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
《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
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
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
一、健康
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
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
“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
4.整体健康观
5.健康的水平
(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
6.结论
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
二、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
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
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3、健康心理学的目的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具体而言,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
消除消极的健康行为。
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
4、健康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健康心理学者的职责
作为教育者:从学校到社会与政府。
作为研究者:识别影响健康维护或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教育与干预角色与效果评估。
作为临床医生:参与评估、诊断与治疗。
6、健康心理学的专业培训目标
7、健康心理学的未来
三、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一个人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活动。
1、汤纳特尔的四级健康行为模式(J.Donatell,1988)。
2、决定健康行为的因素
(1)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评价,认为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越高,其自我效能就越好;
(2)控制焦点:是人的一种基本观念,即是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命运(命运归因);
(3)健康控制焦点:是指人们在健康归因方面的观念,即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健康。
如认为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的,与自己行为方式没有关系。
多行善事会增福添寿。
这样的信念差异必然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3、健康行为的表现
4、哈恩的观点
5、格林伯格的五维模式
6、健康行为的三维结构
(1)生理健康是通过特定行为获得的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健康。
(3)社会健康
(4)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心理健康标准
1、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
2、心理健康标准依据
(1)理论标准:
(2)实践标准。
3、心理健康标标准争论
(1)常模参照
(2)杰出者推论
(3)适应与健全发展
(4)判断中的价值
(5)文化适应性
4、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状态
(1)心理健康诊断
(2)心理健康态度
5、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
1.社会常模评价: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他所在的文化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进行比较,如果不如这个群体,那就说明其健康水平是比较落后的。
2.专家评价:以医生、心理学家等专家的评价为标准,如果这些专家认为某个人的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他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3.综合测评:使用评价根据,对人的健康水平做综合评估。
实际上这个方法采用的仍然是社会常模。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健康、健康心理学、健康行为
2、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健康水平?
3.论述健康心理学在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4.如何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章健康心理理论方法
理论是知识领域的地图,它概括综合了那个领域的信息。
一个好理论的四个基本标准:可以检验;充分说明和解释大多数相关数据;简约性;启发性。
健康心理模式是指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基础。
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一、健康的生物医学基础
疾病:是身体的物理功能失调;
生病:是指一种痛苦和患病的状态;人身体没有任何病理损害,仍可能表现出生病行为。
1、早期的医学思想
2、希波克拉底的疾病物质学说
3、器官病理学
4、组织病理学
5、细胞病理学
6、病细菌学理论
7、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和病理学
二、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
1、人类疾病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
2、心理与躯体的关系
1)相互作用观点
2)哲学家的常识性看法
3)认知科学领域的功能主义观点
4)神经科学家观点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模型)来代替生物医学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解释(生物医学),还包括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BPS模型为健康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点。
BPS模型更像是一套信念,没有固定的理论假设,也不曾真正被验证过。
三、健康与疾病的社会生态理论
1、社会习俗与疾病
2、不同专业团体的研究
3、流行学调查
4、社会学理论
1)病人角色理论:
2)健康信念模式:
3)社会综合理论:
4)社会生物学:社会行为的生物基础研究
5、卫生服务系统
四、健康心理学干预技术
1、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力图减少某一疾病在人口中的影响的任何努力。
