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审题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京昱老师谈作文审题,我认为很有创意,特分享给各位!
2014年新课标I卷(适用地区:山西、河南、陕西、河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审题。
一是,这是一场比赛,比赛就是竞争,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成败与对手的问题。
如果能在竞争中采取合作能够双赢的话,那么不失为上策。
因此,明确“在竞争中合作应不失为一种最佳的抉择”。
其实,现代社会需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同样需在合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多元格局的背景下,竞争中的合作,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整个大自然的生物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竞争中发展的过程。
二是,比赛是有规则,并且应讲求规则的。
那么,我们对“两个人抱着转身”这种突破规则,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第一,既然规则中没有讲不可以抱着过桥,那么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做呢?处理事情,不过于死板,有利自我双方的事,为什么不可以做?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各个经营者,为了自身发展,不能等着政府去给你讲什么可以做。
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凡是政府有规定不能做的我们不能做,而没有规定不能做的,我们就可以尝试去做!也许这样还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来。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在规则面前,我们可以有条件地突破,而且要敢于突破,善于突破。
第二,换个角度,信用社会,也就契约性社会是非常强调规则的,一切都得按规则来办,最具有约束性的规则就是法律。
一般的规则也是约定俗定的。
如果有人人为地突破规则来为自己谋求利益,应视为违规。
从这一角度看,这两人应是违规的。
当今的中国应该是不完全市场化的改革背景下的市场,就有人利用规则的漏洞,钻法律的空子,为一已私利,不惜害人害社会。
因此,我是否可以思考,在规则面前,突破它的界线在哪?由此思考另一个结论:我们不能被规则僵化,但我们更不能因一已私利去破坏规则,而应该去完善规则,从而达到完善自我。
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
让更多的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拥有良好的精神故乡,是作家肩负的时代责任。
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
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
这话其实是包括文学在内的全部人类文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印度有一位科学家得出了声音可以做肥料的结论。
这位科学家在工作之余,非常喜欢
音乐,也拉得一手优美的小提琴。
他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时起床,梳洗完毕之后,就在自己的院子里拉半个小时的小提琴。
拉完小提琴之后,就边吃早餐,边听音乐唱片。
后来,他突然发现,他院子里的植物总是比院子外的植物长得快、长得茂盛有力。
后经这位科学家认真研究,发现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植物有着不同的刺激作用,其中轻柔、优美的旋律可以调节作物的新陈代谢,促进作物生长。
更多科学家参与了研究,他们用给植物听音乐的办法,竟培育出2.5公斤重的萝卜、排球大小的甘薯、小阳伞一样的磨菇。
一位法国的科学家给西红柿戴上耳机,让它每天听3小时的音乐,结果西红柿猛长到2公斤多重。
周京昱老师审"谭木匠"
最近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看到了周老师对一道作文题的分析,很受启发,摘抄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谭木匠"是全国知名的木梳品牌,它的创建人谭传华创业时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这却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谭木匠"品牌成功走向市场。
谭传华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做大公司。
目前"谭木匠"专卖店已有2000多家,遍布世界各大城市。
要求:请根据材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本题所提供的材料,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比较分明的材料。
"结果性"信息有:"全国知名的木梳品牌""成功走向市场""专卖店已有2000多家,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等,一句话一一企业成功。
"原因性"信息有:"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这却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等。
通过上述"因果关系"的把握,不难看到:
1、"原因性信息"多于"结果性信息",前者的复杂或丰富为多角度构思作文提供了可能。
2、"原因性信息"内部也具有各种逻辑关系与事理关系,如"因为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所以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或"尽管把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但是却让消费者看到了天然绿色的优点";如"因为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所以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如"因为他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所以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
3、这些"原因性信息"既可以独立与"企业成功"构成因果关系,也可以联合、融合起来与"企业成功"构成因果关系。
4、上述"因果关系"或其他所产生的道理,不仅局限于做企业上,同样也适合用于做人做其他事以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从这则材料中得出如下启示:
