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咏怀古迹》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
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
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
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
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佚名《杜诗言
借事抒情
——作者在咏叹昭君不 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 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深沉的怨恨。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 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 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 “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 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 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 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 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 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 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 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 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 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 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 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 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 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 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 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咏怀古迹》简介 :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 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 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 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 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 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 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 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 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 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 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 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 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 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 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 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 象征!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 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 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
【 积累与应用】
课外阅读宋代王安石 《明妃曲》,并与杜甫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相比较,看看这两首诗给 “王昭君”的故事各自赋 予了什么意义?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这出诗汉前宫半时部,泪只湿写春昭风君鬓的脚美垂,。但 不昭色低归意一君是”徊态来去顾 由却心出从,怪 知影 来但来形丹 更无 画,元象颜不青 不泪上帝手归色成湿写见,,,,鬓,了尚当入可脚而,眼怜得时,是竟平着君枉自从不生 尽王杀顾故能几 汉不 毛曾 宫自 延事自“有 衣持 寿上持无; ;。 。写。颜。 原寄来声欲昭问君塞美南不事在,容只貌有,年而年在鸿雁精飞神。, 即家“人万意里态传”消。息而,画好师在又毡是城个莫相画忆肉;不 画君骨不见的咫,尺所长以门“闭意阿态娇由,来画不成, 当人时生失枉意杀无毛南延北寿。”;二句成为千古
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 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 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 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 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 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 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 “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 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奏的是剧胡及音其胡根调源的,塞外为之点曲明,“后怨来恨许”多做人同情 昭君,铺又垫写了,《最昭后君才怨明》确、点《出王明昭君君》之等琵琶 乐曲,于“是怨琵”琶,和将昭君感在情诗推歌向里高就潮密。切难分了。
鉴赏语言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 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 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
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
点好像明恍全【然诗小大写结悟昭】:君诗怪“歌不怨得恨的千”主百的旨年主虽来题写琵。昭琶至君所此的演,奏作的者 总是从“匈怨奴恨传”来,的但撩人一愁开思始的并胡未音直胡接调写,原,来 那正是而昭是君从永咏远江在山诉说之着奇她绝不引得出生咏还佳故人乡的怨 恨!琵之琶奇本美是,从入胡题人传。入接中着国写的昭乐君器的,悲经常弹
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
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
经铸成,【你小的结魂】灵显归而来易也见是,徒这然两的句。与深入 一想,昭上君两虽句骨前留后青呼冢应,,但相魂互灵衔早接已。在月 明之夜回正到因生为她元养帝她“的省父识母春之风邦面,”可,见其 怀念故国才之有心昭是君多“么一强去烈紫啊台!连像朔这漠样”一个 美女,竟的然悲沦剧落;到正如因此为下昭场君,“怎空不归感月动? 怎不伤心夜?魂一”个,“才空有”其字“,独将留诗青人冢的向悲愤 之情、伤黄悼昏之”意的传凄达凉得。淋总漓之尽,致对。昭君
本诗出现了两个典型镜头,为我 们刻画了昭君形象。
“一去紫台连朔漠”
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 母之邦,嫁到异域,这需要何等勇气和毅力!——赞 扬了她的美好品格。
“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昭君虽死但故国之思犹 在。——表现了对其不幸的同情。
[品读与探讨]
诵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想一想,王昭君 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 以自悲也”([明]王嗣奭《杜 臆》)?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 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 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 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 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情。
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 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 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 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 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 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 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 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 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 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 形象却是跃然纸上。
赏析诗歌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
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
那个词语。)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
怨恨 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 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 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 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 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 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 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见遇的怨 思。但同时诗人也赋予了一个 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 的怨恨忧思,这也是千百年来 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 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来 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 流落塞外或责备毛延寿的贪赃弄权。王安石的 《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他认为杀 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 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 毛延寿开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 剧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 对昭君的思念汉室,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 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 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 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 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 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 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 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 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 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 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字写连思”就汉对之“这心向么,”两笔,句下“有连工神”整。字的“写对出朔偶塞漠之”,景对,““黄向昏””, “朔漠内”即涵北却方相的当大漠丰,富“:黄上昏句”一写般指时间, 而在这她里似生乎前更的主不要指幸空与间孤,苦即,和无下边的大漠连 在凄一清!起句它的,是写那笼她样罩死四的后大野,的的黄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佛昏寂能的与天够冷吞幕食,落一何,切等、的消空化旷 一切,一但是句独话有写一尽个墓了草昭长君青一的生青冢的,它吞食不 下,消悲化不剧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
昭君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 入 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 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 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 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 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 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 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 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 形象实现的。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 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 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 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 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 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 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 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 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 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 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 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 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 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 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 佳人之奇美。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 感知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 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 的村子。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 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 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 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 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 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 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 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 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 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 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 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 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 和谐的。(大巧若拙)
【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 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 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 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 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 可言呢?
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总结诗歌
《咏怀古迹(其
三)》题为咏怀,可里 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 不是与标题“咏怀”不 符?
•“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
•“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
寥落之感。”
——郭曾祈《读杜札记》
•“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 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