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太极拳的劲力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真貌
• 王玉生的《太极拳攻防的精髓是什么?》中,根据王宗岳在《太极拳 论》中有“随曲就伸”的说法;陈鑫在《太极拳缠绕精论》中则说: “太极拳,缠绕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 缠,顺逆缠。”似乎这个缠法在太极拳中无处不在。王宗岳说的那个 “曲”,陈鑫说的那个“缠”,其实就是螺旋运动。以此为据,我们 可以说,太极图那个外圆中就包含的内核,也应是螺旋运动。当然太 极拳攻防的内核,也不能例外。由此看来 ,与其把太极拳称做“抱圆 运动”,还不如把它叫做“螺旋运动”更贴切、更符合实际。 • 不论是太极“圆运动”还是“螺旋运动”,都是研究太极拳的省力的 结果;它们都是太极拳运动的外在体现,而体现到身体里面就是劲力 的合理、科学运用罢了。 • 练习太极拳数年间,前后动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变化,变化的是练习者 对太极拳劲力的体会。太极拳外有固定的形式即推手和盘架子(各种 套路动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内部的劲力变化。只有两方面都学会, 才能说真正学会了太极拳。
太极拳劲力问题是困扰练习者的主 要因素
•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的国粹, 在当今的太极拳文化中,太极拳的劲力 问题是重点、难点,正所谓太极数年一劲难求。众多练习者在长期练 拳过程中,始终弄不清力是什么?内外力的区别?劲又是什么?内劲 与外劲的区别?劲与力的关系?内劲与外劲的区别?太极拳中与劲力 的运用的理论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不明确,从而也就不能在动作演练中 真正体会化劲、发劲等劲力的合理运用,劲力的合理运用与身体外形 肢体动作就会不协调,那么太极拳的主要研究——省力就体现不出来; 不明劲力的练习,就把握不住太极拳的精髓;逐渐丢失太极拳的技击 本质,只能学到太极拳花架子,而不能学成内家拳中有代表的太极拳。 • 无论从涉及劲力问题的著作,还是从涉及劲力问题的文章(论文)来 看,都对太极拳劲力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局限 性来讲,都没有从人体的受力发力情况、力的产生运行发放机制、劲 与力的区别、劲力分类依据及其特点、运劲发力的基本规律及方式, 影响运劲发力质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论证。 而仅就太极拳劲力问题的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概括或 提出自己见解。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不全面、不系统、不完善。
太极拳名家对劲、力的观点阐述
• • • • • • 清朝李亦畲 的《五字决》中的第四决是:“劲整”,提出了“一身之劲,练 成一家”的命题。分析太极拳的劲就是练成一家的整劲。 杨澄甫所说“外劲”是人体的肢体力。肢体力是人体肌肉与骨骼、关节发生 相互用力而产生的力。 陈鑫明确地把“心劲”当成“内劲”。“心劲”就是我们今天人体科学中所 说的念力。“ 武当赵堡太极拳人郑琛在《太极道诠真》中提到:“内劲是身体内部在意念 的支配下,中枢神绍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 ),运动时产生的能力。” 沈寿老师所说:“太极拳的劲力,具有形不外露,劲蕴于内的特点,所以把 它叫做内劲,似可用十六个字概括,即以柔为主,外柔内刚,柔中有刚,刚 柔相济。” 武禹襄太极拳论中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 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 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在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陈照奎说:“内不 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这就是内动外发规律。还有常见的“一空 就打,一断就发”的国家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文化方面强调“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太极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佼佼者,今后 会研究层次加深,研究力度加大,普及更广。 • 2.当今社会对太极拳文化的一些误解 • 太极拳是一个我国武术史的优秀拳种,真正的太极拳只存在于太极拳 各流派的少数人当中,技术高超,理论架构也比较复杂,实战性非常 强,是值得研究和习学的拳种。 目前国内不少人自称在练习的“太极拳”,其实不能算是“拳术”, 而只是一种锻炼身心,惯勤肢体的“太极操”而已,对强身健体应说 有几分好处。街头巷尾,男女老幼在休习所谓“太极”,其实就是每 天在清晨的时候到外面晃动几下胳膊、扭转几回腰脚的“太极操”而 已,假如说是太极拳,也是失去精髓、本质的太极拳外层动作花架子。 • 太极拳之所以称之为拳术而不称之为舞蹈、健身操,那是套路里的式 式势势是由有技击意思的动作构成的,长期演练,肯定或多或少会发 挥出动作的技击作用。练习动作的同时明白动作的攻防含义,体会劲 力的合理运用,把握太极拳技击的本质。
太极拳动作方面研究
