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方言材料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方言材料的运用
方言中存在许多有用的语文材料,能直接印证语文知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若能适当地运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增强语文知识的可信性和可感性。
标签:方言材料语文教学运用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通俗地讲就是各地的土话。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在语文课堂上一般要求老师不能使用方言教学。
但是方言中也存在许多有用的语文材料,能直接印证语文知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若能适当运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带给学生因为讲“自己话”而产生的亲切感,而且还能用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增强语文知识的可信性和可感性。
下文就以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视角,从客方言、粤语、赣方言及少量官话中各择若干例子进行论述,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①
一、语音材料
在普通话声母方面,“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前者是指上古没有现代读为f和零声母的“非敷奉微”字母,只有在现代读为b、p、m(汉语拼音,下同)的“帮滂并明”字母。
后者是指上古没有现代读为zh、ch、sh的“知彻澄”字母。
也就是说,现代读f声母和一部分零声母的字在上古读b、p、m声母,现代一部分读zh、ch、sh声母的字在古代读d、t字母。
这可从形声字上看出,例如“播”中的“番”,“盆”中的“分”,既然是声符,在造字之初必然代表整个形声字“播”和“盆”的读音,它们的声母也就分别为b、p。
同样,“迢”中的“召”“都”中的“者”,声母也分别为t、d。
但这没有提供一个直截了当的说法。
实际上,汉语方言中有直接的材料,例如客方言中的“斧”“肥”“浮”“飞”等字的声母为b或p,“知”的声母为d。
赣方言中的某些地方,“猪”“朱”“主”“煮”“驻”“蛀”“铸”的读音都为dü(汉语拼音标音,不标调,下同),“周”“舟”“州”“洲”“帚”“咒”“昼”的读音都为diu,“抽”“绸”“稠”“筹”“丑”“宙”的读音都为tiu,“遮”“者”“蔗”的读音都为da,“车”“扯”的读音都为ta,这些字的声母都是古音的保存,能直接证明“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说法。
另外,粤语区的一个地名“番禺”中的“番”读为pan,也保留了古声母的读法,但此字常被人读成fan,其实是不明方言地名保留古音,而按形似字“翻”“番”的读音类推致误。
在韵母方面,古代有m、n、ng三个鼻音韵尾和b、d、g三个塞音韵尾。
在现代的普通话读音里,只能找到n、ng两个韵尾,其余几个已经消失,但在一些方言里,它们仍然全部保留着或部分保留着,如梅县话里,“担”读dam,“答”读dab,“丹”读dan,“挞”读dad,“厅”读tang,“笛”读tag。
广州话里也有,如“监”“淹”的韵母分别是am、im,“叶”“热”“益”的韵母则分别是ib、id、ig。
在有入声字(即有上述b、d、g塞音韵尾的字)的方言区,还可以用入声字
来判断律诗的平仄,断定有没有“拗句”“救句”。
这在普通话里是难以做到的,如果用普通话读音来判断,往往会出差错,因为普通话里已没有入声字,它已包含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里。
像杜甫诗句“今夜鄜洲月,闺中只独看”,如果用普通话读音断定平仄,第二句的平仄格式便成为“平平平平平”,全是平声,犯了诗家“三平”大忌。
其实“只”“独”在古代为仄声字,在现在梅县话里仍分别读为zed、tug,故上句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是很规范的律诗格式。
有时,用方言的读音去理解古诗押韵也很有帮助,这就弥补了普通话的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杜甫诗《水槛遗心》:“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雨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韵脚“赊”“花”“斜”“家”,从普通话读音来看,它们并不是押韵的(“赊she”“花hua”“斜xie”“家jia”),而在古代它们是押韵的,同属麻韵,从客方言读音看,它们仍同韵:赊ca、花fa、斜qia、家ga。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语音也有相应的变化,但是有些方言因为自然地理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发展变化速度较为缓慢,因而也比较多地保留了古音特点。
二、词汇材料
古代的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体,但它们中的大部分已转为现在的复音词。
通过比较方言和普通话,很容易看出这一点,例如客方言中“寒”“皮”“禾”“谷”“细”“乌”“光”等单音词大量存在,但在普通话中,有的却不能单用,而是要换成相应的复音词,如:乌——乌黑,皮——皮肤。
