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17期文学研究
22
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彭咪咪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摘 要:“动态对等”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重要理论。

本文通过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简析和在谚语
与商标翻译中的运用,旨在提高对“动态对等”理论的理解和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能力。

关键词:尤金·奈达;动态对等
引言
尤金·奈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

他的翻译理论不仅在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也在中国的翻译理论领域占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翻译著作开创了现代研究的一个学术理论,被誉为“翻译研究的元老和这一学科的奠基者”。

“动态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动态对等”又称“功能对等,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其目的是想在译文与原文转换之间有一个标准。

它并不是要求原文与译文字字对等,刻意追求文字的死板对应,而是争取译文能够尽可能在意义和风格上贴近原文。

一、动态对等理论简介
“动态对等”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9年发表的《译经翻译原则》一书中提到。

他试图给定义。

在《翻译学》中,奈达对“动态对等”做出了一个假设:在动态对等翻译中,人们关注的不是受体语言信息与源语信息的匹配,而是受体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即动态关系。

但给出明确的定义则是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到。

(一)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定义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对动态对等的定义是“受语信息的接受者与源语信息的接受者的反应方式基本相同”(Nida 1969:24)。

关于动态对等理论,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在线源语的信息,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指出了翻译不仅传达了表层词汇信息也传达了深层的文化信息。

这要求译者熟悉源语言与译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动态对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等: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其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目的语的读者反应与源语读者反应”在奈达的动态理论中得到了强调。

这也是区分以往提出的翻译理论的不同。

因此,译者可以遵循三个步骤来消除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

一,译者创造的译作不仅符合原文语义而且体现原文文化特色。

二,译者可以放弃形式对等,在意义与文化无法两者兼顾时。

可以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效果。

三,采取形式的改变的方法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时,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二)动态对等理论简析
在英汉翻译中,面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追求字面上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

同时,在某些翻译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

例如诗歌翻译,如果完全形式对等,则有时译文与原文的意义无法对等。

所以如果通过译文读者语原文读者反应相同。

这就引出了“对等”概念。

奈达进一步把“对等”分为两个层次:最小层次和最大层次。

“动态对等”的最小层次是指译文的读者在欣赏完文章后能理解原文读者阅读后的感受和行为。

最大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能够完全理解原文的读者欣赏文章后的反应,并与欣赏译文后与原文读者反应一致。

对等性的两种定义表明,最小层次是现实的,而最大层次是理想的。

对于奈达来说,好的翻译总是介于者两个层次之间。

可以看出,“动态对等”是一个具有不同程度充分性的灵活概念。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实际应用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运用广泛。

动态对等理论并不是要求源语与目的语词汇与语法完全对应一致,所以我们应该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动态对等理论。

(一)谚语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
每种语言有其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对于不是母语的学习者来说,了解不熟悉的语言背景文化是一件困难的事。

中国的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饱含着广大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语句。

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口语性强。

在中国,谚语的理解对于国人并不难。

但一种语言的谚语表达很难被另一种语言的读者领会。

所以在翻译谚语时,就需要译者很好的运用“动态对等”理论,使译文的读者在读完谚语后产生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

如中国谚语“良药苦口” 翻译成英语可以字面上意义上的“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但是从文化上来看,意义上是不对等。

因为中西的医药文化不同。

如英语中“Time is money”,翻译成汉语字面意义的“时间就是金钱”。

但是更符合地道的中国谚语翻译可译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奈达认为,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兼顾时,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形式达到在线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二)商标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首先展示的就是企业商标。

商标翻译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商标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商标翻译合理化。

如“BMW”车,译为“宝马”,“宝马香车”这种说法早就存在,符合了中国人的文雅心理。

还有“REVLON”的中文翻译成“露华浓”。

头脑浮现的都是“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

总之,商标翻译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消费者在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有相似的反应,从而促进品牌的成功。

三、结语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处理文化差异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

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遵循动态对等理论原则,才能真正保证句子的翻译原汁原味,准确通畅,让文章在语言的转换下依旧光彩四溢。

所以,翻译人员必须将功能对等作为基本的翻译准则,尊重不同的语言文化。

追求让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的反应相同。

参考文献:
[1]匡媛媛. 英汉学术翻译策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视角
[D].南京大学,2016.
[2]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9.
[3]徐晨.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策略探析[J].智库时代,2020(07):234-235+252.
[4]闫旭.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彭咪咪(1997-),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英语笔译硕士,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