1、"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这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一一做人做事老老实实,坦言不足的背后也显示出优长;从不利条件中挖掘出有利,在短处向长处的转化中取得胜利;不回避、敢于且勇于承认自身缺点的人,必有其强大过人的品格;有瑕疵不一定是坏事,缺陷可以成就另一种圆满•••••
2、"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一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动力;钻研能点石成金,技艺能成就凡人;一招鲜,吃遍天,一门灵,我就行;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要做这种行业中最专业的甚至是最顶尖的;排除杂念,
做我自己;找准定位,实现价值•••••
3、"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一一面对诱惑,专一求成;长期坚持,专注一事;人各有长,人各有志,不辜负自己;恰当估计自己的精力与能力,做好力所能及之事;兴业难,守业更难;坚守本位,保持本色,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4、"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一一成功的标准是质量还是规模;"少、小、好"与"多、大、劣"的明智选择;科学发展与盲目发展;内部优化与外部扩建;与其虚"大",不如实"好"•••••••
以上角度不下20 个(当然,一些路径之间或有重合),再深究一下:
1、这20 个单向角度若彼此发生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各有旨趣,莫辜负自己最初的选择。
再如:爱某一事物,就必须面对它可能具有的缺陷,努力弥补缺陷甚至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方能走向成功。
•••••• 这就又演化出了新的方向,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因为这些单向角度本是材料中固有,它们之间的联合也必然在材料允许的范围之内,故不会跑题,只会使认识更加多元,立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厚重。
2、材料中的"谭木匠"(谭传华)是正面的,亦可对其经营理念产生质疑,如,"好公司"与"大公司"一定矛盾吗?如果做大做强就不"好"了,那"好"还是经得住考验的真"好"吗?专事一物固然好,但触类旁通一定不好吗?我们难道不欢迎"通才"吗?•••••• 这样一怀疑甚至否定,再由此思考新的答案,角度与立意可能会翻番了。
3、将这些角度,置于不同的生活领域内(与选材相联系),"在教育上""在文学上""在艺术上""在道德建设上"在社会变革中""在历史回眸中""在人情冷暖中"•••••• 具体立意指向必然更有所不同,故作文的实际立意必是极大丰富且多姿多彩的。
••••••
综上所述,面对命题所提供的材料:读清其逻辑,挖掘其中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或独立或组合,再正面反面想一想•••••• 考场作文的构思之路,有望由此变得宽阔、丰富且通达起来。
<br/>
如何叩开考场作文之门——谈审题作者:周京昱
(2007-07-21 09:46:56) 【考生求助】
1.近年高考作文中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在命题上有区别吗?
2.我一看到陌生的作文试题就特别紧张.不知该抓哪些东西.老怕跑题,怎么办? 高考作文,审题是第一步。
审题,不是单纯看命题者让我们以什么为话题或者以什么为标题。
很多考生在读题时常常“筛选”出那些自认为最重要的信息。
而将一些同样有价值的信息弃而不顾。
这样一来.我们便难以全面地考虑问题。
更难以周全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从而导致自己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
在谈审题之前,我们先应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
一、命题概况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目前可分为三种:话题作文、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一般的认识是:它是以开放性为本质、兼顾开放与限定相统一的作文命题式样。
它常常是由“材料”(提示话题来由)、“导语”(提示考生思考方向)、“话题及要求”(明确概念与成文应注意的问题)构成。
话题作文坚持“三自”原则,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002年至2005年大部分作文试题属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中最为自由的一种形式。
限定了文章标题的命题形式,叫标题作文,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北京的符号”、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愿景”、江苏卷“人与路”、辽宁卷“肩膀”等题目。
有的标题作文
还可能同时限定了文体,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试题“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作文,指以2006年全国甲、乙两卷为代表的作文命题。
它给出一个完整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一则寓言,也可以是一个生活现象),材料本身具有多种象征意义或认识角度。
要求考生在完整理解材料的前提下任选角度、立意成文。
这种新的材料作文依然坚持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
明确了上面三种命题的特点,我想正确的审题态度也随之确定了,那便是:考生应根据题目的特点读取命题者提供的所有信息,对试题多方面的规定、要求做出全面的审视、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
二、审题技法
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审读,真可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作为考生,应该怎样理性地面对一道陌生的高考作文试题呢?下面我们提出作文审题的5种技法,希望能够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叩开考场作文的大门。
1.全面理解
指面对题目的文字表述.不“断章取义”——只拣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做文章。
