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简析(网友来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简析(网友来稿)
内蒙扎赉特旗一中李殿林
这是一篇论述中国戏曲美学特征的文艺学论文,是配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习的“垫底”文章。
下面对其作简要的分析。
总体上看,文章分为五个层次,围绕“虚实”主要讲了四个问题,即“虚”的表现、“虚”的条件、“虚”的好处、“虚”的不足。
所以本文实际上重点是论中国戏曲的“虚”。
第一层次(1——3自然段):提出观点。
第一段提出观点,“对生活的虚拟是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
第二段引用古人言论解释“实”(生活)和“虚”(虚拟)的关系,“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或曰,“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也就是说戏曲对生活的反映是从生活出发,又不是对生活的照搬。
第三段也是引用古人言论从反面说明虚实结合在戏曲中无所不在,这样就引出下文对“虚”的展开论述,即中国的戏曲处处注重“虚”(对生活的虚拟)。
第二层次(4——6自然段):论述“虚”的第一个问题,“虚”的表现。
第四段讲“虚”的第一种表现:演员演的“虚”。
例一,几分钟,敌军就走了80多里,这是“虚”,旨在突出战争的紧急。
例二,可夫妻话别却用了20多分钟,这是“虚”,旨在表现分别的痛苦、战争的残忍。
例三,舞台上没有“灯”夫妻却在观灯,这是“虚”,旨在通过演员的表演,启发观众的想象,使观众运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有“灯”的情境。
可见戏曲的“虚”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实”。
第五六段讲“虚”的第二种表现:布景布的“虚”。
表现在三个方面,“不求真”(不设逼真的背景)、“不求全”(不设过多的布景,甚至没有布景)、“重虚拟”(注重布景的虚拟性)。
《梁祝》中的“相送”没有布景,却细腻地表现了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京剧《阳平关》的背景“山”是由“桌子”虚拟的;《秋江》中的艄翁没
有船,只有一只桨。
可见布景的虚拟,有时也不必追求“形似”,一桌二椅可以是金鼓、衙门、山城、城楼、院墙、床铺。
这种“不像”并不影响戏曲的表现效果,因为中国戏曲实在追求的是“妙境”、“神境”。
第三层次(7——8自然段):论述“虚”的第二个问题,“虚”的条件。
上文论述了“虚”有时可以“不像”,但在布景方面不能存在着虚拟和实景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形,就是说,布景“布”得再“虚”,也应该能让观众感到那“一桌二椅”象征着哪种虚拟的物件。
“虚”的第一个条件:“虚”要与“实”结合。
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虚”从“实”来,这样“虚”才能更好地“写实”。
课文举了九个例子,表现元帅升帐,如果把大帐中的“三军司命”换成“明镜高悬”就不行;同样,县官升堂,把“明镜高悬”换成“三军司命”也不行。
元帅的大帐和县官的大堂在舞台上是“虚”的,而“三军司命”和“明镜高悬”则是“实”的。
其他的几个例子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比如喝酒,中国的戏曲中没有真喝酒的,要表现这个场景只须在演员面前摆上酒杯,不须倒酒。
但这“酒杯”的“实”是必须有的;不然的话,在演员面前放两只饭碗,即使里面斟满酒,也不能表现人物喝酒的场面,起码观众感受不到。
“虚”的第二个条件:“虚”“实”的比例要适当。
一是运用“虚”“实”的根据是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二是也不要一味追求“虚”而排斥“实”。
前两个例子《思凡》、《评雪辩踪》论证的是根据剧情要“虚多实少”;后两个例子《红楼梦》、《钟馗》论证的是要“实多虚少”、“实”也有其作用。
这段论述体现着辨证分析的特点。
第四层次(9自然段):论述“虚”的第三个问题,“虚”的好处。
这段集中论述了“虚”的独特表现力,即避免表演的自然主义,又能表现错综复杂的真实。
这段文字实际上是论述戏曲为什么要追求“虚”。
戏曲的特点是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而戏曲又是舞台艺术,由于受舞台空间的限制,舞台上的生活不可能再现现实生活,所以戏曲要有“虚”,要以“写
意”达到“写实”。
段中所举的五个例子都不是舞台艺术所能“再现”出来的,所以要“虚”。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个例子:丑和净的虚拟。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具有滑稽或刚烈性格的人都长着那一副面孔。
可是中国戏曲却神奇地创造出了这一极富虚拟性的脸谱,其优势就在于它传神、简洁、直截了当地再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还增强了对平民大众的吸引力。
看戏的老百姓记住的常常是这些小花脸和大花脸。
实际上戏曲本来就是民间艺术,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中国戏曲脸谱”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第五层次(10自然段):论述“虚”的第四个问题,“虚”的不足。
以上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虚”的好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所以这一段论述“虚”还有不好的一面。
因为“虚”,就制约了其反映生活的广度。
它适合表现历史,不适合表现现代;传统戏曲舞台上不能出现身穿羽绒服的人物(如果出现,一定会让观众误解成是送盒饭的剧务)。
另一方面,“虚”虽有这个不足,但还不能轻易的把它改成“实”。
把台上的走路姿势改成生活中走路的姿势,把伴奏的京二胡换成钢琴,把京白换成普通话都会失去戏曲的韵味。
文章最后提出希望,如何在新的时代,在戏曲舞台上推陈出新,解决“不足”的问题。
这篇文章论述了中国戏曲虚拟的审美特征,指出了“虚拟”的表现、条件、不足,并提出了戏曲改革的希望。
文章条理清晰,论据丰富简练,语言平实易懂。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