二级预防:在疾病早期症状尚未加重前进行治疗。
三级预防:通过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来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2、各种疗法的共同点
1)治疗者本身的特质与行为:热情、同感、积极关注与支持、倾听理解来访者处境与问题的能力。
2)医患关系与治疗过程:平等关系,使来访者的各种恐惧与不安全感暴露与脱敏,提供有用的信息、指导与建议。
3)来访者特点:求治动机、疾病类型、失常程度,对治疗成功的期望。
3、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关注情感
4、认知疗法:关注思维
5、行为治疗:关注可观察的行为
6、临床药理学:关注神经化学
五、健康心理学研究策略
1、个案研究:个体的深入分析
2、现场研究:建构可信的解释
3、调查研究:广泛取样
4、事后回溯研究:回顾过去
5、相关设计:测量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程序。
6、临床研究:干预前后设计
7、因素设计:合并自变量
8、流行病学:
9、元分析:对分析的分析
10、项目评估:对系统的评价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医学模型、安慰剂、BPS模型、病人角色理论、健康信念模式、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多模型治疗、个案研究、元分析、项目评估
2、评价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优劣。
*
3、举一例说明社会习俗与疾病的关系。
4、对某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提出一套研究设计方案*
5、比较健康心理学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P76
第三章压力、挫折与应对
一、压力
1.压力(应激)含义
压力(stress),又称应激,对它的定义繁多。
综合压力定义: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景中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模式,它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和刺激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应激成分
2.压力的种类
(1)正压力与负压力
正压力(eustress)是一种积极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如参加婚礼庆典、参加大型的体育活动竞争、参加戏剧节目演出等。
负压力(distress)是有破坏性或不愉快的体验。
是一种愤怒、恐惧、担忧和激愤状态,是消极的、痛苦的、想要避免的。
(2)大压力与小压力
大压力主要指灾难性的应激。
小压力是指“令人激恼的、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它具有持久性,不如灾难性应激强烈,是由日常生活小事件引起的应激。
(3)家庭压力、工作压力和环境压力
3.压力的来源
4、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压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2)压力与人格
(3)压力对身心影响的作用机制
1)适应综合征理论。
2)素质与压力互动模型。
3)认知交互作用论。
二、挫折
1、挫折界定
挫折指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景。
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
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如学生由于考试过于紧张没有正常发挥而高考落榜;
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第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就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2、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情绪困扰。
(2)不理智的对抗行为。
(3)个性的变化。
(4)诱发偏常心理。
挫折-攻击理论假说
(1)受挫折驱力的强度。
(2)受挫折驱力的范围。
(3)先前遭受挫折的频率。
(4)攻击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
3、挫折的调适与教育
(1)进行认知调节
(2)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3)运用心理策略
1)缓减挫折影响之策
2)积极战胜挫折之策
3)间接战胜挫折之策
三、自我调节
1、概念与特征
自我调节也可以称为自我调整。
自我调节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参照自己的重要目标和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归因,并在需要的时候修正自己的行为的过程(Carver,1990)。
也有人认为,自我调节是自我调整能量和紧张水平,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Thayer,1994)。
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而自我调整心态、认知、情感,以维持或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
自我调节特征:
2、自我调节主要内容
(1)心境的自我调节
(2)情绪调节
3、自我调节程序:
四、应对
1、应对定义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给出了概念:“持续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被个体认为是超出了其个人资源的内部或外部要求。
”
应对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作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
2、应对研究状况
首先,应对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累,是人适应能力的核心,是复杂的;
其次,应对的压力问题不完全是个人能够解决的;
其三,应对与性格密切相关,由于性格的改变是困难的,应对的改变相应也是困难的。
3、应对方式
(1)面对型,即直面引起压力的问题;
(2)隔离型,不再想或忘记它;
(3)自我控制型,把压力事件控制住;
(4)寻找社会支持,寻找朋友或他人帮助自己;
(5)接受责任,自己感到自己应当对压力事件负责;
(6)逃避-回避型,回避导致问题产生的人或事情;
(7)计划问题解决型,改变一些事情,使事情出现转机;
(8)积极再评价型,对情境进行积极的认识评价。
4、应对机制
(1)应对是与人格品质相联系的稳定反应方式。
(2)应对是复杂的认知过程。
五、自我调节能力培养
1、有策略性的自我调节:
2、自我调节能力
3、自我调节原则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压力、挫折、应对、自我调节
2、你在生活中感受到哪些压力?
3、你最习惯采用什么样的应对压力方式?
3、怎样看待挫折?
4、应对与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关系如何?
