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五课 第二节、第三节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第五课第二节、第三节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五课第二节
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第三节
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二. 知识重难点:
1. 重点:认识为什么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认识事物要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
2. 难点: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分析与综合为什么必须相结合
三. 主干内容讲解:
5.2.3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一)导入新课:
在实践中,我们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事物的现象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积累多了,经过我们头脑的思考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那么,认识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完成了,是指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完成了;为什么又没完成呢?认识不能就此止步,还需要不断地发展。

为什么认识要不断发展?怎样发展?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1. 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已经有了质的不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质变,因而称之为“飞跃”。

但是,一来我们费了很大气力得到的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不知道,还需要接受检验,二来认识的目的在于用来指导实践,否则,再好的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

当一个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经过不断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则还没有结束。

2. 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必须向前推移。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1)认识要不断深化
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复杂事物也有若干层次;从认识来说,一
个具体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定层次上的认识。

随着实践等条件的发展,人的认识就由浅人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无限地深化下去。

(2)认识要不断扩展
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从认识上看,人们已经获得的认识是对一定范围事物的一定方面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有局限性,需要扩展到更广阔领域。

(3)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获得的认识,只是对事物发展一定阶段的认识,当然要随客观事物发展的进程而向前发展,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教材用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推移发展。

工业革命前,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工业革命后,则主要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造成的。

环境威胁着人类,于是产生了环境科学,地理学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教材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推移。

以上我们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但是,对同学们来说,要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发展认识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发展认识。

3. 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二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不仅讲了结论,而且分析了为什么会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发展,以及它对我们的指导意义。

5.3.1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

为此,首先就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分出粗、精、真、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事物联系起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这就是综合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讲授新课:
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 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客观事物又都是作为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而存在的。

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系统和结构,事物的各个要素、部分又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整体的一部分;事物又是变化发展的,是一个过程,有它发展的各个阶段。

所以,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既要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种关系,进行分析。

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综合。

2.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1)分析
①分析的含义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②分析的作用
分析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

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

不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事物,进行了分析却不一定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每个人都对事物进行分析,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因为,第一,分析只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第二,还有一个正确运用分析方法的问题
③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
教材指出了分析是“‘联结’中的‘分’”。

具体地说,第一,要分析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第二,要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第三,要在整体中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要认识事物不只是分析,还要综合。

(2)综合
①综合的含义
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②综合的作用
系统综合才能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综合是重要的思维方法,但也有人把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综合起来以后,分不出主次轻重,面面俱到,反而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性质,所以,还要注意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

③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
所谓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就是说在综合时,要注意抓住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去分粗和精,去抓住主要的和重点的方面,把握整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看到,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的。

(3)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①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先分析,不分析无法综合;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也失去了意义,而且分析时也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析。

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的同学虽不自觉,但善于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把题目要求和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很快地找到解题方法;有的同学,不善于把二者结合,看了半天,仍茫然一片。

②分析和综合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就是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

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5.3.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1)合理想象及其作用
“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合理想象在发现性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创造性思维及其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日本的一位妇女看到洗衣机中毛絮的缠绕问题,想到并设计了除毛装置,获得了专利。

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就是创新。

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

而书中的表述则是: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3)在思考过程中,合理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①要善于发现问题
②要敢于超越
③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④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⑤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所以,我们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典型例题】
l. “固步自封”和“浅尝辄止”的错误在于()
A. 否认了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 忽视了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C. 违背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的道理
D. 看不到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解析:人的认识从来不会停止,要深化、拓展、推移,而“固步自封”、“浅尝辄止”恰恰违背了这一点,故选C。

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

答案:C
2. 下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是()
A. 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
B.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
C. 李四光发现我国地质成油规律的过程
D. 中国石油勘探专家在大庆发现石油的过程
解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而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并指导实践,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答案:D
3. 分析与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以下对于“分析”认识正确的有()
①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的认识事物
②只要对事物各要素进行分析,就能正确的认识事物
③分析不是单纯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
④分析方法如果不当,就不能真正的认识事物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解析:①强调了分析对认识事物的必要性③指出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④强调了应用科学分析的重要性②则是限定过窄的错误项
答案:A
4. 某中学在校内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成果丰富,价值颇高。

这说明()
①合理的想象会使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②想象力是青年人所特有的
③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其有益的
④想象的一定能成为现实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解析:②④两项均片面、错误,且脱离了哲学知识范畴。

答案:B
5.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说明()
A.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B. 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
D.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解析:B不符合题意,C、D是错误项。

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解“创新”的含义。

答案:A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1. 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

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司马光破缸救人从思维方法的特点看是()
A.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
B. 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 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D. 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逻辑思维
2.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庆祝活动上发表讲话指出:“一千年来,人类文明取得的一切成就。

都是在推陈出新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中实现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B. 要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C.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卡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

为了保护环境,今年元旦前后,一些大中小学校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色”。

这件事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C. 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D.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到2003年底,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11万亿元,而同时人口也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

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在他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并主张实施计划生育,但是他的主张却遭到了批判。

然而46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却证明他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据此回答10~11题:
4. 1957年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而今天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这一对比变化说明()
A.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两极性的突变
B.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缺乏真正的说服力
C. 认识的正确与否需要也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D. 理性认识的正确性是不言自明的
5. 马寅初之所以能在《新人口论》中做出科学的预见,是因为()
A. 他是科学家,具有常人没有的超常预见力
B. 懂得认识必然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C. 他是党员,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D. 掌握并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6. 从根本上说,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有效程度和大小取决于()
A. 人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
B. 人们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
C. 人们的决心、干劲的大小
D. 人们道德品质的好坏
7. 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不断的交换发现供大于求的商品价格就低,供小于求的商品价格就高,于是就归纳出“物以稀为贵”的结论。

这说明()
A. 正确认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
B.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C. 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 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8. 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他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这表明()
A.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9.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会成为多余的了。

”这句话说明()
A.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的
B.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 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
D. 科学研究不是研究事物的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的本质
10.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核心分析方法是()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坚持矛盾分析法
D. 反对只分不联或只联不分
【试题答案】
1. C
2. B
3. A
4. C
5. D
6. B
7. A
8. C
9. B 10.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