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4丝绸之路教师用书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3汉承秦制教师用书
话题3 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我国走向了封建“大一统”,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汉代在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走向“大一统”1.秦朝统一的背景(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局部的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秦朝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3.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互不统属。
三公之下还有很多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的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③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④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北方防务;南平越族,设郡加强管辖。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积极影响(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8紫禁摇荡教师用书
话题8 紫禁摇荡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
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明清时期适值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机遇与挑战并存,近代曙光初露。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明清时期封建盛世危机的主要表现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
2.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顶点,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说明封建社会已走到末路,由盛转衰。
3.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4.文学上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
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揭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真实历史。
二、明清时期近代曙光初露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①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
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②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解放短工条例颁布,等级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出现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①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
2020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4篇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1)考情盘点:经济领域命题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考查。
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2)预测考查: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尤其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2020年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
(3)考查方式: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1](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模块2专题7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主题一曲折探索一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知识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 .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一五”计划一一建设(1)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 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一确立(1) 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 年) 1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 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 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轉济休*】■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 (2015全国卷I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5唐宋变革教师用书
话题5 唐宋变革“唐宋变革”是当今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
唐宋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发生相应的变动,唐宋社会的变革就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1.在政治领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1)伴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大兴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以往更多地强调它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它使社会各阶层都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这种平等竞争极为有限,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是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
2.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1)土地制度:土地日益摆脱政治力量的束缚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
(2)赋税制度: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赋税征收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和特征。
(3)禁榷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卖领域出现新变化,过去将商人直接排斥在外的专卖制度不能维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间接专卖制。
3.民族关系领域,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开发在民族政策领域,唐宋统治者也逐渐抛弃了过去的和亲政策,转而利用商品经济规律,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的现象。
4.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共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1)思想方面: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
(2)文学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3)艺术方面:以五代为分界,以前的壁画大多强调传统风格,以后的水墨画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4)音乐方面:唐代以舞乐为主,乐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篇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勃兴
■真题引领——高考体验 领悟真谛·1.命题点:以计量史学考查商周时的王位继承(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尝试解题] ________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故A 项错误;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
] 2.命题点:古代中国“孝”“悌”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尝试解题] ________A [根据材料中“孝”“悌”“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C、D三项。
]3.命题点:拓展教材考查中国古代治国理念(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尝试解题] ________A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第4篇选考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①秦始皇。
②唐太宗。
③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①孔子。
②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①克伦威尔。
②华盛顿。
③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①孙中山。
②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①马克思、恩格斯。
②列宁。
③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①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②牛顿。
③爱因斯坦。
(1)考查盘点: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其影响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预测考查: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今后命题还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有影响的角度展开。
(3)考查方式:考查方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从贡献和时代精神的角度考查近现代科学家[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
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1社会转型教师用书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4丝绸之路教师用书
话题4 丝绸之路新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倡议。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丝绸之路开辟及其发展历程1.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1)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①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
自贞观以来,唐与位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3.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繁荣(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2)元朝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4.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2瑰宝溢目教师用书
话题2 瑰宝溢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留下来的思想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东西方先哲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主的社会型伦理道德;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核心,反对专制权威,强调人的自由。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东西方人文精神1.古典时期的人文精神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阐述,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不同流派思想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人文思想大放异彩。
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倡导“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理论;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观点。
2.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精神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1)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孔子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体现了天是万物的主宰。
孟子最早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性与天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善。
(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更是表明天与人是息息相通的。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将人性、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宇宙的本原“理”的高度,将三者统一起来。
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强调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形成了一种注重群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更是侧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规范与压制,强调个性服从并统一于共性。
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1)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价值和冒险精神,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教师用书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教师用书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先秦时期——社会转型及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核心史实]一、夏商周时期1.政治上(1)社会性质:奴隶社会。
(2)夏:第一个国家政权。
(3)商:内外服制度;弥漫着神权色彩。
(4)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经济上(1)农业:耒、耜耕作,井田制。
(2)手工业: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
(3)商业: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3.文化上(1)文字:文字产生,甲骨文、金文。
(2)艺术:早期绘画和大傩之舞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1)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使分封制被破坏。
(2)封建制度确立:各国经过变法、改革,逐步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上(1)农业: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都会出现。
3.文化上(1)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科技:《石氏星表》。
(3)文学艺术:《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对点训练]1.(20xx·山东潍坊联合抽检)《吕氏春秋》中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 D.按遗嘱继承制解析:选A。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近代篇 通史讲座2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通史融会贯通
通史讲座(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通史融会贯通宏观视野中外关联(对应学生用书第62页)阶段特征通史体系(对应学生用书第63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世界连成一体[特征概述]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史实定位]一、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使议会限制了国王,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制内阁。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2)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寻金热;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过程: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荷兰:17世纪中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商品贸易与殖民扩张并举。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4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从文明传承角度认识雅典的民主政治(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一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1.(2017·江苏高考)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