5.如何提高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能力?*
第四章健康的饮食睡眠
一、饮食心理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二、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饮食摄取的方式。
1、中国人饮食构成的特点:
(1)从成分构成上看,主要以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为主,但城乡、民族有别。
(2)比例构成上表现为谷类食物降低,动物脂肪和油脂摄人量增加。
(3)用盐较多。
2、饮食构成的影响
3、健康的饮食结构
4、饮食方式
饮食方式指对待一日三餐的态度。
5、饮食偏好
饮食偏好是指对食物喜好的倾向性。
(1)饮食偏好的心理影响
(2)食物偏好与情绪联系的原因
(3)饮食偏好与饮食治疗
三、饮食心理障碍
1、肥胖症
(1)定义与类型
肥胖症(obesity)是指体内有过多的脂肪,致使体重超过应有标准的反常现象。
医学上,个人体重超出应有体重的20%者为体重超常,超过应有体重50%者为肥胖症。
(2)肥胖的测量
(3)肥胖的原因及其理论
(4)减肥
2、贪食症
DSM-IV关于贪食症的诊断标准
3、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指体重明显下降25%,对体重过分担忧,存在对自己身体形象的感知障碍。
DSM-IV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种类型
目前关于厌食症的理论模式
4、异食癖
患者会有一些奇怪的饮食行为,如吃土块、吃橡皮或吃纸屑等,其典型的表现特点
四、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饮食生活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它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1、中国饮食文化的健康因素
(1)平衡膳食。
(2)饮食特色的区域性。
(3)聚餐制。
(4)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5)审美体验。
(6)节制,适可而止。
2、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健康因素
(1)权贵与地位的象征。
(2)注重形式,过于摆阔。
(3)一醉方休,饮酒过度。
(4)食不厌精,违背环保精神。
(5)不良的社会风气。
3、西方饮食文化与心理健康
西方饮食文化中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4、素食文化
素食文化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的素食浪潮,随着环保、动物保护和绿色食物等的深人人心,越来越有市场。
吃素者的理由
不吃素者的理由
五、睡眠的含义
睡眠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活动。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六、睡眠学说
1、脑贫血学说
2、睡眠物质学说
3、“睡眠中枢”引起睡眠学说
4、“神经突触暂停”睡眠学说
5、睡眠本能学说
6、“生物钟效应”睡眠学说
7、中医阴阳睡眠学说
8、“内抑制扩散”睡眠学说
七、睡眠的时相
1、慢波睡眠(SWS)
2、快波睡眠(FWS)。
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随着眼球无规则的快速运动,故也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
八、睡眠与梦
梦的隐意有三个主要范畴
引发梦的机制:
九、睡眠基本规律
1、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2、睡眠的习惯
十、影响人类睡眠的因素
1、身体状态
2、生活习惯
3、环境
4、心理因素
十一、睡眠对人身心健康的意义
1、睡眠能够使人消除疲劳、保持体能、适应生存发展的环境。
2、睡眠能促进某些激素的分泌和脑的发育
3、睡眠能使人永葆青春,延年益寿
4、睡眠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5、睡眠能使人增强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十二、睡眠的保健
1、了解自己的生物钟
2、有规律的生活起居
3、合理设置环境
4、保持自然、放松的情绪状态
5、白天适当活动
十三、失眠及治疗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主观体验为睡不着觉。
1、失眠症状
2、失眠的原因
3、失眠的调节和治疗策略
(1)正确认识睡眠,保持自然的睡眠状态
(2)睡前顺其自然,避免不良的自我暗示
(3)运动和放松训练的催眠作用
(4)适当地调节环境,做助眠准备
(5)食疗和药疗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慢波睡眠、快波睡眠、REM、失眠、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偏好、肥胖症、厌食症
2、睡眠的规律有哪些?
3、如何做好睡眠的保健?*
4、怎样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5、论述饮食偏好与情绪的关系。
6、如何对贪食症、厌食症进行诊治?
第五章健康的休闲和运动
一、休闲的作用
1、休闲的本质
休闲(leisure):指个体在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后,由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它的本质就是自由。
2、休闲的社会意义
(1)休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休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休闲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1)松弛身心
(2)满足需要
(3)滋养性情
(4)完善人格
二、现代社会休闲观念的变革
1.从重视工作的价值到重视休闲的价值
2.从“贵族特权”到“平民享有”
3.从松弛身心到全面发展
三、休闲方式
休闲方式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方法及形式。
1、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指除去必需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是个人的自由时间。
2.休闲空间
休闲空间是指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和区域。
3.休闲活动
休闲活动是指人们休闲时所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形式及其过程。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休闲活动呈现出日益多样的趋势。
从功能上来分,休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消遣娱乐型和学习发展型。
四、中国人体闲方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人休闲方式的现状
(1)闲暇时间总量增加
(2)休闲空间逐步扩大
(3)休闲活动日益丰富
2.中国人休闲方式存在的问题
(1)消遣娱乐型多,学习发展型少。
(2)休闲能力欠缺。
(3)休闲缺乏个性。
(4)休闲活动被大众媒体和商业机构所操纵。
五、健康休闲方式的养成
健康的休闲方式表现在休闲时间和空间合理、休闲活动文明、休闲活动多样、休闲活动具有个性等多个方面;
1.自我调控策略
(1)增强休闲的主体意识
(2)合理安排休闲时间
(3)营造休闲的家庭气氛
(4)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明的休闲活动
(5)提高自身的休闲技能
2.教育引导策略
(1)休闲教育的含义
(2)休闲教育的内容
(3)休闲教育的途径
1)通过学校把休闲教育融人课程体系之中。
2)通过家庭把休闲教育融人日常生活之中。
3)通过社区把休闲教育融人各种活动之中。
4)通过组织把休闲教育融入管理制度之中。
5)通过中介机构把休闲教育融人咨询服务之中。
6)通过传媒把休闲教育融人各种信息之中。
六、运动与身体健康
1、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指生理意义上的健康,即身体及其各部分的状态良好。
主要有三项指标:
肌肉具有工作所需的力量和弹性;
