杂的内外
] 1 。 中医理论认为风、 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晚餐后3 1 3 治 疗 方 法 每 日 早、 0m i n各口服1次 ( ) 凉血止痒合剂, 总疗程为 2 周。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 1 0 0m L 外用制剂和口服抗组胺药 。 , 第 1 4 疗效观察指 标 及 评 分 标 准 治 疗 前 及 治 疗 第 7d 分别对患者自觉症状 ( 瘙痒 ) 和客观体征 ( 皮损面积、 红 1 4d 斑、 丘疹、 渗出、 糜烂、 苔藓化、 角化及鳞屑) 进行评分。 自觉症 状由患者对复诊前3d的瘙痒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 根据瘙痒程 度按0 评分法进行 1 0分评分。客观体征按照4级( 0 3分) ~ ~ 评分: 0 =无或消失, 1 = 较前明显减轻, 2 = 减轻, 3 = 无改变或 恶化。疗效指数 = ( 治疗前总积分 - 治疗后总积分 ) / 治疗前 总积分 ×1 疗效指数 ≥9 显效: 疗效指数为 0 0 %。 治愈: 5 %; 9 4 % ~6 0 %;好 转:疗 效 指 数 5 9 % ~2 0 %;无 效:疗 效 指数< 2 0 %。 计量 1 5 P S 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
凉血止痒合剂; 皮炎; 湿疹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R 2 7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 1 0 0 7 - 2 3 4 9 2 0 1 2 0 9 - 0 0 4 2 - 0 1 凉血止痒合剂是本院皮肤科已故名医刘复兴主任的经验 方, 2 0 0 3 年 制 成 院 内 制 剂 使 用 至 今。 笔 者 2 0 0 9 年 3月 ~ 疗效 2 0 0 9年 1 0月用其治疗1 3 6例血热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 较好, 现总结报道如下。 状及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 。 治疗结束时 P<0 0 5 愈4 显效 6 好转 3 无效 1 例, 有效率 7 2例 , 3 例, 0 例, 7 2 1 %。 各型疗效比较见表1 。
在湿疹皮炎类疾患中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运用体会
在湿疹皮炎类疾患中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运用体会发表时间:2009-06-16T12:59:51.857Z 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作者:韩冰雪(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导读] 本文分析了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及各证型的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应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及各证型的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医中药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已得到广大医患人员的认可。
本文将简要介绍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表现、辩证施治原则、经典代表方剂及临床运用体会。
1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为病机。
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不同的病机产生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证有着不同的治疗原则。
尽管皮肤病病因、病机各不相同,但其中却存在着共同性。
只有掌握了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和治疗原则上的共同性,才能更好地分析某个皮肤病的本质,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急性期,其病因多为风、湿、热之邪气所致,其相应的病证以风湿证、风热证和湿热证为主。
由于风导致的皮肤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风团、抓痕;湿导致的皮肤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水疱、渗出、糜烂;热所导致的皮肤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斑疹、丘疹、脓疱。
而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慢性期,病因多因气、血失调引起,病证以血虚风燥证或脾虚血燥证为多见,皮损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皲裂、鳞屑。
2 湿热证2.1 热盛于湿型多见于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急性期。
起病急,皮损呈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抓痕、结痂、红肿、灼痒感或肿痛。
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除湿,凉血等。
常用中药包括黄柏、土茯苓、黄芩、黄连、青黛、白藓皮、马齿苋、石膏、苦参、龙胆草、金银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苦参等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实验室各项指标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两组治疗效果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苦参等中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苦参等中药;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辨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的资料,其中20例中药治疗,20例西药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2±33)岁,其中急性8例,亚急性5例,慢性7例;对照组20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在20~40岁,平均年龄(25±29)岁。
其中急性为10例,亚急性5例,慢性5例。
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003%他克莫司软膏用在患处皮肤涂上一薄层,覆盖患处表面,一天两次,一周为一个疗程,用药一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口服,药用苦参12 g、白芷15 g、苍耳子10 g、白鲜皮20 g、三七18 g、黄芩9 g、黄连9 g、黄柏9 g。
血虚者可加当归15 g,气虚者可加人参20 g,血瘀可加桃仁5 g、红花5 g。
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两个月,之后进行效果对比。
13 疗效判定[2] 显著有效:患者皮肤湿疹无红斑、红疹、水疱、皮肤瘙痒或有抓痕等症状显著改善或者完全消失,无复发情况;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复发率下降;无效:患者皮肤症状不减或略有加重,复发次数不减。
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100%。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显著有效1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两组治疗效果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各临床症状改变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中医认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有诸多证型,这几类的病机虽然不同但都可表现出红斑、红疹、水疱、皮肤瘙痒或有抓痕等为主。
常用药物有苦参、黄芩、黄连、黄柏、白鲜皮、地肤子、龙胆草、青黛、金银花、茵陈、苍术等药物[3]。
湿热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除主要表现外,还有皮肤渗液不止等症状,伴有口渴、身热、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等症状,采用黄芩、黄连、苦参等药物;风热证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发病时隐时现、遇热加重、皮疹色黯、有风团,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蝉蜕等药物;风湿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可出现水疱、糜烂,伴有舌质淡、苔白腻、脉缓等症状常用药物有苍耳子、苦参、防风、龙胆草、茵陈;血虚风燥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表现为皮肤粗糙、皮质较厚、皮肤瘙痒等表现,可使用养血的当归、熟地、鸡血藤、赤白芍等药物从疾病的本质上进行治疗;脾虚血燥型和脾虚湿盛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都有四肢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等脾虚表现,不同的是前者有皮肤干燥欲裂、口燥咽干等血燥表现,而后者是以皮疹渗出物多、缠绵难愈为主,伴有舌苔胖大有齿痕,都可以使用茯苓、白术等药物健脾,使用健脾药的同时采用赤芍、当归、熟地、鸡血藤等养血之品,“津血同源”,因此可以不加或少加滋阴之品,后者在使用健脾药的同时,采用除湿之品,如茯苓、泽泻、白术等效果会更显著[4]。
本次结果表明,应用苦参、黄芩等中药组方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非常显著,有效率高达100%,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力经典代表方剂及经验方剂在湿疹皮炎类疾患中的临床运用体会.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8,1(03):178179.
[2] 余土根中西医结合诊治特异性皮炎的思路.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8):463464.
[3] 陈玉堂浅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0):189.
[4] 贾敏.中医治疗皮肤病漫谈贵阳中医学院报,2005,1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