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8

德育园地7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
家园,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行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其关键在于大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增进情感认同,实现内化于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抓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关键的起始性的环节。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当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有的大学生思想困惑、信仰迷失、价值观偏颇,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实现“三个倡导”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要结合大学生活的特点及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加强大学生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本质内涵。

例如,课程教学中选取并播放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的第三集《中国精神》,让学生明确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
支撑和精神动力,从而激发大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爱国热忱;可以搜集“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等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总结道德模范身上的优秀道德品质,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内容要求;在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培养中,融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应在带领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着重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层面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准确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重大部署,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激发广大青年激扬青春、服务社会的热情,从而在思想上形成共识。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平台。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从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保障与落实。

(1)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方式,如加强校园网站、校报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积极开展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考
黄国庆,田拥军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行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加强理论诠释,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
能,搭建新媒体平台,增进情感认同;教师作好示范引领带动,推进社团活动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在践行中培育,在培育中践行,深化教育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外化;大学生
作者简介:黄国庆,女,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田拥军,男,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仪表技术、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8-0075-02
2016年第8

德育园地
76
学术、艺术、体育、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无形的
价值理念具体化、直观化;(2)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3)定期举行主题班会、文化讲堂、道德论坛等活动,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要发挥重要节庆日的独特优势,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搭建新媒体平台,探索多路径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索多路径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采用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同时,结合时代特性推进方法创新。

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及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而产生的现代科技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

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深度传播。

[1]
要认真研究信息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规律,结合新媒体介质路径多、效率高的特色,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化路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润人心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四)增进情感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学生管理服务中,使主体贯通、目标贯通、课程贯通和社会实践贯通,形成强大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学生心灵,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而实现内心的认同,只有内心的高度认同,才能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才能内化为坚定的信念,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

二、注重实践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其落脚点也在于人们的实践。

(一)教师作好示范,引领带动学生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教师这一重点,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表率作用。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之中,教育引导教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知行合一的示范和榜样。

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领风尚,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示范者、推动者。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在努力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为学生做好示范,并在课内外对学生给予帮助与支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教师要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感化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为传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推进社团活动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贯穿到日常生活工作的实践中。

高校必须创新思路,推进社团活动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并使之常态化。

青年志愿服务可以以高校及周边范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居民、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
会风气。

[2]
高校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把志愿服务等社团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积极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深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事物、新典型,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良好环境。

(三)在践行中培育,在培育中践行,深化教育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3]因此,只有推动
2016年第8

德育园地
77
实践养成,才能促进外化于行。

对此,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大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获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加深对社会现实、国情的认知与理解,在践行中培育,在培育中践行。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践行中加以巩固,进而充分发挥精神引擎的巨大作用。

此外,高校教师还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建立完善的教育实践基地,从而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校内集中教学与校外分散教学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成为聚合社会正能量、推进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例如,在
大学生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主题的微视频拍摄和微评论的撰写竞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当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人心工程,不能单纯依靠高校的努力进行培育,它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共同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志平.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3-2-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新华日报,2013-12-24.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责任编辑
李漪]
(上接第68页)
极,行为效果也就越大。

故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
外聘教师激励机制,不同级别、不同聘期的外聘教师享受不同的薪酬待遇,同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对外聘教师在课外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并对在教学中取得优良成绩、表现突出的外聘教师适当提高课时费,除此之外,还应给予精神激励,颁发荣誉证书,增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外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教学任务。

另外,为增强外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稳定外聘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给予外聘教师和专任教师相同的福利和待遇:为外聘教师提供办公空间及设备、休息室;准许外聘教师使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等,以方便外聘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允许外聘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培训、科研和其他活动;提供外聘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等。

加强对外聘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外聘教师多交流、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困
难,切实把外聘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家人”,把外
聘教师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同样作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师资力量来建设。

参考文献:
[1]谷丽丽.德国职教兼职教师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9):100-102.
[2]卞华,王艮,王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88-89.
[3]蔡玲玲.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4]王彦飞.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张艳芳,汪晓莺.德国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09(33):220-222.[6]甘忠.高职院校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6):19-20.
[7]王小雪.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6):90-91.
[8]黄富革.浅谈职业教育中的校企“一课双师”教学[J].高教论坛,2013(1):40-41.
[责任编辑

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