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诗歌学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合、意合的语用效应与中国古诗词的英译问题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篇中主观性的常用策略而不具有语言系统的规定性,它们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有理据的不同选择。
形合与意合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安排。
一般来说,前者注重形式上的衔接(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上的连贯(coher—ence)。
形合的特点是形显意明、句连严谨、语序规范、意脉清晰。
意合的特点是形隐意在、句连洒脱、语序顺适、意脉暗承。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不同符码之间的转换,因而致力于寻找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性、规律性和语言系统之间结构与结构、规律与规律的对应性。
形合、意合概念就是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中找到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翻译是复杂的交际行为,需要我们了解语言内部的结构性和规律性,但所涉及的主要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生的话语活动。
实际话语交往中的语码意义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不同的交际意义,即语码静态意义只是交流中介,说者要传达的是交际中的特定意图。
意图性也是话语区别于语言的根本特征。
结构主义研究的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能考虑译者的行为。
二)未能考虑翻译的文化语境因素
三)未能考虑翻译行为的特点
中国古诗词的英译问题
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也就是形合与意合的表现形式
诗词的翻译原则
对于诗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要尽量传达出诗词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在这三美之中,I51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音美和形美。
要想保证诗词翻译与原文的音美和形美相一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对于意美,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不管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有多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于自身以及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共通的,相似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首先遵循意美原则。
语用前提与诗词英译中的文化信息等值
李清照词英译本译例分析
徐海琴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中国古诗词的语用前提往往处于隐性状态。
文化差异常导致翻译过程中语用前提丢失,从而导致译文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原文。
中国古涛词常常通过各种具有暗示意义的符号把相关的信息传递给渎者。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古诗词翻译的难度。
目前语言学家关于语用前提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语用前提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Davis.1975);
2.语用前提是说话人对语言环境所做的设想(何兆熊,I999);
3.语用前提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语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必须满足的条件(Fill—more,1971)。
比如,对于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句,中国读者一般能共享李清照词中假设的语境设想,即,此情此境中,《如梦令》是借海棠之景,写惜春之情。
末句绿当指绿叶。
红指红花,这是以色代物;肥瘦是用于人的形容词。
这里花和叶拟人化,用花瘦象征人之憔悴。
但英文化读者“红”与“红花”之间未必能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一起。
毕竟,对“红”的设想显然是有文化差异的。
Tis time for the green to be thick and/the red to be thin .(初大告)只是就“红”译“红”,也未出现拟人化的形容词,英文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语境设想的缺失,可能会对此词句不知所云甚至误解。
汉语诗词翻译中语境缺失与语境顺应策略
王爱军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翻译中语境缺失不同于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必须通过语境顺应策略(语境补足、加注、转换与释译)采弥补缺失的语境信息,语境补全必须以产生最大关联为依据,在解决语篇连贯重构的前提下满足读者期待,实现交际意图。
诗词翻译过程中的语境缺失包括文化语境缺失和情景语境缺失两种情形。
前者又有语言层面上和传统文化层面上之分。
在语言层面上,汉语诗词中的很多修辞手段——双关、谐音、拆字等的运用在英语中很难得到对应传递。
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既是对“时不再来”的感慨,又是对唐王朝衰败没落的哀叹;
一语境补足
汉语诗词标题一般比较简练,其中的意蕴在原文作者与读者看来不言自明,可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却并非如此。
因此标题的翻译,大多采用语境补足的方法。
诗词翻译很难做到完全对等.一方面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
诗词简约、委婉、含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段的广泛运用。
共同的认知环境与语境在原语作者和读者中构建了理解的桥梁,然而,如何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填补文化语境缺失。
在译语读者中构建这种默契则取决于译者的处理与努力。
三)转换
对于诗词中隐喻与意象的翻译.很多译本都采用转换的方法。
如把“红豆”转译成“love b eeds”。
其原因在于:汉语中红豆属于文化蕴涵词,使汉语读者产生的互文联想却难以让英语读者从“red beam ”中获得。
四)释译
关于诗词翻译,译界一直有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其不可译性主要在于不管译者如何努力,翻译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
所谓对等只能是相对的,完全对等只能是一种幻想,可望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