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淮安市车桥中学223221卢俊仁
摘要:面对农村中学学生不善于阅读教材的现象,及一般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误解,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及“学习支架”理论,理解“用教材教”的深刻含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允许学生疑心教材,超越教材;教师课前精心编制学习支架〔导学案〕,课上仔细观察学生的主体活动,时儿介入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支架,时儿“隐退”为学生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时机。
”并以“高一化学必修1绪言”为例说明“用教材教”达成教学目标的实际操作。
以期到达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绪论
偶然时机,与同事谈论“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事后在360搜索中输入“用教材教”,搜一下,跳出640个网页。
基本上都是强调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要发挥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
有的提出“自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材。
”[1]有提出“教材中不合理的实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大胆修改。
”[2]冯昱老师在《“教教材”和“用教材教”》[3]一文中,用了三次“改造”,四次“重组”,一次“开掘”,一次“挖掘”。
中国学术期刊网《“用教材教”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认为“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有效方法。
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现在的学生上课时疲于记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在教材上,课后忙于做练习。
问及他们是否认真阅读教材,他们遮遮掩掩,支支吾吾。
当然,这应该是我们农村中学特有的现象。
农村中学一位资深校长感慨地说“如今的孩子,谁跟他谈学习,谁就是他的仇人。
”
学生之所以不读教材,原因有三个:一,是老师善于“改造、重组、挖掘”教材,学生阅读教材答复不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二,基础较差的学生读不懂教材;三,学生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存在严重的厌
学情绪。
于是,本人决定甄别一下“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本质区别。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打个比方[5]“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6],讨论的主题从哪儿来,是不是可以撇开教材,由教师自主决定,倘假设如此,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7]”由谁决定?
三、相关概念界定
1、“教教材”是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填鸭式”教学,这里的教材是广义的知识,学生是教师的仆人、知识的奴隶。
众所周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对教材“改造”,“重组”,“开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扭曲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育人必定成为一句空话。
“用教材教”,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疑心教材,超越教材,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会学生终生学习、做事、做人。
这里的教材是狭义的教科书。
尽管“一纲多本”,但是各版本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自成体系,由于地域差异,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不同,有关社会实践的具体案例不一样,知识体系的编排顺序也有不同。
师生可以自主参考。
但是不能以教师自主性,创造性为由,无端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或者偏离教材,使教材成为摆设,导致学生不善于阅读教材,离开教师就不能学习的严重后果。
2、有人说,这是迷信教材,限制民主,否认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
答复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教材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专家组集思广益加上教材审查委员会[8]的审查编印而成的。
教材至多是百密一疏。
真有那么“一疏”也应该是培养学生坚持真理,超越教材的重要资源。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应该表现在把握课程标准、考试标准和学生的现有基础及智力水平上设计学习支架,并在观察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提供学习支架或“隐退”的时机。
澳大利亚一位从教三十多年的物理教师[9]说,我在从教的第一个十年里,是在教学生物理;第二个十年里,是在教学生探索物理;第三个十年,我开始致力于为学生探索物理提供支持和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周彬老师在《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10]中明确指出“教材出错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科学解读课程标准,……深度研判考试标准,……深入分析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三步曲。
‘用教材教’……是希望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
3、有人会说,做的再好,高考拿不出成绩,一切都是空谈。
为此,本人审视了一下2017年江苏高考试卷〔化学〕,将题干及分值分配统计如下:
容看,知识点基本上没有超出教材;实质上,以“信息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素质。
四、如何用教材教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11]源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活动进行观察,必要时介入学习过程并提供学习支架,当没有必要时,则及时“隐退”,为学习者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时机,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
2、案例
苏教版《化学必修1》编排了四个一级主题,其中,对应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认识化学科学》的是《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其二级主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下有五个三级主题:《物质的分类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练习与实践》。
(1)现行教学模式分析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一课时“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会讲述三个话题:一、化学发展史;二、化学与人类进步;三、新课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这些话题是在“用教材教”还是在“教教材”呢?从形式上看,教材只有不到一页纸的内容,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同行们一定会认为是在“用教材教”。
可以肯定,教师用教材挖掘了教学内容,那么,教了学生什么呢?整个课堂,教师“满堂灌”,教了学生“由教师‘重组’的教材”。
没有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仍然是“教教材”。
(2)如何“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八行文字,十二幅图,教学生学什么?我根据课程标准,考试标准,分析学习过程,从教材的词句和插图中,提出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作为学生阅读教材的“学习支架”,制成演示文稿或电子白板资源库以及练习纸。
必要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学习支架,没有必要时,则及时“隐退”默默观察。
具体如下:
①“100多种元素”这个数据从何而来,你还知道些什么?如何获得有关元素的更多信息?②“100多种元素形成了数千万种……”请你换个方式表达这句话的意思。
③“人工合成的……”这句话让你有何感想?④“点石成金”是否已经实现?⑤“新材料”你知道的有多少?如何获得这方面的信息?⑥“合理利用……各种物质”有什么重要性?⑦你知道“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吗?⑧仔
细看图并分类,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哪些?⑨阅读课文“撰写小论文”。
“100多种元素”包含了《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及其发展史。
“元素周期表”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的附录中,在《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都有,同时又是苏教版《化学必修2》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搜索“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100多种元素形成了数千万种……”为学生树立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停地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这也是对初中学习的一个总结。
“人工合成的物质种类……”道出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科技力量,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满腔热情。
“点石成金”[12]已经梦想成真,“新材料”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由此达成“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的目标。
“合理利用……各种物质”,提示学生“关注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获取更多信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热情,稳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认真阅读“十二幅图”,从元素的种类、形态、存在形式,及其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达成“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的目标。
学生阅读教材,唤起丰富的想象,“撰写小论文”便成了学生思绪的自然“流淌”。
五、结论
由老师“改造、重组、整合、筛选和补充教材”的教学仍然是“教教材”,只不过将狭义的“教材”变成了广义的教材,加重了学生的
学习负担,挤兑了学生用教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师生相互抱怨,相互折磨。
本人理解的“用教材教”应该是,教师通过科学理解课程标准,深度研判考试标准,深入分析学习过程,精心编制学习支架。
以学生熟读、精读教材为线索,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活动进行观察,适时地介入学习过程并提供学习支架,又适时地“隐退”为学习者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时机,培养善于学习、勤于做事、乐于做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六、致谢
感谢评委老师认真审阅本文,给本人以发表个人观点的时机;感谢本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所有作者。
是他们让我明白很多一线教师并没有明白课改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宗守咏的博客://blog.sina /s/blog_7840fa070100q9qq.html
[2] :// /info/75585-1.htm
[3]冯昱《小学教学研究》
://chinese.cersp /sKtjx/cYwkt/200709/4929.html
[4]中国学术期刊网:// docin /p-461584117.html
[5] :// rmzxb /c/2016-10-13/1079296.shtml
[6] :// 360doc /article/9570732_607353663.html
[7]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8]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9]西南大学专家讲座李远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10]周彬的博客://blog.sina /s/blog_5a1702520100qomt.html
[11]百度百科科普中国《支架式教学》
[12]同“点铁成金”从科学上讲,“核反应”是“点铁成金”理论基础,从情感上讲,煽动学生神往科学,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