这一选举法()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D[根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在国家官职选举中,不仅实行两级选举,而且实行差额选举,这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D项正确。
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统治,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官职选举的方式,而非权力的运行机制,B项错误。
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按财产多寡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C项错误。
]2.(2016·江苏高考)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A[陶片放逐法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体现,所有合法公民在公民大会上进行表决,本意是将威胁雅典民主的敌人放逐,然而这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忽略了参政者的基本素质,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煽动,从而导致表决结果不一定代表公平正义。
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损害公民利益、威胁城邦民主的人,而非仅仅针对将领,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雅典的派系纷争及其原因,故排除C项。
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的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及其弊端,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城邦内部混乱的信息,故排除D项。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篇 第10讲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
■真题引领——高考体验 领悟真谛·1.命题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陪审法庭(2019·全国卷Ⅰ)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
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尝试解题] ________B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其权力是公民群体赋予的,有权审判公民大会及其他机构的各项事务,监察公职人员,这体现了陪审法庭所具有的公权力的来源。
]2.命题点:古代雅典的梭伦以诗明志(2018·全国卷Ⅰ)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尝试解题] ________D [材料中梭伦要求人们关注道德要超过关注财富,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故D项正确。
]3.命题点: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公民权利(2018·全国卷Ⅲ)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尝试解题] ________B [“必须能言善辩”的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的信息相符,故正确;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进入黄金时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公民表达不同的观点,不是思想纷争,故D项错误。
]4.命题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2017·全国卷Ⅲ)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 古代文明的演进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先秦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特点。
主题一周代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研析真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影响1.(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西周初期,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受封时,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A项正确;西周初期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君主专制确立是在秦朝统一后,B项错误;周初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项错误;夏商时期已经出现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排除D项。
答案 A2.(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 古代文明的演进 第4讲 Word版含答案
第4讲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上: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3.思想文化上: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
主题一古代西方的政治文明[研析真题]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1.(2017·课标全国Ⅱ,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解析雅典执政官一般由公民大会选举才能执政上台,僭主没有通过选举,因此被流放,D项正确;梭伦改革后雅典是民主政治,A项错误;雅典颁布很多法律,规范政治生活,B项错误;梭伦改革后,雅典平民享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利,C项错误。
答案 D2.(2016·课标全国Ⅱ,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解析雅典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的重大事件,故A项错误;雅典民众“失去政治热情”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民必须参加公民大会,否则将受到处罚,这说明参加公民大会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公民参与公民大会的积极性不高,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一些弊端,但并不能说明“政府丧失民众信任”,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话题1“轴心时代”的辉煌教师用书
话题 1 “轴心时代”的绚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发源与目标》一书中以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特别是公元前600 年至公元前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之所以称之为“轴心时代”是因为这段期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要打破期间。
在现在经济全世界化,跨国文化交融愈来愈屡次,愈来愈难以阻拦的大背景下,商讨轴心时代,特别是中西轴心时代所形成的不一样文化特点及其对今日社会的影响,明显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高一、“轴心时代”东西方各具特点的文明1.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1)农耕文明的形成①就地理环境而论,中华民族繁衍、栖息于东亚大陆,是一个大河文明的国家。
②轴心时代的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江河流域和肥饶平原,这类地理环境,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形成。
(2)农耕文明的特点①“农业是命脉”是历代中国人的共鸣,而“重农抑商”也就成了每一个朝代的基本国策,从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中,就能反应出中国人的态度。
②内地的广阔,也为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供给了地理环境上的可能。
这也是“一致、专制、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的原由之一。
2.古代希腊的海洋文明(1)海洋文明的形成①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属于海洋文明国家。
地中海、爱琴海带来了航海的便利。
而境内山脉纵横,河流交织,把古希腊切割成一块块的小平原、小山丘,使之形成了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平原少、土地贫乏,只好种一些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粮食不可以自给,只有经过海洋商业贸易才能保持生计发展。
(2)海洋文明的特点①古希腊各城邦以内,因为利益关系的不一样,而形成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如雅典的民主政体等。
②航海的便利又使各城邦较早地接触到域外文化、外族文化。
③古希腊文化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易于接受域外文化的特质。
二、“轴心时代”东西方形成了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和政治制度1.古代中国的“家国同构”轴心时代的中国也是邦国林立,但与古希腊的城邦制不一样,中国是在原始氏族制没有彻关系的基础上便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宗法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4丝绸之路新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倡议。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品•主题纵横一一知能提升一、丝绸之路开辟及其发展历程1•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1)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①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至怖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
自贞观以来,唐与位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3•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繁荣(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2)元朝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4•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2)清代,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
5•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地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
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1•“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非欧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
3•“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①“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
(2)“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①“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提出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倡议。
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②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政策,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
“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
跟踪训练1 • (2019 •荷泽一模)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
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
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C [“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项;题干体现生成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是各文明的交融、发展,而不是形成高级文明,故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文明的交融、发展,没有体现文化特色,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草原文化,故排除D项。
]2.(2019 •运城检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政府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D.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汉唐以来”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中国因很早(汉代)即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而被同时代的罗马等地中海地区称为“丝国” ,B项正确;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以及红海沿岸、非洲东北部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D项错误。
]3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
这一举措()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A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中“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改变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C项错误;“摆脱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D项错误。
]悟•新关注点一一激活思维关注心1 源远流长的古代丝绸之路[史学新论]丝绸之路,源起古老的中国,以神奇美丽的丝绸闻名于世。
走进丝绸之路,先要揭开丝绸的历史面纱。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影响深远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命题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1.(权威预测)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C [“丝绸之路” “皮毛之路” “玉石之路” “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 A B两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
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天沖卢2 秦汉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相得益彰[史学新论]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
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
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
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 “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
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命题思考]材料阐释了秦汉丝织业发展的状况,从秦汉官营丝织业规模、发展程度、经营模式、消费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2.(权威预测)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
汉武帝时期, “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 [材料介绍汉武帝设置机构管理丝绸之路,与张骞出使西域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没有涉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故D 项错误。
]关注心3 历史变迁中的丝绸之路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故B项错误;汉王朝设置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史学新论]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
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
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
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
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
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立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命题思考]材料主要论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
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3.(权威预测)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