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教学设计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怎么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南水北调是我国又一项大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可看作是西气东输工程之外的又一学习案例。

关于南水北调,有许多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研究。

教材选取了一个地理性比较强的研究角度,即怎么调,包括线路选择、季节选择、使用分配等问题。

教材提示了调水工程研究步骤和背景资料,使学生对工程的研究有了目标。

教学重点
搜集、选择资料,获取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形图、网络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南北方降水季节分配的比较、调水受水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差异等资料的分析,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提供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分析、总结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网络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经济新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引水工程,它将长江富余的水资源引入缺水的华北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西线、中线三条调水线路,它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对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实现我国
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按照教材P94的研究步骤进行)
(教师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出示教材图5.17“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和中国地形图)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在工程量、调水量、水质、现有条件等方面有什么差异?
(利用地图以及网络)(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师:(介绍)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南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分两路,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到烟台、威海。

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在郑州以西穿越过黄河,继续沿京广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规划分三期实施。

生: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低,且已经有丹江口水库;东线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

三条线路比较,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调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水质由优至劣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现有条件由好至差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

板书
二、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师:三条线路可以相互替代吗?各有什么工程效益?
(讨论交流)
生:略。

师: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5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立方米,农业76.76亿立方米。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以东地区、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
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

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立方米,增供农业30亿立方米。

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西线工程三条河调水约200亿立方米,可为青、甘、宁、内蒙古、陕、晋6省区发展灌溉面积3 000万亩,提供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90亿立方米。

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西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5资料1和图 5.18“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5.19“长江流量”,思考:
(资料分析、引导读图)
1.北方什么季节缺水?长江什么季节最适宜调水?
2.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组织学生讨论)
生:略。

板书:
三、调水的可行性
师:(归纳总结)
1.从图5.18可以看到,北方冬春季节降水量少,所以冬春季节最缺水。

长江8、9月份流量最大,最适宜调水。

这就导致了南北方之间调水的季节差异。

2.北方缺水期正是长江的枯水期,长江丰水期时北方可能不缺水,而且,水从长江调至华北,路途上还需要一段时间。

工程要稳定调水,只能先蓄水再调水,解决水资源和调水的季节差异。

师:南水北调工程既有工程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对于受水区域来说,调来的水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合作探究)请阅读教材P95表5.1“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水资源供需差异及预测”,思考:
1.在城市生活、工业、生态以及农业等方面,受水区对调来的水应重点保证哪个方面的需要?
2.受水区使用调来的水,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3.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时,国家提出“先节约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的方针,为什么?
(网络查找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板书
四、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
师: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因而优先实施东线和中线工程势在必行;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巨大。

因此,优先解决城市缺水是必然选择。

经过上述分析后,确定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水污染不仅危害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损害人民身体健康,还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

强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将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质量。

节水、治污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重要前提。

所以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技进步对节水的促进作用,采用了较先进的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同时还应分析不同水平年污水资源化的数量、措施与投资。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十分短缺,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用水浪费的现象,节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节水不仅可以抑制需水增长,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量。

在农业用水方面,采取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推广节水技术与设施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采取新的灌溉制度和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基本稳定农业用水总量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粮食生产安全。

在工业用水方面,通过提高水价,以及采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推行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强工业清洁生产和废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抑制工业需水的过快增长。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城市水价,以及采取普及家庭节水器具、减少城市管网漏损率、加强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可减少用水浪费,尽可能保证在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控制城市生活需水增长。

课堂小结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解决北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调水到北方,不仅能解决北方缺水,还能实现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一、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
二、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三、调水的可行性
四、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
活动与探究
就我国的水资源调配为题出一期黑板报。

备课资料
一、四横三纵、南北调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很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水资源与土地等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方地区中黄淮海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15%,2000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1/3左右。

这一地区有我国的首都北京,还有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郑州、兰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西宁等大城市,具有承东启西、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相适应的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解决北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调水到北方,不仅能解决北方缺水,还能实现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次总体规划再次对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进一步分析对比了多种方案和设想,规划选定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的调水水源、调水线路和供水范围,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连接,形成了“四横三纵”的工程总体布局。

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协调北方地区东、中、西部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布设在我国青藏高原,居高临下,具有供水覆盖面广的优势,但是长江上游水量相对有限,且工程艰巨,投资较大,主要向黄河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供水,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的支流汉江引水,从第三级阶梯的西侧通过,可自流向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供水。

东线工程位于第三级阶梯的中部,直接从长江干流下游取水,水量丰富,但因输水线路所处的地势较低,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以自流,可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

“四横三纵”的工程总体布局,可利用黄河由西向东贯穿我国北方的天然优势,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和黄河之间的水量调配。

