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有教无类》(翻译版)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21.有教无类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2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卫灵公篇。
子曰:“有教无类。
”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
解读:
有教无类,孔夫子的这个思想太重要了,它破除了古代只有贵族阶级、士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的局面,让平民阶层的子弟也能通过学习成才,比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等,这些平民家庭子弟通过向孔夫子刻苦学习求道,最终学有所成,名列七十二贤。
在孔夫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能够有这样的教育思想,极具前瞻性,这应该也是他能够世世代代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之一吧。
跟“有教无类”这个成语相对应的还有因材施教,意思是说按照学子的个人兴趣、材质等进行分类教育,这样更能帮助学子成才。
清代诗人龚自珍也说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论语》选读之《有教无类》(翻译版)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 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 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 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 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
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 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 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 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 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
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 还不如去学习。”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 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 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 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 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 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 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 事呢?”孔子说:பைடு நூலகம்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 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 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有教无类》参考译文
《有教无类》参考译文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2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3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压压他。
”4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
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
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
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
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5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
”6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7孔子说:“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语文:《有教无类》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 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 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 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 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 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 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 “听到就去做!”
如果换位思考,你是 老师想怎样教育学 生?
请同学们把自 己的学习心得写成 小卡片,然后送给老 师!
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办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 则有一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 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 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 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 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 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 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 (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语文:《有教无类》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如果换位思考,你是 老师想怎样教育学 生?
请同学们把自 己的学习心得写成 小卡片,然后送给老 师!
书包网 https:// 书包网
vgc57wjv
不是滋味。其实,我最受不了就是如此不公平的人际关系。大家都是人类,只是身份不一样,我们的待遇就很不相同。待遇不 同也罢,但是就连对人最基本的尊重也要分等级,那是让我绝对接受不了的事,尽管我多没用多软蛋,但是这已经在我内心根 深蒂固的思想是不会被动摇的;对于其他任何人都一样,人能活在世上,能健康地活在社会里,就是靠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少了它,人就会走向极端,或者说这就不是一个人了。虽说我坚信着这一信念,但是我还得结合我所处环境去看待问题,因为 这里是我从书上学习而知道的封建社会,假如我把这想法用在此处,那么我就会招来灾难,甚至会丢掉性命。所以,我决定给 自己定一条底线,我允许他们欺负我,使唤我,但是我绝对不允许让他们不把人当成人看,不把人当成人对待,对任何人都一 样,因为如果我经历了这类事件而无动于衷的话,我也不配做一个人了。傅翠娘还一边唠叨着许多规矩,我跟在后头就这样默 默地听着走着。10出嫁|又是自街市归来,仁玉变得奇奇怪怪的了。少了平日的活泼,替代的是偶尔发出的几声叹气;有时她 也会一个人静悄悄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但是一待就是一整天。我倒是很清楚仁玉是对那个陌生高富帅动了情,那是一见钟情 的味儿。仁轩年纪小,不懂得情爱;仁老夫人忙于筹备婚事,也少了管教仁玉仁轩这两孙儿。剩下的日子,仁玉也就活在自己 的单相思中了。作为被仁玉自认为是“闺蜜”的我,也脱不了去开导她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是什么能实际处理的事件啊,情感 的问题,就算是千百年后的现代人也是拿它没辙的。在现代对于爱情问题也是很失败的我,根本没什么资格去开导一个女子如 何面对这单相思,而且还是如此不可能的爱情。出嫁的日子就在明天了。仁家上下也装扮得喜庆的样子。仁老夫人花了自己存 了很久的积蓄,请来了许多下人,为的就是这两天能风风光光地把孙女嫁到傅家去,不仅是要自家能风光,更是不能丢了傅家 的面子。只是,当我偶尔经过仁玉的窗门时,所见到的只是一副痴呆的样态。现在的仁玉虽说已是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但是爱 情上执着的她,想必到现在还在痛苦的思念着那个高富帅吧。终于迎来了仁家的大好日子。仁老夫人雇来的丫鬟正为新娘仁玉 做着打扮。今日的仁玉可是个十足的大美人,平时的她都是以素颜见人,根本不会去做任何打扮;如今,仁玉被一群手巧的丫 鬟打扮得美美的,胭脂水粉被专业地涂抹在脸上,加之穿上了由傅家送过来的名贵的新娘服,本身就显出朴素美的仁玉经过雕 饰,就更显动人了。只是亲身经历着仁玉这不自愿的配亲过程,心里怪难受的。但是这事情轮不到我去改变,而且我也没有这 么大能耐去改变这一切,尽管我是厌恶这一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名句: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施行教育不分等级,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是孔子的言行录和门徒之间的对话总结,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
《论语》作为一部思想高峰的经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就《论语》中的十则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第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如果你学而不去思考,那你会一无所获;如果你去思考却不学习,那你会身处危险之中。
这一句话是《论语》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它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不要轻率地去否定任何一方。
人们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使自己更加成熟智慧。
第二则:“有教无类。
”原文:有教无类。
翻译:教育之道不分贵贱贫富。
这一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
