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 悟志趣——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经典悟志趣——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整合公开课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品经典悟志趣——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何谓“春秋",古代大事皆发生在春秋两季,所以自古春秋乃多事之期也。春秋时代,周朝由强转弱,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一、走近人物,体会乱世中的突围。
1.分角色朗读以下对话,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探究孔子的生活现状和毕生追求。
情境对话一:
孔子(满怀忧伤地吟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学生:请教先生,“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真的能实现吗?
孔子(充满深情):周王朝初期实行“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把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国家政权的礼仪制度。
学生:就是先生常常教导我们的三礼吗?
孔子:正是,周公制礼作乐,由宗法制推演出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礼法,用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天下之人各尊礼法,各司其职,长期以往,必将大同。可惜(深深地叹息)……
学生:可惜如今礼法崩塌,诸侯征伐,先生,我们还会实现大同吗?
孔子:夏殷时因传位不定发生“九世之乱”,我们万万不可重蹈覆辙!治国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天下诸侯以周天子为尊。尽弃相伐,和睦相处,行文武之治,复周公之礼,定可重现成康盛世。
学生:先生,这就是您杏坛讲学、周游列国的原因吗?
孔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导大家又何尝不是为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呢?如果侥幸能在周游讲学的过程中,使礼普及于世,我死亦足矣。
学生:先生大义。
学生:先生(略带犹豫),颠沛于列国,置生死于刀尖,您值吗?
情境对话二: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即为“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策士兴起,职业作战,四野凶惨,是为战国时代!庄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请同学们用白话文演绎下面小片段,体悟庄子的哲思和情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旁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篇章)
视权贵如腐鼠
【原文】
(旁白):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有人)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旁白):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庄子)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yuān 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
子·秋水》篇章)
宁做自由之龟
(旁白):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大夫)曰:“愿以境内累矣!"
(旁白):庄子持竿不顾,
庄子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yè)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篇章)
分角色朗读:
学生:先生有济世之才,何不当您笔下的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为何要做一只泥水中的乌龟呢?
庄子:大鹏固然强大,去以六月息者也,你觉得它自由还是乌龟自由?
学生:可是您的好友惠子身为一国之相,发号施令,不是更易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庄子:你觉得他自由还是我自由?
学生:先生,为了自由,放弃权势,苟且乱世,您值吗?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战火纷飞,人们颠沛流离,被裹挟其中,如何突围困顿让人生有所价值,两位先哲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孔子选择逆流而上,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现实中的坚守,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是为入世。而庄子选择了顺流而下,既然身不得自由,就保持精神的自由,通过汪洋恣肆的想象活出了自己的天地,成为中国人精神的底色,是为出世。
二、情境演绎,体会诗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和博大情怀。
让我们随着时间的脚步来到唐朝,看看这一时期的先哲会遭遇什么样的现实,又会在入世和出世间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情境任务一:走进韩愈,探究不平则鸣的呐喊。
请同学们动脑筋把“你”和“我"放进下面的对话中,并尝试换
成“你们”、“我们",探究韩愈为何发声?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
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也。
总结:韩愈虽然一再被拒,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因事被贬为阳山令。后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是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人张籍、樊宗师、刘叉;古文家、思想家李翱、皇甫湜(shí);三传弟子孙樵都是韩愈的学生;贾岛曾向韩愈请教过“推敲”;李贺曾干谒过韩愈……韩愈终于活成了世人的伯乐。
情境任务二:以“我"观世,体察人间冷暖
小组表演《唐诗三首》,探究《石壕吏》中杜甫并没有兵役之苦,为何要发声?当自己遭遇不幸,又为何发声?白居易明明“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为何会替“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和“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农人发声呢?
【展示】
无爱的世界和无爱的人生必然和自己有关,这个世界之所以暴力滋生,也必然和每个“小我"有关。发声是为了说明武器是纯洁的,人性也是纯洁的,是为了让暴力者看到自己的丑恶和渺小。
总结:杜甫发声是为了让大家听见,书写是为了让大家看见,看见这人间惨状,看见这世界黑暗,看见战争带来残酷。他被称为“诗圣”,圣者仁心,因为有仁爱之心,所以才会忧,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史可鉴今,因为品鉴,所以才会思,而这种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成为杜甫最大的魅力。白居易身在仕途,意气风发,他却俯下身子,看见“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刈麦者,看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他会为自己“吏禄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