东线工程可利用现有的东平湖退水闸等向黄河补充长江水,又可通过有关输水工程置换部分山东的引黄水量。

中线工程一方面在穿黄工程南岸设置了退水闸,遇到汉江、淮河丰水年,在黄河枯水时可向黄河补水;另一方面规划了从黄河待建的西霞院水库下游与中线总干渠的连接渠,遇到汉江特枯年份,可引黄河水进入中线总干渠应急补水,提高黄河以北地区的供水保证程度。

西线工程建成后,除向黄河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补水外,也可通过黄河向东线和中线的输水渠道补
水。

随着东线和中线配套工程的不断完善以及黄河与淮河、海河各河系之间水量联系的逐步畅通,将逐渐形成北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

“四横三纵”之间通过建设控制建筑物和采用现代化的测报预报和通信、监控设施,将有可能实行实时优化调度,较大幅度地提高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保证程度。

以长江丰富水源为依托的“四横三纵”总体布局,基本可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东线、中线和西线规划年调水总量为450亿立方米,可基本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
跨流域调水对调水区、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东、中、西三条线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证,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遏止并逐步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对三条线路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经研究后认为:采取必要措施后,这些不利影响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不影响工程决策。

(一)东线工程
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

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
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

经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长江下游(大通站)平均流量小于5 500立方米每秒时;长江口拦门沙位置将上移3千米。

若东线工程抽江规模达1 000立方米每秒时,为防止在枯水期加重长江口地区的海水上溯,规划提出当长江大通站出现小于9 000立方米每秒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或暂停调引江水。

三峡工程建成后,枯季流量平均增加约2 000立方米每秒,可进一步减轻枯水期调水对长江口海水上溯的影响。

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
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
根据现场对北纬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38°以北地区。

(二)中线工程
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经原国家环保局审查同意。

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改变了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移民环境问题
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2. 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调水130亿~140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采取综合补偿措施后,可以基本消除不利影响。

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
调水130亿~140亿立方米,河道水位将下降0.6~1.0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采取建设梯级枢纽后可以消除。

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
调水130亿~140亿立方米(引水规模500立方米每秒),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 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 000~3 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采取引江济汉(引水500立方米每秒)补水,可以避免或减轻其不利影响。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80亿~90亿立方米。

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立方米。

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

(三)西线工程
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221亿立方米,西线工程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亿~170亿立方米,占这三条河总径流量的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西线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明确,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减免措施将逐步提出。

(四)东、中线工程对长江口的综合影响
东线、中线的总调水规模为260亿~320亿立方米,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对长江口枯水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

通过适当的避让和调度措施,如东线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调蓄工程向北送水,暂停抽取江水,加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调蓄作用,可保证长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于现状。

东线应急(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调水量为120亿立方米左右,仅占长江口多
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存在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影响是主要的。

对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对调水区的生态环境虽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教学设计(二)
作者,陆敏,江苏省苏州市第四中学。

本文获江苏省高中地理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评选二等奖。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本问题研究设计通过5W[即what\why\where\when\how]进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各种图像,讨论探究5W,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探究,不仅加深学生对资源空间调配内容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

合理配置水资源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

区域自然资源的赋存量与需求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决定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关于南水北调,有许多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研究,教材选取了一个地理性比较强的角度进行研究,即怎么调,包括线路选择、季节选择、使用分配等问题,是对地理必修3知识点的高度运用和升华。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原因、路线;
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理解一种资源的开发对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依据: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感情升华的关键)
教学难点:
南水北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涉及范围广,较抽象)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其中三条输水路线利用flash制作成动画)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南水北调的背景资料,搜集关于南水北调用水方案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5W
新课引入
“最渴的奥运:因为担心缺水,北京2008奥运会所有场馆都建了雨水收集设施,这在历届奥运会中绝无仅有。

缺水已成北京燃眉之急。

水是绿色、生命之源,‘绿色奥运’更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之一。

”我们也知道,区域自然资源的赋存量与需求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决定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国另一个重点工程南水北调。

WHAT:
南水北调
合作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展示材料:
(1)南方与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差异有哪些?
(2)水质最好的是哪个水系?最差的呢?
(3)缺水带、丰水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如何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说明:通过课件三段材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深对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状况的认识。

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南方水资源丰富,属于丰水带;北方水资源比南方少,比西部多,但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却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缺水带,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对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打下理论基础。

转承:我国水资源存在着地区分布差异,各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方面),因此,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为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应采用的主要工程措施是跨流域调水,那么具体在哪里(where)呢?
WHERE:
展示课件:南水北调工程,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主要线路。

小组分工:
具体操作:以小组为单位,从目标市场、工程量、水质等方面,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说明: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结果交流,使同学们的多种意见充分得以展示,既丰富了其他同学的思维,又能体验到自己创新思维的成功感受。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主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过黄河后可以自流,输水主干线长1 150千米。

主要供水目标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

东线基本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北京、天津。

输水总干渠全长1 246千米,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

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渐低,且已有丹江口水库。

西线:从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上筑坝建水库,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向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