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明理建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会贯通明理建构
摘要: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经验的影响下习惯采用课时备课,没有对教
材的编写意图做整体了解,对教学单元的地位作用没有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
教学容易呈现出点状断裂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程内容
进行整体建构。

单元整体建构,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看成一个整体,“以单元为形,以学科本质为魂”对教材的单元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学习
发展结构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开展有序的教学,渐进发展能力。

单元整体建构注
重知识的联系、学习方法的联系、思想方法的联系,让学生能融会贯通,进行明
理建构,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纵向;横向;融通;整体
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经验的影响下习惯采用课时备课,没有对教材的编
写意图做整体了解,对教学单元的地位作用没有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教学容
易呈现出点状断裂式。

这样的课堂看似每节课都做了精心设计,但实际上只关注
一节课的得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建构。

单元整体建构,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看成一个整体,“以单元为形,以学科本质
为魂”对教材的单元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学习发展结构进行整
体设计,然后开展有序的教学,渐进发展能力。

单元整体建构注重知识的联系、
学习方法的联系、思想方法的联系,让学生能融会贯通,进行明理建构,其出发
点与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
单元整体建构上的点滴想法:
一、纵向关联,构建思维的脚手架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纵向和横向连接的网状结构,就像一座
数学的高楼大厦,是古今中外广大数学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是无论是教材
还是教学,都不能直接把这个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一本一
本的教科书呈现给学生,一课时一课时地教学。

数学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和规律,把这座数学的高楼大厦拆散、碎片化,进行螺旋上升式的编排。

那么教
学过程是一个纵向不断拉伸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以“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如何帮助学生整体地认识和把握数运算的规律呢?我们整体规划了数运算规律的教学进程,将本单元教学拉长。

我们将加法、
乘法运算中的不变规律进行整合教学,将减法、除法运算中的不变规律进行整合
教学。

各课时内容设计如下:
“加法运算律”采用“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概括归纳、拓展延伸”的教学结构开展教学,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学习结构、方法和步骤,为其他
运算定律教学做准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的方法结构进行迁移运用,自主探索。

“减法的运算性质”,安排两个课时,连减性质作为一课时,差不变性质作
为第二课时,这是规律探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的纵向重组,一方面,教师从整个单元的全局出发,用大单元的视角整
体解读教材,用全局的眼光去审视、处理、把握教材,有助于教师全局把握知识
间的紧密联系,整体设计学生的能力培养梯度。

另一方面,这种有计划的整体思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实践的空间。

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结构”阶段、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结构”阶段和减法除法运算定律的“活学活用结构”阶段,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二、横向渗透,形成思维的互联网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

很多“点状”的知识背后,除了纵向关联拉伸外,还需要进行横向渗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从浅显到深刻、
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的提升。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学生接受外界刺激与影响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
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同化、顺应是学生数学
认知的两种主要方式。

内化,就是促进数学知识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转化。

教师
通过内化数学知识,可以重建学生的认知图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如教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如画图法、通分法和化小数法等,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
减法法则背后的算理,还要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等引入其中,引
导学生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学生能够深化认知,从知识表象逐渐把握知识本质,
认识到尽管分数、小数、整数的加减法的法则不同,比如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单位
相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整数加减法是数位对齐,但其计算法则背后的
算理是相通的,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者相减。

这样的教学设计,用结构化的理念把课时内容进行了合理统合,改变了以往
老师“埋头教材”的状态。

在深入分析和比较中,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深化,实
现了对数学知识的类化理解与认知结构的重构,让新旧知识无缝衔接,形成思维
的互联网。

三、条块融通,打开思维的百叶窗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目标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教学中,我们还可以
依据单元知识之间的并联关系、递进关系进行条块融通,打开学生思维的百叶窗,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灵动和清晰。

例如,在教学“比”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于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
应用题的认识往往是孤立的,即对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缺乏认知。

所以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比”这一桥梁,将
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有效关联起来,而其教学重点则是进行关键句
的转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确定转化目标,即以什么量作为单位“1”的量,并
且要认识到转化后的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如:甲数是20,甲乙两数
的比是4∶5,求乙数是多少?学生可以将含有“比”的关键句转化成“乙数是甲
数的”,让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也可以将含有“比”的关键句
转化为“甲数是乙数的”,从而让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除法应用题。

针对类似的学生知识体系断层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整合教学,条块融通,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结构性与辩证性的认知,拓宽探究的思维空间。

如此,学生才能对相关的数学内容、知识等有较为通透的认知。

总之,数学是一门“关系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秉持这样一种关系数学观,关注知识结构的纵向关联,构建学生思维的脚手架,不忘知识本质的横向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互联网,让条块融通,明理建构,打开学生思维的百叶窗,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一种立体感、格局感,形成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样态与体系样态,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高效。

厦门市第五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立项课题“X5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