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义
简答题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进步性
历史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
进步性
1、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在资本主义新兴的时代,它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要把资本主义推进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
2、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
3空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过去,所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主要是思想运动的历史,实践运动始终没有占据主流地位。
社会主义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把社会主义运动变成一个真正群众性的社会运动。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的工人运动,只是一种零星的、自发的、更多表现为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它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器交给工人群众,它加速了无产阶级又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由自发的斗争转变成自觉的斗争。
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运动因为以工人运动为依托而找到了自己的载体,而工人运动也因为有了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正是这两大运动的结合,使得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
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
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正确领导。
5、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
6、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我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上六项。
这些原则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是必须遵守、不可背离的,是普遍适用、少有例外的,是长久有效、不会过时的,但这些原则的具体内涵又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
各国共产党人要把这些原则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独立探索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1、出版一系列著作,发表大量文章,阐述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如《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一大批论著的发表和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2、在指导国际的以及各民族国家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
3、在批判反动派、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攻击中,在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为了反击反动派的诬蔑,马恩发表著作、论文,既批驳了敌人的种种诋毁和歪曲,又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
五、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
各国在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内部的冲突加深,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转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变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做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如果这些条件汇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势。
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917年11月7日武装起义胜利当天晚上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央政府建立后,首先通过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准备与各国签订合约;随即实行土地社会化、银行国有化、工人监督、大企业国有化等措施,初步建立起社会国有经济,改善了工农地位,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战时体制首先是从余粮征集制开始的。
2、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3、为动员全部工业为前线服务,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管理和计划集中于最高经济委员会各部门和总管理局。
它们直接决定企业生产任务,挑拨企业的人力物力,包收企业产品。
4、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5、为对付物资奇缺和物价飞涨导致的货币急剧贬值,经济关系被迫迅速实物化。
按阶级属性确定口粮标准,工业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单位之间停止货币结算。
6、为了保证前线胜利和工厂的劳动力,实行了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1918年12月11日规定16岁至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劳动义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否则要强制劳动。
论述题:
(一)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
一、历史背景:
1920年战争完全结束(1914——1918帝国主义战争,1918——1920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困境。
经济危机迅速演化成政治危机。
到处缺少粮食。
没有市场、没有贸易,城乡之间的交换渠道完全中断。
几乎所有工厂都到了难以开工的地步。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农民暴动,更为严重的是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全国存在的不满情绪已经到了危机革命政权的程度。
1920年10月,列宁在回答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提问时说:“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1922年11月14日,列宁说:作为新经济政策要素之一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在苏维埃政权的条件下,工人阶级有意识准许而又加以限制的一种资本主义。
二、主要内容:
1、以市场为取向。
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承认和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实现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的转变。
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力图建立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做法,从1921年起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即把国家一时还无力经营的部分企业租让给本国资本家或租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调动国内资金,并引进外资,以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另外,列宁还主张重视发展合作制,认为这是农民最容易接受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
3、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
列宁主张从严治党,注意纯洁党的组织。
他还提出,为了适应党的中心任务即搞好经济建设的要求,党要改变领导方式,党政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
实行党政公开,这是列宁对于进行整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4、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造,反对官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列宁把着眼点放在加强监督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把改组工农检察院作为改造国家机关的重点,强调要让工农群众参与和监督国家事务。
总之,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是认定落后国家要经历更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期间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经济,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有一定发展,逐步扩大社会主义阵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和政治民主化、工农化,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课程。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成就以及局限性
答: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1、政治方面:
(1)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
包括:国家的权利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
(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
干部选举主要有党组织内定而且是等额选举,没有竞选。
(3)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
检察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反而成了维护个人权威的机关。
(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国家安全机关主要由斯大林个人直接领导,甚至直接凌驾于党和国家机关之上,拥有特殊的地位。
2、经济方面:
(1)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绝大部分企业都由中央直接管理;职工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2)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句话具有过度集中的统一性;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3)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大批企业收归中央;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务大权和产供销活动。
(4)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
对全国的企业和经济活动进行集中统一的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
(5)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忽视轻工业、民用工业和农业,追求数量增长的高速度,以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低工资政策。
3、思想文化方面:
(1)文化团体国家化。
一方面通过从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掌握着对文化领导骨干的任免权;一方面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业务进行直接控制,来实现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
(2)领袖言论神圣化。
斯大林的言论成为金科玉律,不容置疑;斯大林亲自干预一些学术问题的研讨,并为其定性,还做出最后定论。
(3)公共舆论一律化。
斯大林采用“批判运动”的方式来统一思想,在文化界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4、对外关系方面: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1、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道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模式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独立的大工业体系,从一个落后的小农业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并且在造福劳动人民上显示出了极大优越性。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作为世界两大强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促进了东欧、东亚十多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1、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
2、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
3、思想文化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
4、对外关系上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
5、斯大林模式还培植出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