还有不少古代汉语词,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而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还保留着。
例如古代汉语中指锅的“鼎”指人的“侬”,现在闽语中仍然很常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却不再使用。
词义也会发展、演变,有很多词在古代是甲义而到现代却成了乙义,这种情况叫词义的转移。
如“行”的古义是步行、行走,“走”的古义是跑,到现代“走”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转移,变为“行走”的意思。
这个例子的古义还存在于客家话中,客家话步行说成“行路”,赛跑说成“赛走”。
此外,古汉语中有一种反义相训,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遗留。
例如,某些西南官话“抽”既可表示“推”(车上坡帮他~),也可表示“拉”(~他一把)。
北方官话“挂”引申“记挂”“挂念”和“高高挂起”“挂起来”(不处理)。
福州话“唔使死”可以是“不必死”,也可以表示“该死”。
这些都是反义引申。
词类也是发展的。
古代的动词词类已发展为现代的动词词类和介词词类,也就是说,现代的介词是从古代的动词虚化而来的。
这在客赣方言里能找到很有说服力的材料。
在这两大方言里,许多有介词的地方都用动词进行了替代,将“被”说成“得”,“向”说成“问”“搭”,“把”说成“拿”。
如赣南客家话有的地方将“被张三吃了”说成“得张三食掉”,“把钱交上来”说成“拿钱交上来”,赣县客家话将“向你借钱”说成“问你借钱”,类似情况,在赣语中大量存在。
另外,古代有些很有特色的词不能在普通话里找到依据,却可以在方言中找到。
例如用在动词前表交互或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的“相”,在普通话里除了少数“两虎相争”这样的古汉语遗留外,所见例子已不多,但在梅县话中却有足够例子来进行论证,如:相骂,相打,相拗,相斗,相争。
又如古代的“息”有“子女”的意思,如《战国策·赵策》:“老臣贱息舒祺。
”“擐”有“穿”的意思,如《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这两个词义在今天普通话中是难以看到的,但在梅县话中,“曾孙”称为“息”,“挽着(手)”“挎着(篮子)”或“背着(书包)”说成“擐”,虽然不是完全地承传古义,但其间的联系还是清楚可见。
三、语法材料、修辞材料
从语法角度来说,古汉语有很多使动用法,即“使谁怎么样”的这种用法,普通话里已很少这样用了,而在客赣方言里仍在普遍使用,其主要结构是:动(形)+人(人家)。
如:
赣方言区高安县:急人(使人着急)、样人(糯米饭使人腻)、油人(使人油腻)、冰人(使人感到彻骨的冷)。
赣方言区宜春市:膈人(使人焦急)、爱人(使人喜爱)、炙人(使人感到灼痛)。
客方言区石城县:烧人(使人感到烫)、冷人(使人感到寒冷)、痒人(使人感到痒)、辣人(使人感到辣)。
古汉语中有很多词性转换现象,这在方言中也有保留。
例如,名词“针”可以用作动词,在厦门表“注射”,在广州表“刺、蛰”。
名词“身”可以用作量词,在闽、客方言指衣服一套,在粤语表示打一顿(动量词)。
名词“肉”可以用作形容词,在北京指肉多(肉鼻子),在山西指肥胖,在山东指“脾气犟”,在东北指动作迟缓性情疏懒。
古汉语比较句中比较词与比较对象可以后置,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格式现代汉语不再使用了,而有些方言还在继续使用,例如:粤语广州话:我大过你(我比你大);今日暖过琴日(今天比昨天暖和);坐飞机快过坐火车(坐飞机比坐火车快)。
赣方言吉安话:渠高过我一个脑壳(他比我高一个头)。
从修辞角度来说,古代汉语中有讳饰、借代和比喻等,这些在方言中普遍存在。
如“死”讳称为“过背”“老了”;“扫墓”代称为“挂纸”“挂青”“烧纸”;“雨伞”喻称为“雨盖”。
这说明,不少修辞手法,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它包含许多生动具体的语言材料,直接体现了语文知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若能在语文教学中加以适当引用,定能服务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本文为嘉应学院教改项目“古代汉语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和实践”阶段性成果。
)
注释:
①本文客家话的材料主要引自《梅县客家方言志》(石城客家话材
料由温昌衍博士提供),赣方言材料主要引自《赣方言概要》,粤方言材料主要引自《广州方言词典》。
此外,也有少部分材料引自《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和《汉语方言概要》《汉语方言学》。
参考文献:
[1]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谢永昌.梅县客家方言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4]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5]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R].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
[6]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温美姬广东梅州嘉应学院文学院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