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英国民主制度实践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
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
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
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
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
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
【答案】(1)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作用: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
完善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独立宣言》
【解析】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说明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项错误.
【答案】B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
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7分)
【考点】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权归于一”可以得出,权力集中;依据材料“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可以得出,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依据材料“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可以得出,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依据材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可以得出,希望各国和平相待;依据材料“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可以得出,重视民心民意。
第二小问目的,依据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角度进行评析,由材料“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设书信馆以通各
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等,说明其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有一定先进性;由“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等,说明其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模糊不清;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7分)
【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6分)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分)
(2)简评: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7分)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
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
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10分)
【考点】严复的“民智"思想
【解析】(1)根据“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得出民智低下;根据“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得出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根据“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得出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2)分别概括严复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三个时期的“民智”主张,并进行评价。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主张“开民智”,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具有进步意义;辛亥革命时期,严复主张“逐渐更新”,主张改良,渐趋保守;北洋政府时期,以“中国民智卑卑"为由与专制妥协。
【答案】(1)认识: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5分)
(2)评价: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10分)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
宣言中所举诸项,
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材料二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
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9分)
【考点】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的变化
【解析】(1)材料一“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
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体现出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材料二“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体现出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地位一律平等。
(2)第一小问原因,可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对比的变化,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以及国际因素的制约等角度思考。
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推动和平建国和民主政治的进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
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
(6分)(2)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
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6分)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3分)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
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
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考点】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解析】(1)从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概括主张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从“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可概括主张是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简评陈独秀的思想,结合史实先总结其主张出现的原因,概括其主张的核心,然后对其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答案】(1)主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6分)
(2)简评: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
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
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9分)
5.(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
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
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7分)
【考点】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三三制原则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分析
实行三三制的原因是为建立敌后民主政权,巩固根据地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小问,结合三三制的构成可知其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结合三三制原则的实行原因和特点总结其主要意义即可。
【答案】(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8分)
(2)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7分)6.(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 年(宣统二年)11 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呼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
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 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 人,其中皇族7 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
《宣统政纪》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6 分)
【答案】(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9分)
(2)原因: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6分)
7.(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
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
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
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
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
”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分)
【考点】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以及通过历史现象比较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第(1)题准确提炼材料有效信息,找好对应点,分析比较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的不同之处;第(2)题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思想解放、救亡图存、思想启蒙、舆论准备等角度概况分析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
貌.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8.(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
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
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启垣:《新政论
议》(1895年)(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
(5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借助材料相关标点符号,完整全面的归纳概括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第(2)题可利用材料信息“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过程中的意义。
【答案】(1)议员选举和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10分)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5分)9.(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第三十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9分)
【解析】第(1)题,从两则材料的出处和内容分析比较不同之处。
第(2)问,由时间信息入手,联系重庆谈判史实,分析归纳.【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会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名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
国际因素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