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动力学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表示具有能量E ~ E E 范围内 NE 单位能量区间的分子数 N与分子 总数N的比值(分子分数)
E 分子平均能量 k
阴影面积代表活化分子百分比
Ek
Ec
E
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
其次, 仅具有足够能量尚不充分, 分子有构型, 所以碰撞方向还会有所不同, 如反应: NO2 + CO = NO + CO2 的碰撞方式有:
1. 活化络合物
当反应物分子接近到一定程度时, 分子的键
连关系将发生变化, 形成一中间过渡状态
H H3N: + H C H 反应物 Br H H3N C H 活化配合物(过渡态) H Br
+ H3N H H + Br
C H 生成物
反应速率决定于活化络合物的浓度, 活化络合 物分解成产物的几率和分解成产物的速率
8.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速率方程 kcA cB

8.4.1 Arrhenius方程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两个: k和c
k与温度有关,T增大,一般k也增大, 但k~T不是线性关系。
2N2O5 (CCl4 ) N2O4 (CCl4 ) O2 (g)不同温度下的 值 k
T/K 293.15 298.15 303.15 308.15 313.15 318.15
一组碰撞的反应物的分子的能量必须具备一个最低 的能量值, 这种能量分布符合从前所讲的分布原则. 用 Ea表示这种能量限制, 则具备 Ea和 Ea 以上的 分子的分数为:
有效碰撞频率 f e 总的碰撞频率

E RT
f 称为能量因子 ,反应速率r与f成正比,即 r∝f
f 表示一定温度下活化分子在分子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数
负催化剂: 减慢反应速度
助催化剂: 自身无催化作用, 可帮助催化剂提高
催化性能.
合成 NH3 中的 Fe 粉催化剂, 加 Al2O3 可使 表面积增大; 加入 K2O 可使催化剂表面电子云密 度增大. 二者均可提高 Fe 粉的催化活性, 均为该 反应的助催化剂。 不加以说明, 一般均指正催化
剂。
均相催化与多相催化
优点: 碰撞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虽然粗糙但十 分明确的反应图像,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了 很大作用。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 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认为指数项相当于有 效碰撞分数,指前因子A 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系 数 k 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缺点:但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方位 因子),且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所以碰撞 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优点:
过渡态理论, 将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微观结
构和反应速率结合起来, 这是比碰撞理论先进的
一面,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反应动力学
缺点:
该理论中, 许多反应的活化络合物的结构尚
无法从实验上加以确定, 加上计算方法过于复
杂, 致使这一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
反应速率理论的应用
浓度影响:当温度一定,某反应的活化 能也一定时, 浓度增大, 分子总数增加,活化 分子数随之增多,反应速率增大。 温度影响: 当浓度一定, 温度升高,活 化分子百分数 增多, 反应速 率增大。
(a)种碰接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b)种以及许多其它碰撞方式都是无效的
取向适合的次数占总碰撞次数的分数用 p 表示 若单位时间内, 单位体积中碰撞的总次数为 Z(气
体分子碰撞频率)则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v=Zpf
其中 p 称为取向因子, f 称为能量因子. 或写成:
ZPe
E RT
例 NO2(g) + F2 (g) 2NO2F (g) 反应机理:① NO2 + F2 NO2F + F (慢反应) ② F + NO2 === NO2F (快反应) 反应速率有第①步反应决定。 气体反应速率取决于三种因素: 反应速率=正确取向的碰撞分数(p) 具有足够 动能的碰撞分数(f ) 气体分子碰撞频率(Z)
活化分子百分数
将具备足够能量(碰撞后 足以反应)的反应物分子, 称 为活化分子。(E>Ea)
Ea
注意:
1)活化分子的能量要求越高, 活化分子的数量越少
活化分子百分数
Ea
2)Ea 越大, 活化分子数则越少, 有效碰撞分数越小,
故反应速率越慢
3)分子不断碰撞, 能量不断转移, 因此, 分子的能量 不断变化, 故活化分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但只要温 度一定, 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是固定的.
例:2N2O5(g)2N2O4 (g) + O2(g)
已知:T1=298.15K, k1=0.469×10-4s-1 T2=318.15K, k2=6.29×10-4s-1 求:Ea及338.15K时的k3。 T1T2 k2 -1 解:Ea R ln 102kJ mol T2 T1 k1
2. 反应进程 — 势能图
应用过渡态理论讨论化学反应时, 可将反应 过程中体系势能变化情况表示在反应进程 — 势
能图上
如以势能为纵坐标, 反应坐标为横坐标,画 出的图可以表示反应过
势 能
E0
AB+C
A+BC
A B C≠
程中体系势能的变化,
这是一条能量最低的途 径。
反应过程
势能图
Eac
Eac
过渡态理论 (transition state theory)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Eyring),埃文 斯(Evans)和波兰尼(Polany)等人在统计热 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以量子力学对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的研究为依据,认为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之 间形成了势能较高的活化络合物,活化络 合物所处的状态叫过渡态。
T T2时, k2 ln k0 Ea / RT2 ln
两式相减,整理得到:
k 2 Ea 1 1 ln T T k1 R 1 2
活化能的数量级在40 ~400 kJ· -1 , mol 多数为60~250 kJ· -1 。 mol
2.由Ea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1.均相催化: 催化剂与反应物种在同一相中,不存在相界 面的催化反应,称均相催化
NO2 催化 2SO2 + O2 = 2SO3
若产物之一对反应本身有催化作用, 则称之为自催化反应
产物中Mn2+ 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叫做自催化
没有催化剂存在时,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为:
2H2O2 (aq) O2 (g) 2H 2O(l)
阿仑尼乌斯认为A和 Ea 都是与温度无关的常数。
Ea (2)对数式: ln k B RT
描述了速率系数与 1/T 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根 据不同温度下测定的 k 值,以 lnk 对 1/T 作图, 从而求出活化能 Ea 。
(3)定积分式
k2 Ea 1 1 ln ( ) k1 R T1 T2
• 发生碰撞的分子应有足够高的能量
• 碰撞的几何方位要适当
理论要点: 有效碰撞:可以发生反应的分子间碰撞称为 有效碰撞(effective collision)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 有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 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 是无效的。
分子无限接近时, 要克服斥力, 这就要求分子具有 足够的运动速度, 即能量. 具备足够的能量是有效 碰撞的必要条件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与热力学的经典理论相比,动力学理论发展 较迟。先后形成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都是20 世纪后建立起来的,尚有明显不足之处。 理论的共同点是: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 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渡 态理论)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 力学中速率系数的计算公式。
k 2 Ea 1 1 ln k1 R T1 T2
k 3 Ea 1 1 ln k1 R T1 T3
k3 6.1210 s
3 1
Arrhenius方程的进一步分析
1. 在
k A exp( E a /RT )
v P f Z AB
ZPe

