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作者:韦远见陈颖予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5年第8期
广西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530000)韦远见陈颖予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

抓好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
就是要帮助高中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促进生命力的
正常发展,提升生命的质量。

针对目前高中阶段存在忽视生命教育的现状,从如何抓好学校生
命教育资源的开发、家庭生命教育的培育、提高高中生自身生命教育的感悟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76
近年来,总在报纸或电视、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高中生自残、伤害他人甚至自杀的案例发生。

细细分析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很简单,要么是因为家庭问题的困扰,要么是因为生活琐事
的争执,要么是因为对网络过于迷恋,要么是因为处理不好个人感情问题,接受不了父母的批评,更有甚者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愿望父母未能满足而轻易放弃宝贵的生命。

看着这些让人触
目惊心的消息,不禁令人深思,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竟会让孩子们如此肆意地对待自己的
生命,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在这其中,学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台湾学者林吉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透过具有生命内涵课程的教学
与体验的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营造出至高、往上超、天人合一的生命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
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

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
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潜质,提
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

学校要如何理解生命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就曾明确
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
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高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
1.要做好生命教育的规划
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时做好调查,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注重做好与上一阶段学校
的对接,力争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连贯性。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由心理健康教师做出这一
届学生的生命教育规划,详细地列出这一届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然后将这些生命教育的目标
和各学科结合起来,分解细化到各学科,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明确比例的分配;条件允许的话,以学生身边的例子、周围区域发生的事件为主,开发校本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整合和利用
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2.要把高中语文教学列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例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有发展自我的生命
教育,有关心社会的生命教育,有关爱自然的生命教育。

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鲁迅的《〈呐喊〉自序》、房龙的《宽容序言》以及文言文单元中孔
子、孟子的经历等,都在强化生命教育的主题,可有效利用语文课文资源实现完成生命教育的
目的。

学校尤其要加强在语文教学中这方面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如主题研究、专题探讨、优
质课比赛等,推进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文道合一”;同时,学校要开辟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极大地调动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专
门的指导作用,将僵死的学科知识以更贴近学生、贴近本校特点的教学艺术传授给学生,使各
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最大化地呈现出来。

3.要抓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配齐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重点培养专业教师,以专业带动非专业,尤其是抓好班主任关于生命教育素养的培养,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4.要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
从当前时代形势出发,结合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微信、QQ等终端平台,充分融入生命教
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
教育活动;结合各学校特点,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如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

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

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校可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可以使学
生在专人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在生活实践经验
中点滴积累而成的。

研究证明,生命教育只有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实现
“润物细无声”的目标,只要调动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通过生命教育
实现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美好的人生之目的。

二、家庭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实施生命教育意义深远影响重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本身的共同参与。

家庭是
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家长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展不同主题的生命教育。

如在节假日,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
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
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
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
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
悟生命的价值。

社会在孩子的生命教育中也承担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国台湾地区最早的生命教育是由
民间社团引入并逐步在全岛推广的。

如台湾得荣基金会、得胜者教育协会、彩虹儿童教育中心等,现有的18个生命教育网站中大部分是由宗教团体建立的。

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一些社会团体,如妇联、校外活动中心、团委、广播电台、
网站、教育部门都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这一项工作的开展。

可以组织一些职能部门,如交通、卫生、消防等部门,结合职能部门工作的特点,开展一些相应的生命教育主题宣传活动。

只有家庭重视了,社会动起来了,生命教育才会更有力度,更有成效。

三、学生是接受生命教育的主体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有关生命的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
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是接受生命教育的主体。

一是扩大阅读量。


过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如《妈妈,请这样爱我》《五体不满足》《窗边的小豆豆》《热爱生命》,逐步培养自身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了解自我的价值;培养自爱与被爱、自我
尊重与被尊重的能力;要学会看见万物万事的联系,体会生命的意义,并珍惜所有的生命,树
立一个大生命的观念,明白生命不仅仅指自己的生命,还包括自己与世界、与宇宙的关系。

当前,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中生的生理成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少高中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很模糊,甚至对生活都感觉不到快
乐所在,高中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心理调整技巧。

(1)学会放松。

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深呼吸等方法调节放松;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
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谈。

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所获得
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

(2)学会接受挫折。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对他们的过度爱护,他们便成了温室的花朵,有时很难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冯建军这样说:“学生没有学会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没有认真思
考人生的意义,因而不懂得生命的珍贵和美好。

”因此,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也是一种历练。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
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开展生命
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在对待死亡,对待自然衰老的死亡现象时,能坦然接受,
对于侵蚀生命的疾病,勇敢地战胜它,不要企图以死亡来逃避人生的困境;做好自己的生命管理,让自己成为“我自己”,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
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参考文献]
[1]唐中云.挖掘高中语文课本资源担当生命教育重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991(11).
[2]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辽宁教育,2006(6).
[3]刘虹.生命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李琳琳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古诗文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陈剑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