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历史 选择题综合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综合
李仕才
1.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但有学者依据《左传》里“帝,后也”,《吕氏春秋》里“后土”即皇帝的神灵,《汉书》将“后土”解释为老年妇女,《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
由此表明
A. 黄帝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B. 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
C. 历史传说无法反映史实,极不可靠
D. 文献记载比传说更真实可靠
【答案】B【解析】“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表明黄帝是男性还是女性需要考辨,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故B正确;A材料无法得出;C表述不正确,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不能得出“文献记载比传说更真实可靠”,D错误。
2.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
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发展 C.专制权力加强 D.儒学成为正统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不符合历史事实;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在宋代,排除B;儒学成为正统出现在西汉,排除D。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设立户法制度,可知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正确。
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D. 后世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典范
【答案】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 C 项。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 B 项错误;A、D 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4.古罗马时期,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和皇帝敕令。
其中,裁判官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条文做出的裁决,是裁判官告示的重要部分。
这说明
A. 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
B. 罗马法借鉴了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
C. 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的司法实践
D. 万民法在治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答案】D【解析】根据“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
和皇帝敕令”,判断“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错误,排除A;B、C材料无法体现;从万民法的渊源以及裁判官裁决的依据看出,万民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故D正确。
5.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
”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 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 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光荣革命将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手中扩散到一群人手中,但权力仍然掌握在贵族手中,其他社会力量完全被排斥在政治权利之外,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打破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故B正确;A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6.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复议推翻的有75次。
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A. 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 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 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1789年到1970年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材料数据反映的是国会与总统的关系,表明总统议案复议时被国会推翻的次数大幅减少,说明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7.下面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实行两党制不利于政治稳定
B. 保留君主是历史的倒退
C. 从专制走向民主是大势所趋
D. 只有共和才能体现民主
【答案】C【解析】A、B、C、D分别反映的是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两党制、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体现出从专制走向民主的政治民主化的趋势,
故C正确;德国、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排除A;美国、法国美国没有世袭君主,排除B;D 不符合史实,错误。
8.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持要到城内活动。
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
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
这反映出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条约已经明确规定英方人员的相关权力,但是材料表明清政府还有抗拒情绪,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英国已经获得特权,B错误;D不符合材料,排除。
9.有人说:“对于两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
”这里的“历史坏境”主要是指
A. 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增长
B. 满汉官僚矛盾尖锐
C. 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D.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D【解析】政治改革是在19世纪末才真正提出,故A项错误;B不符合史实,排除;自然灾害并非“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排除C;19世纪中叶,清朝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国内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最终爆发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使得清政府几乎无力应付国内人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两方的挑战,故D正确。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D【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从保守闭关锁国,不断斗争,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D项正确。
A项对西方侵略的认识错误,它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和灾难,并非为了建立新中国;B项片面,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进行的不屈斗争;C项错误,战争并非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
11.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
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
”这一规定
A. 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
B. 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
C. 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 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C【解析】从“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可以看出对于放假日期上南北是有区别的,这体现出辛亥革命之后不同地区有所争议,本题选择C选项。
A、B、D选项错误,这是一种妥协的表现,没有哪一方获利。
12.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
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 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 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 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 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A【解析】从材料看出,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故A 正确;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并非战争的需要,排除B;“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比较务实,是由当时经济落后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并非是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排除C;材料为当选征文的数据分析,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排除D。
13.“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
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
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材料反映的战役。
A.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 失败的原因是消极的抵抗
D.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对日军侵华步伐的延缓
【答案】B
【解析】“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说明是正面战场,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符合淞沪会战情形,国民政府军队英勇抵抗日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故B正确;依据材料中“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苦战”等信息可知,当时国民党抗战不消极,故 C 项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4.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
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 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C【解析】依据题中“美国援助”“人心不顺”“我们能够战胜蒋介石”可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人民的期盼,在美国的支持下毅然发动内战,故答案选择C项。
A 项与题中的美国援助不符。
B项与“全党度战胜蒋介石有充分信心”不符。
由题意可知当时战争正在进行,故D项错误。
15.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运动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经常表露了参与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代表,不纳税
B. 1776年的美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
C. 1789年的法国革命:民主、法治、和平
D. 1917年的俄国革命:和平、土地、面包【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是1688年英国议会以和平方式发动的政变,此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明确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而光荣革命没有象征性的口号。
故A项错误。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直接源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法令。
受英国议会传统的影响,北美人民认为征税必须经过议会表决通过,且人民有权选举议员表达自己的意见,因而北美人民提出了“没有代表,不纳税”的口号。
故B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深受美国独立战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号召人们参加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故C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广大人民要求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宣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此时,列宁及其支持者以“和平、土地、面包”为口号,获得了士兵、工人和农民的广泛支持,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为十月革命。
故D项正确。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A. 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 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 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 受人民监督和管理【答案】B【解析】“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B正确;A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史实,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
17.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
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答案】A【解析】浙江农村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体现的是地方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探索,这一举措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故答案为A项。
这一举措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督村干部,不是村民直接处理事务,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
该政策
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抗衡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
D. 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答案】D
【解析】题中的“一纲”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体现了台湾必须回归祖国的原则性;“四目”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则体现了灵活性。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题文中均无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