而是对试题所给材料能形成完整的认识,真正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看清楚命题者给出的这段文字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命题一】
(2006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o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读】全面理解.首先指材料涉及的多重内容。
本题所给材料.完整地看,是对近年我国阅读情况做出的调查。
在材料中.阅读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阅读,即以纸制品的图书为对象:一类是现代新兴的阅读方式,即网络阅读。
命题者所要求的“全面理解材料”.应包括这两个方面的情况。
材料中不仅指出了现象,还分析了一部分原因。
这些原因表面上只是纸质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它们也是网上阅读迅速增长的原因。
在这样一种整体把握下,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我看多元时代的阅读问题”——便清晰显现出来。
我们的角度选择、材料选取、立意确定也只有围绕着“多元方式阅读”才是最切合题意的。
舍此空谈读书,纯粹以“读书”为话题作文.严格说不能算完全读懂题意。
2、虚实转化
指面对一个陌生的题目,能够在抽象与具象之间从容转换.从而达到理想的作文境界。
具体的人、事、物、景,为“实”:抽象的看法、道理、精神,为“虚”。
无论怎样的作文命题,不外乎是让考生写生活,谈认识,因此,审题中的虚实转化就显得很重要了。
【命题二】
(2O06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
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颸n锼孀攀贝姆
⒄梗窈蠡够岵欢嫌肯殖鲂碌谋本┓拧1A粢酝姆牛丛煨碌姆牛潜本┤说男脑浮?br/>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读】
200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北京的符号”属“由实化虚”的命题。
什么是北京的符号,是“实”;北京的符号象征的文化含义.是“虚”。
换言之,这道题的考查重点在于“怎么看”北京的符号,而不是单纯罗列哪些算北京的符号。
就考生写作实际来看,取材不是问题:故宫、四合院、天桥杂耍、胡同吆喝、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颸n镎馐翘饽克荆惶焯场⑴=帧⒒食歉蠛!⒔锹ァ⑼蛩晟剑槐贝蟆⒑炻ァ⑴思以埃跹⑼跛贰⒑畋α郑峁荨⑷艘铡⒌略粕顼镎馐翘馔馑搿6忌嬖诘淖畲笪侍馐牵嵌哉庑胺拧钡钠肺队敫形虺3J歉》悍αΦ摹?br/> 因此.作为行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求“实”——关注现实生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在务“虚”,即加强对生活的思考、理解与认识.在“怎么看”上做够文章。
【命题三】
(2006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读】
与“北京的符号”由“实”化“虚”不同,2006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试题,先由故事说起,令考生由故事产生寓意.再由寓意去观照现实生活——走的是由“实”到“虚”再到“实”这样一个“虚实互化”的路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里面“虚”——对寓意的理解——是关键问题。
本着前面说过的“全面理解”的原则.这则寓言的主要对象是乌鸦。
主要事件是“模仿老鹰”,主要问题是“该不该模仿”(对“忘记自己叫什么”的体认)。
脱离这三个“主要”,空谈“位置”“缺陷”,甚至将视角放在那对父子身上,大谈“代沟”“理解”“换角度看问题”等,就构成了偏离题意。
这个题目属于材料限定.考生必须围绕着“乌鸦变老鹰”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对乌鸦的思想、行为、心态等做出深层次的思考。
其实,本题的角度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虚”的方面仍然是多元的,命题依然带有较大的开放性。
3.一点突破
指面对一个陌生的作文试题.能够找到题目的“要害”,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确定写作的角度和内容。
这里所说的“突破点”又有多种表现。
【命题四——突破“关键点”】
(2006年高考江西卷试题)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
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
膀,做俯卧撑)。
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审题解读】
一点突破,首先指能够解决内容上最核心的问题。
就2006年高考江西卷作文试题而言.这则材料可将其视为寓言。
它的哲理意义与象征意义在生活中表现得很普遍。
“雨燕减肥”中关键的是“肥”这个字。
它所蕴含的“负担”——并且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负担”(既包括取得的成绩也包括不良的习惯)就成了我们取材立意的依据。
奥运金牌是刘翔的“肥”.多次捧得“大力神”杯是巴西足球队的“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企业的“肥”。
过重的人口负担是国家的“肥”镲为什么会成为“肥”?为什么要“减肥”?不减肥会怎样?怎么减肥?颸n锝胺省闭庖桓龅阆胪赋梗恼戮蜕闪艘淮蟀搿?br/> 【命题五——突破“多义点”】
(2006年高考浙江卷试题)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锢团┓蛞孕菹⒅?《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
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旅游学专家)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
适当休息效果最佳。
(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审题解读】
有时候,题目的语词有多种意味。
对“多义点”的玩味与选择.是审题的智慧所在。
就200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而言,“息”,指身体的休息,还是指奋斗的停顿或中止?我们常说:工作,时,要休息几分钟。
而很多学者常常在读专业书籍之余,用看其他书的方式来休息。
这是“有所息”还是“无所息”?懒惰者念着“生有所息”,一生碌碌无为;蒋筑英、罗健夫等知识分子坚信“生无所息”.却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
人生该“有所息”还是“无所息”?过去.“生无所息”是主动的。
一些人想要人生变得不凡,以此来自勉:而今天,“生无所息”常常是被动的,高速奔跑的时代战车令人想“息”也“息”不下来。
不同时代的“有所息”“无所息”,是进步还是退步?