• 太极拳运动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讲究刚 柔相济,虚实分明。动作始终是螺旋式、 抽丝式地运动,主要以圆弧动作为主并结 合意念而完成。太极推手的研究 传统套路
• 现代竞技套路
太极拳劲力研究
• 太极拳“圆运动”的研究 “圆运动”是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 形成的其中多以平圆、立圆、顺圆、逆圆、大圆、小圆及 半圆作为进退、起落和旋转的运动形式,在整个太极拳中 错综复杂地交织、变化,使“圆运动”成为太极拳运动的 基本特征。太极拳“圆运动”具有化劲法,其精华是“攻 防兼备”,并与运动中人体的平衡有密切相关。 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运动是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取胜、以柔克刚的运 动,是运用内劲的运动,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巧妙地调 整力学结构,使对方失去身体平衡的技法运动。其原理不 外乎合力、惯性、力偶、旋转、弹性、反作用力、动量定 理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其生理基 础
• 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运动, 极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拳谚曰:“凡经络皆益于拳。”(陈鑫 《太极拳论》)又云:“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 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故有“打拳以调养血气”之说。 • 经络是人体内部客观存在的结构,是有物质基础的。其实质可以通 过“得气”时的酸、麻、涨、痛及触电感,沿经络循行路线扩散的经 络现象来分析研究。拳谚曰:“缠绕运动,劲贯四梢(两手两足尖端 称四梢)”,亦说明太极拳“缠绕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 按中医观点,这些“得气”之感觉为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畅通经络的 反应。 •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和,行若流水,以腰为轴心,结合 经络学说的运气原理和要求作“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的缠绕运动,既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又是反映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气血运行与脏腑相互间的关系的重要生理依据,其内涵与中医 经络学说密切相关。
太极拳运动的理论研究
• 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 太极拳基本哲理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太极整体观 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阴阳合为太极,太极分则为阴阳。 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以及现代哲学的系统论、宇 宙统一全息论、生物全息论, 可以在太极拳运动中,在 内把人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在外把敌我双方看作一个整体 系统,在养生上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2)阴阳相济 论 即《周易》中所说的“天地氤氲”。就是说在太极这 个整体中,包含阴阳两个对立、矛盾、对称、而又互济、 互根、互化的方面,即其可分性,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 推进事物的发展。3)螺旋形式 事物的演化总趋势、总方 向,都是以螺旋为形式、发展与衰退相互交替的。

现代改编种类:⑴名师李天骥执笔《太极 拳运动》、《简化太极拳》、《简化太极 剑》,主持普及推广国编现代太极拳,使 太极拳蓬勃发展起来。⑵名师李德印普及 推广国编普及套路和竞赛套路现代太极拳, 是太极拳运动更加繁荣。⑶祝大彤 薛秀 英编著的《自然太极拳》之类。
太极拳的本质
• 在余功保主编的《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中提到:太极 拳首先是一种武术。她产生的直接土壤是中国传统武术, 是在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衍化的精华产品,所以 “武”是她的先天属性,在她的一切理论与技术中时时处 处保持着“技击”的本色。太极拳是专门研究省力的一种 拳术,本质还是技击。 • 在张义敬 张宏著的《太极拳理传真》一书中说:“太极 拳的本质是自动功。”自动功是全身放松,思想不对全身 进行控制,自己就会花样百出的动起来,这就是潜意识和 经络在发挥作用,目的是给自己医病,在实行虚补实泻, 使偏胜偏衰的地方,重新得到平衡。自动功合于道法自然 的原则。这是从太极拳的修身、养生方面来阐释的。

• 另外一种观点是: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 考证,最早传习太极拳的是明末清初时期, 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他吸收了戚继 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名的各种拳法 并结合古代导引养生术和经络学说,编成 了陈式太极拳,后人又将其发展成杨、吴、 武、孙等式。
