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名人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一:名人读书的故事
1、陈毅吃墨水
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
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
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
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
惊地叫了起来。
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
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
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
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2、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
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
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
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
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
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
”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孙权听了就批评他:“你这样就不对了。
我主管国家
大事,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每天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从中获取了很多
东西。
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
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开始发愤读
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书、诗、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
功夫不
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只是越来越多,能力也不断提高。
相应他的官职
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去驻防陆口。
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鲁肃前去拜会。
席间谈到陆口驻防策略,吕蒙给鲁肃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
深刻。
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得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
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听了非常佩服,就到吕蒙的家里与他
结拜为兄弟,并认他的母亲为母,二人非常亲近。
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后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成为一句成语,吕蒙读书的故事被人广
泛传颂,而吕蒙德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3、牛顿的故事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
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
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
日子。
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
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
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每天一早,他跟一
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
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
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
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
怕家里人发觉,他每
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
每当下午老仆人
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
一天,他正在篱
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
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
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
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
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
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
在舅舅的
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4、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
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
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
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
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
在面包上一样。
”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
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
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
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
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
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
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
打。
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
当时他们
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
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他所
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
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
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
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
“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
”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是说为了中
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
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
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
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
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
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
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
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
师友。
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
腾飞世界时”。
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
这位同学
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
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
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篇二: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
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
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
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
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
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
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
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
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
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
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黄
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
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
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
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
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
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有一次曹
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
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
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
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
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
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
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
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
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
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
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
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
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
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
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
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
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
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
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
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
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
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篇三:名人读书小故事
名人读书小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
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
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
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
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
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郭沫若的读书方法。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
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
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
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
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
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
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
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
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
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
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
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
愚蠢和下流淹死。
”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
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
又买
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
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
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
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
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
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
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
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
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
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
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
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
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
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
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
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