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 阿房宫赋有关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
异同阿房宫赋有关文章
【篇一】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
同论一史见仁见智——《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作者:likegang ●程海林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过秦论》先列举论据进行分析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嘎然而止;《六国论》先提出论点,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戒。
这又可将两文结尾区别开来。
八、从议论方法看三《过秦论》是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却不明显。
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九、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
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
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没认识到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
总之,这三文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读时切不可不加区别。
【篇二】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高三作文训练的认识、要求与设想
曹阳一、理清几个关系,提高几个认识(-)正确认识作文训练和高考的关系。
摒弃“作文训练无用”论。
(二)正确认识写作和阅读的关系。
写作与阅读互促互动。
(尤其要重视多读优秀作文)(三)正确认识作文训练和提高思想认识的关系。
正确、深刻认识事物和表现事物。
(四)正确认识话题作文和一般命题作文的异同,抓好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
(五)正确认识“基础等级”训练和“发展等级”训练的关系。
“抓基础,促发展”。
(六)正确认识内容和表达的关系。
重视“语言表达”这个高考作文主测目标。
(七)正确认识综合训练(以整说理、想象、语言)三、具体训练设想(一)抓范文揣摩。
为落实“心中有类型,手中有例文”的要求,开学要组织学生认真赏析2022年高考优秀作文(包括上海优秀作文),把各类优秀作文赏析落实到课堂,通过“朗诵”“揣摩”和“仿写”“改写”等等各种手段,掌握各种文体及各种类型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
开阔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思路,加大范文储备,提高写作基本素质。
(二)抓话题作文重点训练给材料型话题作文。
本学期应多给学生出一些话题作文的训练题,包括给材料型话题作文和标题型话题作文。
训练重点放在开拓思路训练尤其是多角度立意训练和善选题材训练上.。
(三)抓专项训练针对高考作文的“八个易丢分点”,既要搞好整通过变换或虚拟变换自己和他人的位置,把观察问题的角度换一换,会有全新的结论或感受。
请以“设身处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狂风想让一个人脱下外衣,就加大了风力,但这人却把外衣裹得更紧了;过了一会儿,和风轻拂,这个人就自己把外衣脱下来了。
这则寓言使你想到些什么?请自拟标题,写一一方面,
其作品《三重门》《零下一度》热销;另一方面,除作文外,他多门功课高挂红灯。
《新闻晨报》曾报道“韩寒被拒大学门外”。
紧接着,有读者来电,强调上大学并非是成才的唯一出路。
那么,偏才到底有没有必要上大学,偏才能不能上大学,偏才学生如何才能像通才一样,在社会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请你就以上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不必成“看不懂,什么‘帅呆了’、‘酷毙了’,这些语言糟粕要清除!”另一位年轻编辑表示了相反的意见:“稿子内容挺好,如果把这些语言都删去,会不会失去了原有的语言风格?”如果你是编辑,你对以上争论的内容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不必成篇,只写出几个主要段,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以“挤”为题,运用想象,写一个4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某个拥挤的社会场面。
(五)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几个段落。
昨夜好大风。
清晨,我们几个小伙子为了早点到学校布置“英模报告会”的会场,加紧蹬车往学校赶。
被风吹倒的一棵树横卧在马路上,挡住了人门的去路,那是一棵直径和和排球差不多的树,刚移植过来,又刚浇了水,风太大,被吹倒了。
高级小轿车的司机在按喇叭,被阻的骑车人焦急地搬车越树而行,几个老年人在议论这棵树怎么偏偏倒在马路上,一个外地模样的人在撅树枝准备当柴烧。
我们骑到这棵被吹倒的树边……[要求]运用想象续写此文,以合理的情节和心理、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可以有对话描写和场面描写。
400字左右。
2022.9.10【篇三】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阿房宫赋(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阿房宫赋》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解题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
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秦亡后,此宫为
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二)指导学生自读这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
自读的步骤是: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
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重点词句:“廊腰缦回”、“钩心斗角”、“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妃嫔媵嫱”、“辇来于秦”、“尽态极妍”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南亩”、“架梁之椽(chun)”、“管弦呕哑”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思考:(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讨论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
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
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
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三)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分析:全
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
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
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
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
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
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
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4、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
《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三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
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
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分类作业A类:熟读全文,深钻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预习《西门豹治邺》。
板书设计结构要点课后反思【篇四】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
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
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1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
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
无论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到亡的经过,《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
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
《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
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
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篇文章也对某些史料作了夸张的叙述。
如《过秦论》叙述九国攻秦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叙述秦国击退六国是“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
又如《阿房宫赋》描述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楼阁的繁多,突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大。
再如《六国论》中叙述秦得赂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夸张地写出秦从贿赂中得地之多和诸侯赂秦失地之多,极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三篇文章这种夸张引述史料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又使文章语句生动,富有文采。
三是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
《过秦论》先详述秦国兴起、强盛及灭亡的经过,在此基础上总结秦亡的原因,提出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
《阿房宫赋》是先详细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生活的极度奢华,然后议论这种奢华带来的危害,指出后人应以此为鉴。
《六国论》在提出观点后也是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以证明观点,最后展开议论,强调要以六国破败故事为鉴。
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史料充分,论据确凿,说服力强;而精当的议论又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上述相同之处外,三篇文章在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
一是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
贾谊意在总结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为西汉统治者提供前车之鉴,因此文章确立的
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的结论。
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
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二是引述史料,各有侧重。
三篇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
《过秦论》重在从秦盛衰兴亡的过程中探讨秦灭亡的原因,因而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及统治全国的武力措施,以突出其武功的显赫;略写其灭亡过程,以强调其不施仁义灭亡的迅速。
《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和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
《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赂秦互丧与秦国坐地收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
三是叙、议安排,各有特点。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在结构安排上,是先引述史实作论据,用主要篇幅叙述了秦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由兴到亡的过程,只在结尾一段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
由于前面叙述的史实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为后面的分析论证打好了基础,使后面的结论有水到渠成之妙。
《阿房宫赋》在结构安排上与《过秦论》较为相似,也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不同的是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
《六国论》也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