目前太极拳的主要种类:
• 传统种类有:⑴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其甥李亦畲, 无私地保存和公开了王宗岳太极拳谱,使太极拳没有失 传,并首先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 。⑵陈王廷开创陈 沟为“少林武艺之乡”;陈长兴将太极拳无私地传于外 姓人杨露禅;陈沟从陈长兴到陈发科创造并奉献出当今 人们喜爱的,富有发力、跳跃、震脚、蹬踹、螺旋缠绕 特色的陈式太极拳。⑶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的贡献, 要不是他的“杨无敌 ”功夫 ,太极拳不会成为武术第 一大拳种,传遍全国,走向世界。⑷以吴图南为首的吴 式太极拳寿星们的养生益寿功夫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光 大。⑸孙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酌陈 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⑹武当派 的武当太极拳。
探析太极拳的劲力问题
文献综述
• • • 1.1太极拳的源流及本质 1.1.1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起源于道家 , 它的拳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所以老子和道家应该是太极拳的古源。太极拳 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黄宗羲 、黄百家父子的《王征南墓 志铭》、《内家拳法》曾作阐述。 古源和渊源毕竟不是发明者和创始人 。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徐震先生 (1898—1967)说:“考证之学,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征 信。”他通过史料分析,指出太极拳出自张三丰 、韩拱月、许宣平 、李道子 殷利亨,以及出自陈王廷诸说 “羌无故实,其为伪托 ,不待深辨”。 李亦 畲在《太极拳小序》(1881年)中实事求是地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 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 人”。这是太极拳不出于张三丰,和太极拳由王宗岳传到陈家沟的显证。首 次以 “太极”命名拳术的是太极拳宗师王宗岳。王宗岳之前从未有“太极拳” 名称。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学说阐述这种拳术 ,表达了这种拳法理通天地,天 人合一,刚柔相济,虚实莫测,无可战胜。太极拳界各自流派分别崇拜 张三 丰或陈王廷,矛盾对立的同时 ,却忽略、冷淡了太极拳的真正创始人宗师王 宗岳 ,这是太极拳界的憾事!在没有新证据发现之前王宗岳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太极拳发明人和创始人 。
• 最近有人提出“筋路说”:“筋”是由肌肉统一协调作 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 成的虽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 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排列的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 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 肉运动方式, 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说 内劲在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气血上的变化, 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在这过 程中,你的肌腱 、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 下,一定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 调。虽然看不出,但是 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感觉。太极拳能练出肉眼看不见的 “筋路”,这“筋路”遍布全身,功夫越高,“筋路”越 多越细密,内劲越大(《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 化》)。此说,当前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只是一种假 设,录此备考 。
太极拳中之力学原理
• 任何一种拳术都有它合乎力学原理之处, 太极拳也是,而且更加详细的研究了拳术 动作中省力问题。在太极拳中,许多动作 都可以用力学原理来解释。我们可以通过 太极拳“圆运动”的基本特征、攻防兼备 之运动特色、化劲法及其与人体的平衡等 几个方面的阐释得到启发,以便认识太极 拳与力学间的相互融合。太极拳的“圆运 动”问题将在下面的太极拳劲力研究中详 细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