对生命的思考与探讨,离不开对话题的深层次追问。
这些追问的起点,皆源于对“息”这个多义词的理解、审察。
4.常险审度
指面对一个大众化的作文题目,考生对文章“难度系数”的选定。
题目虽是一个,但考生的选择却大不相同。
俗语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些对自己要求较高的考生往往会抛弃惯常的选材、思路,标新立异,自出机杼,选择将平淡的题目写得更好看。
【命题六】
(2006年高考江苏卷试题)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颸n?br/>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件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读】
从众还是众。
是一个审度。
2006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试题不偏不怪。
平平正正。
而难也就难在平正上。
因为很多考生面对平正的试题自己也便随之平静、平淡甚至平庸起来。
面对“人与路”这个题目,首先想到自己是合理的,却不是最聪明的。
如果我们的人生之路都差不多,从小学到中学,乏善可陈,我们为什么不想想陶渊明、李白、苏轼、沈从文、周作人、汪曾祺、史铁生们的人生之路呢?我们除了想想他们选择了怎样的路,为什么不再想想他们为什么选择了那样的路?为什么不进而想想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应如何索取与放弃?为什么不再扩大一点儿——想想除了个体的人。
我们的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义应该选择怎样的路?镲“人与路”,多么宽阔的一个题目,而我们的不少考生。
却显得单调了。
面对一个平正的题目。
想脱颖而,你就得变得不平,不正,不落俗套。
5.名实分辨
指透过题目的文字表述辨认它的实质,恢复其本来面目或探求其深层意义。
使作者看到广阔的前景。
【命题七】
(2006年高考天津卷试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审题解读】
“愿景”是一个新词.但意思却是我们生活中早已有之的,题目又给出了解释,故本题并不难。
我们不如直接将这一词代换成“所向往的前景”来看:“谁”向往?“前景”是什么?不同时代“向往的前景”有怎样的不同?仅仅“向往”行不行?怎么努力实现?镲不管题目有无新意,更重要的是考生自己有没有新意。
就像我们每天的基本生活都差不多,而有些人每天都能活出新感觉来。
生活大同小异.变的是我们自己。
写文章亦是这个道理。
【命题八】
(2006年高考四川I卷试题)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
问天问地。
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得抄袭。
【审题解读】“问”.似乎是个大家都懂的词,但写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我们就有必要对其弄个究竟。
话题前的一段提示性文字对审题有很大帮助。
它表述了方面内容:要不要问?怎样问?问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想得开阔一些。
“问”。
是个多义词,它可以是“问学”之“问”,可以是“问罪”之“问”.也可以是“问疑”之“问”(这些“问”都不违背材料的意思)。
问的原因,可以是“不懂”,可以是“不满”。
也可以是“不信”。
因此,“问”这个话题,不仅具有多向度而且由此还可以引发我们对“问与答”“信与疑”等复杂关系的思考。
这样。
以“问”为核心,多角度挖一挖、扩一扩.本题就会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景观——当然,创新的
天地也就显现出来了。
一个概念,表面上是什么?实质上是什么?对名与实辨别清楚往往是一名考生成熟的标志。
全面理解。
虚实转化,一点突破,常险审度,名实分辨.上面我们谈了审题常用的5种技法。
这5种技法的综合运用.常常使考生在下笔之前就已成竹在胸。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道工序。
希望那些一看到陌生的作文试题就紧张甚至恐惧的同学能够放松,甚至能够对考场写作产生兴趣。
只要我们能对作文命题是怎么回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拿到一道作文题时懂得遵照一定的原则、方法读懂题意,叩开高考作文之门并“登堂入室”便不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