肺有足够的容积吸收氧气,以支持心脏和肌肉的工作;
心脏功能强,能适应工作和锻炼的要求。
一般而言,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没有病,无需治疗;身体发育正常;食欲良好;夜间睡眠好;体态脸色好,有精神;能很好地进行日常活动;疲劳感消除快等。
2、运动的生理意义
(1)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
(2)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3)运动可以增加人对身体的敏感度
3、如何进行运动
(1)运动前的医学检查
(2)运动前的准备与运动后的恢复
(3)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
1)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
2)有氧运动与身体健康
3)运动的方式
4、运动的负面影响
(1)奥林匹克综合征
(2)锻炼迷瘾
七、运动与心理健康
1.运动与心理愉快效益
2.运动的短时心理效益
3.运动的精神健康效益
(1)对抑郁的缓解作用
(2)降低焦虑与应激反应
(3)对自尊心与自我形象的维护作用
(4)增加积极情绪与自我良好感
(5)增强人的认知功能
4.运动可以增加社会交往
八、运动心理效益机制
1.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一段时间的活动是降低肌肉紧张的主要变量
(2)运动中与运动后生化活动的改变同样也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
3.运动对自尊的影响
4.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胜任经验的效果
5.运动分散注意力
6.运动对工作能力的效应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休闲、休闲方式、休闲教育、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锻炼迷瘾
2.运动前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3.简述运动心理效益机制。
4.为什么运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5.休闲对心理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6.联系实际谈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休闲方式。
*
7.休闲教育有哪些基本途径?
第六章健康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及其特点
1、定义: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与未成年的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三代同堂的家庭;
联合家庭:一对夫妻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常指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整体模式,也叫家庭类型。
2.我国当前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新特点
(1)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
(2)家庭关系日趋简单,更有利于加深夫妻感情
(3)子女成为家庭关系中的核心,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
(4)亲属关系减少,促进了家庭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二、健康的家庭
1、健康家庭标志
1)取向一致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2)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3)理解、信任、尊重、沟通、互动的人际关系
4)良好的家教态度和教养方式
5)相互协作,共同活动
2、构建健康家庭的策略
(1)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1)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雅致
2)创造轻松、浪漫的生活情调
3)保持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相互悦纳
(2)家庭成员的求知意识与继续学习
1)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2)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
3)关注并及时鼓励子女的学习和进步
(3)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1)学会倾听
2)向亲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
3)在保障家庭成员隐私权的基础上,确保家庭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
(4)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子女整体素质的提高
1)父母应有正确的教养信念:理性施爱。
启发诱导。
正确导向。
要求适度。
教育一致。
2)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韵协调发展
3)给孩子接触实践、锻炼自己的机会
(5)安排全家人的共同活动,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
1)坚持进行运动锻炼
2)愉快地度过节假日休闲时光
3)定期或不定期的朋友聚会
4)家务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三、家庭应激与应对
1、家庭应激含义: “影响家庭单元的生活事件或变迁,这种事件是有改变家庭社会系统的潜力。
”
2、家庭应激源
3、家庭应激的应对策略
1)家庭成员的自我心理调适
2)家庭资源的集聚与利用
3)启动家庭之外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四、家庭问题及调适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空巢家庭
4、单亲家庭
(1)单亲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2)单亲家庭的心理调适
五、婚姻构成要素与功能
1、婚姻:社会学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经过正式的礼节结合而成的夫妻关系。
法律上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自愿缔结的具有权力义务关系内容的两性结合(魏清沂,2002)。
虽然在概念的陈述上有所区别,但对婚姻的理解实质上是一致的。
婚姻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2.婚姻构成要素:
(1)婚姻的主体:
(2)婚姻的内容:
(3)婚姻的永久性:
(4)婚姻的认可性:
(5)婚姻的排他性:
3.婚姻的功能
六、当今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
1、择偶的自主意识增强,择偶机会增多,选择空间增大
2、择偶标准政治条件的重要度递减,经济、社会因素及爱情因素日益升值
3、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婚前性交往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
4、对婚外恋持一定程度的宽容,三成强的青年对婚外恋表示有条件的同情或认可
5、“隐私”的概念渗入婚姻生活,六成强的青年赞成夫妻之间应适当地保留隐私
6、婚前财产公证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半数青年对此表示认同
七、婚姻对健康的意义
1、婚姻影响夫妻双方的身体健康
2、婚姻影响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
3、婚姻关系影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
八、婚姻质量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