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037_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科学论坛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取消了原本的就业分配制度,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了高校、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

作为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者,笔者一直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从文献看国内专家主要从两个角度切入,去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一种研究切入点是从就业质量内涵的角度去深化和扩展。

专家们普遍认为就业率(或失业率)不能完全量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学者们基于自身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的解读,提出了不同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杨河清等(2007)认为,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评价体系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就业质量,中间层为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3个一级指标,基础层是13个具有说明性质的二级指标。

高兴艺(2012)参照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就业质量按层次分为基本质量、安全质量、归属感、受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青年劳动力、就业主力军,是研究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柯羽(2007)在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时,考虑到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供需比、薪酬待遇、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的指标,并对上述指标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分层。

上述各类研究成果无疑具有较强的数理逻辑基础,但是容易忽略毕业生的动态成长轨迹,因此,必须深入探索,以职业生涯发展轨迹为导向切实构建能够充分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概念意涵的评价指
标体系。

另一种研究的切入点则是以某一层次或者某一特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得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实证。

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劳动报告》首次提出了我国的就业质量系数等。

李莉等(2017)以云南省高校为例,从政府部门宏观、用人单位中观和毕业生微观三个层面,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得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比的云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杨钋等(2013)从高职院校角度,通过与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横向比较、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纵向比较的分析方法,提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由就业观念、实际求职结果2个一级因素和求职单位类型、求职花费、求职信息渠道、实际月收入、就业单位类型和工作满意度6个二级因素来判断衡量。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研究以实例作为基础,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上述指标仅仅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层次高校,其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适性有待证明。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近年来,劳动力供求性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问题成为社会普遍性关注的焦点问题,2013年11月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理念,要求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在对国内外就业质量概念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按照导向性与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刘

【摘
要】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
质量的评价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的设置以及学生家长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对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且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就业情况第三方评价机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试点”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8)
04-0066-03
高校领导智慧
GAOXIAOLINGDAOZHIHUI
6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领导科学论坛/指引性、客观性与系统性、定性与定量、独立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概念意涵解读
国外最开始研究就业质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研究工人的就业质量,即如何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地提高工人的就业满意度,从而能够更高效率地工作。

20世纪初,学者主要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研究就业质量问题,强调的是岗位的匹配度。

直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开始考虑工作对心理及生活的影响,
出现了“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主要强调的是职员的满意度。

国际劳工组织(ILO )于1999年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指的是有持续性的工作、有足够的工资、享受社会保险、工人的权利受到保护、雇主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对话等,包含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方面的内容。

此后,国外的一些学者和国际组织对就业质量做了进一步研究,关注点主要是对一个经济体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探索起步较晚,之前对就业质量的考核主要通过就业率来反映,现在对于就业质量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苏士尚(2007)的观点比较清晰,他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就业质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描述了就业质量内涵的演变过程,在微观层面,指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在中观层面,它反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在宏观层面,它反映个人和市场协调发展的状况。

2.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与指引性原则。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自身定位的重要反映。

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一定要有侧重点,加重某方面的权重,要能够引导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运用导向性与指引性原则时,一定要具有逻辑性,不能将几个相互矛盾的指标运用在同一指标体系中,否则会干扰导向性与指引性原则的正确应用。

(2)客观性与系统性原则。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够如实反映客观内容,对指标的筛选、数据的采集与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要能够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要求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能够把评价指标视作一个系统,彼此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由于评价问题的复杂性,在设定评价指标时,要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为得到比较理想、符合实际的预测结果必须要通过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给予指标量化。

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设定权重或参考值,有了统一的量化标准才能更系统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本质。

(4)独立性与可行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科学的分析方法,每一项指标要素内涵丰富、外延明晰、不交叉不重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而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容易掌握、方便实施,使进行评价的实测者能够清晰理解并施行;二是要有可行可比性,指标体系的设定要能够便于横向或纵向比较研究。

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架构通过前述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借鉴,以及多年高校一线就业工作的经验,在听取教育主管部门、企业、校友、高校等各方面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研究对象,文章认为评价指标要素跟踪可以在毕业生毕业半年至一年间展开,从下面五个高层次(一级指标)、16个基础层次(二级指标)来进行调查评价。

(1)就业机会。

就业机会是指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成功就业的概率,就业机会是反映就业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于文章研究而言,大学生毕业时的出路不仅仅只有参加工作,还有继续升学深造,或者自己创办公司等,于是文章从就业率、升学率、创业情况三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就业机会。

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就业率成为最直接最基础被用来衡量就业机会的指标。

然而也只有在数量足够的基础上谈质量才有实际意义。

在双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同学选择毕业后自己创办公司,毕业生的创业率以及一年后的创业前景也是考量的对象。

(2)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是大学生在成功就业后质的一个反应,也是宏观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就业结构包含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单位区域、基层就业情况、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四方面指标。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性质、规模大小不同的就业单位竞争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能力强、竞争力强的毕业生获得好的就业机会的概率高很多。

专业对口率则反映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供需关系,基层就业项目是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反映了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3)就业水平。

就业水平是指从事就业工作的能力,此项评价指标从就业薪酬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工作环境三方面来考量。

其中薪酬水平体现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指五险一金以及除薪酬以外的其他待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质量;工作环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是反映就业质量的基本要素。

(4)职业胜任能力。

职业胜任能力是指毕业生在工作
高校领导智慧
GAOXIAOLINGDAOZHIHUI
67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职位上能否达到岗位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

在大学生毕业一年后,从工作稳定性、职位晋升空间、岗位适应度三方面考量,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稳定性是市场经济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就业稳定性与就业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职位晋升空间、岗位适应度是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及发展前景。

(5)就业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标准不仅体现在对物质的追求上,还表现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需求上面。

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提高人职匹配度,满足内心需求可以产生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发挥自身的潜能。

自我需求的实现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因此毕业生不仅要自我评价,还要用人单位、社会进行客观评价,并且用人单位的评价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一个重要参数,因此本研究从学生就业现状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对母校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评价。

为便于实践操作,上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的二级建构可见如下列表:参考文献:
[1]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
建立与应用》,《中国人才》2007年第8期。

[2]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
究:1990-2009》,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2年学位论文。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4]李莉,朱明珍,洪云:《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以云南省高校为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5]杨钋,郭建如,金轶男:《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
析》,《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21期。

[6]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国内外就业质量研究
的理论和政策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邓菁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毕业半年至1年)
一级指标就业机会
就业结构就业水平职业胜任能力
二级指标
就业率
升学率
创业情况
就业单位性质
就业单位区域
基层就业情况
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就业薪酬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
工作环境
工作稳定性
职位晋升空间
岗位适应度
评价内容
以符合毕业条件的毕业生在当年9月1日前落实去向的即为就业
毕业当年国内升学或境外升学的概率
统计就业情况时,毕业生的创业率以及1年后的创业前景
毕业生毕业时进入知名企业、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一般企业的占比情况
毕业生毕业时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占比情况
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基层就业项目占比情况
被调查时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人数的百分比
被调查时以该地区工资的平均值为参考标准衡量毕业生收入水平
被调查时,就业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五险一金”情况
被调查时,毕业生的工伤事故发生率、环境是否引发职业疾病的概率以及工
作中的心理舒适度来考量就业环境
被调查时,毕业生更换工作的频率
被调查时,毕业生在当前工作单位的晋升空间
被调查时,毕业生对当前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
高校领导智慧
GAOXIAOLINGDAOZHIHUI
6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领导科学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