Ea RT
k Ae
Ea RT
p 称为取向因子 (概率因子)
f 称为能量因子
活化分子百分数 Z 反应分子总碰撞 次数 浓度相关
Ea
指前因子A 是与p相关的量
活化能和活化分子
要使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即能量超出一 定值的分子)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用Ea表示
设活化能与温度无关,根据两个不同温度 下的 k 值求活化能。 (4)微分式
Ea d ln k 2 dT RT
k 值随T 的变化率决定于 Ea 值的大小
通常活化能总为正值,所以温度升高,正向反应速率总是增加。
Arrhenius方程式的应用
1.已知T1—k1, T2—k2,求Ea
T T1时, k1 ln k0 Ea / RT1 ln
加入催化剂Br2,可以加快H2O2分解,分解反 应的机理是: 第一步 H2O2 (aq) Br2 2H (aq) O2 (g) 2Br (aq)
8.6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催化剂:存在 少量就能改变反应
速率,而本身最后
并无损耗的物质。
在反应中, 反应物的数量和组成不变, 能改变反应速率 的物质, 叫催化剂, 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作用, 称为 催化作用; 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 称为催化反应
根据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 将催化剂进行分类: 正催化剂: 加快反应速度
,Ea处于方程的

指数项中,对k有显著影响,在室温下, Ea
每增加4kJmol-1,k值降低约80%; 2. 温度升高,k增大,一般反应温度每升高 10℃,k将增大2~10倍;
活化能对速率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以 lnk 对 1/T 作图, 直线斜率为 Ea R
lnk/[k]
活化能最高 活化能较低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 值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 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
碰撞理论
以气体分子运动论为基础,主要用于 气相双分子反应。 例如:反应
O3 (g) NO(g) NO2 (g) O2 (g) kc( NO) c(O3 )
发生反应的两个基本前提:
k-T 关系图:
k-T 图
lnk-1/T 图
Arrhenius方程:
k Ae
A —指前因子
Ea RT
(指数形式)
Ea—实验活化能,单位为kJ· -1。 mol
阿仑尼乌斯公式
Ea (1)指数式: k A exp( ) RT
描述了速率随温度而变化的指数关系。A
称为指前因子,Ea称为阿仑尼乌斯活化能,
活化能更高 活化能较低
200 100
lnk/[k]
1
活化能较高
20 10
(2)对不同反应,Ea 大,k随T的 变化也大, Ea (3) Ea (2)
3
2000 1000
2
463 376
1 T /K
1000
1 T /K
2000 100
200,增一倍 10 200,增19倍
ln k2
ln k3
8.5
k / s 1
0.235104 4 0.46910 4 0.93310 4 1.8210 4 3.6210 4 6.2910
1 / T
3.41103 3 3.3510 3.30103
lnk
3.2510
3
3.1910 3.14103
3
-10.659 -9.967 -9.280 -8.612 -7.924 -7.371
B
B
Ea(逆)
C
(正)
Ea(逆)
(正)
A
A
C
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曲线
E(Ⅰ)-反应物(始态)势能
E(Ⅱ)-生成物(终态)势能 正反应的活化能 Ea(正) =Eac - E(Ⅰ)
逆反应的活化能 Ea(逆) =Eac - E(Ⅱ) ΔrHm= E(Ⅱ) - E(Ⅰ)= [Eac - Ea(逆)] -[Eac - Ea(正)] ΔrHm= Ea(正) - Ea(逆) Ea(正) <Ea(逆), ΔrHm <0 ,为放热反应; Ea(正) >Ea(逆), ΔrHm >0 ,为吸热反应。
1
活化能较高
从图上可看出: (1) :
3
1 T /K
Ea (3) Ea (2) Ea (1)
2
活化能对速率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1)对同一反应,k 随T 的变化 在低温区较敏感。例如2。 1 增加 lnk T /K 376 463 10 20 1倍 1000 2000 100 200 1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