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说课时的衔接用语——客套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中午好,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我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完成的,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环节对本课的设计进行如下说明:首先让我们来看下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之后,又一常见的物理现象。
本堂课不但是第二章“运动和力”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为接下来学习二力平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进入学情分析: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并具备了一定科学探索能力。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对第二章前半部分知识的学习,已经对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现阶段学生普遍还是缺乏对物体力和运动之间整体的认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把握,同时加上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 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推理”的方法进一步明确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3.结合亚里士多德和牛顿之间的故事,养成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结合以上目标,我来说下本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难点: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将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原则开展本堂课内容。
综上所述,我确定了如下几个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此本堂课开始之际,我将通过亚里士多德和牛顿之间关于力和运动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让学生了解了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时代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求
知欲,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2.引导实验,激发创造表现
先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单,并用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实验过程,再由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
我设计了几组画面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木板上为什么比毛巾面上运动得远;让学生总结: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减小越慢。
教师再问:同学们可以想像出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平面上能前进多远吗?能想象出小车在什么样的表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吗?让学生推理:找到一块绝对光滑没有阻力的表面,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解决了新课导入中的疑问,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从定律又得出物体的特性惯性。
教师强调定律和概念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世界。
3.结合生活,点拨释疑
我将在ppt上展示三组简易又有趣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吹气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课件显示)。
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接着利用惯性小车实验类比乘坐汽车突然启动或急刹车时乘客向后或向前倾倒现象并加以解释,即解答了引入新课时的悬念,又完成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
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
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4.巩固反馈,知识迁引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像所有的事物一样,惯性也是有利有弊的,这是难以避免的,学生讨论生活中惯性利弊现象,知道在实际中要注意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要注意防止有害的惯性现象可能造成的危害,利用有益的惯性现象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