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教案)人教版初三年级第三课第一节第二框题《我国的人口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三年级第三课第一节第二框题《我国的人
口问题》
九年级政治教案
侯各庄赵海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了解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特点及基本国策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1
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
2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思想:
本框题的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情景设置──
讨论启发
──
交流展示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对人口形势的正确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
──
讨论启发
─
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图片:中国地图和人口密集
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
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春运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春运所反映的许多问题无不与我国的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板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情景设置第一组:
(
配合课件依次出现
)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比较柱状图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
计算题:中国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几圈?中国人口增长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中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请你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
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
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
7.
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小结:
图
1.
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
图
2.
说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图
3.
说明我国新增人口多
图
4.
说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图
5.
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多
图
6.
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图
7.
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板书:
1.
我国人口的现状
情景设置第二组:
1.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2.
环境破坏的漫画
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
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
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
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
图
1.
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图
、
3.
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压力。
图
4.
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图
5.
说明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图
6.
说明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板书
2.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情景设置第三组: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
宣传画。
师生小结:
(
投影
)
解决各国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过多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提高人口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为此
1972
年开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30
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中国人口少生
2.8
亿,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为此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人类!
板书:
3.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