无论一个人出身贵贱,都应该受到教育的同等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这个时代,教育一直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人们进步的基石。
第三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而应该担心不了解他人。
这一句话反映了一种谦虚、自省的态度。
我们应该关注并与他人沟通,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第四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做给别人看。
这一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倡导了一种善良、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兴趣,并且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便自己很喜欢也不要去强迫别人。
第五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有德行的人会重视道德,而无德行的人则会追求个人利益。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道德和利益的选择路径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区别。
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重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尤其是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这些价值观和品德。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有教无类原文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有教无类
翻 译 课 文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 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 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 仁?” 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 违:离开。
翻译: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 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 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 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 崔杼一样啊。’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 啊?”孔子说:“算得上清了。”子张说:“算得上仁 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 无所不说。‛ 也:句中表停顿; 者也……:判断句。 于:对。 说:通‚悦‛,喜欢。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赏 析 评 价
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 【评析】朱子对这句是这样解释的:‚‘助
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颜 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 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
资 料 补 充
因材施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 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 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有教无类 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与赏析:
(孔)子曰:“有教无类①。
”(《论语·卫灵公》三十九)
注释:
①类: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人皆可教育,没有什么类别(有高低贵贱之别)。
”
感悟: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前封建时代,孔子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身体力行,从而打破教育垄断专属的局面,使教育下移,可见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开明和民主。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存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重点”与“非重点”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源头之一。
论语中的成语剖析
论语中的成语解析1.【有教无类】[出处 ]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释义 > 无论什么人都给予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议,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 " 的思想。
"有教无类 "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老百姓,不分国界与华夷,只需居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不厌其烦】[出处 ] 子曰:“不厌其烦,则堪称云尔已矣。
”( 《述而》 )<释义 > 教他人时耐心、不厌烦。
春秋期间,孔子率领弟子们漫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如何干农活。
孔子内心不快乐,一反不厌其烦的习惯,认可不如老农。
樊迟只能向当地农民讨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何有于我哉?”( 《述而》 )<释义 > 学习总感觉不知足。
形容勤劳勤学。
反应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在今日,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 ] 子曰:“敏而勤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 > 其实不认为向学识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讨教是丢人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示:真实的大学识家,在学术上都是千锤百炼,不停完美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向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 ] 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 《为政》 )<释义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认识和领会。
春秋期间,孔子在教课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商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样疑难问题,他鼓舞学生培育很好的道德,深入研究,提出"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学生赞誉孔子教课的耐心,孔子谦虚地说 :" 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6.【举一反三】[出处 ]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环游世界,经历了新郑之病。
他们不得不在那里住了几个月。
弟子樊迟问孔子如何做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非但没有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的习惯,反而承认自己不如老农。
樊迟不得不向当地农民咨询,最终种植了瓜类和蔬菜,如葫芦和扁豆。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它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方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仍在推广他的教育理论。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高三语文有教无类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 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
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 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 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 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 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 “(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 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 仁呢?”
; / 全脑教育加盟 加盟好项目 科学实验加盟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 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 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 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 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 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 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 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 呢?”
有教无类原文
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
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孔子说:“人应当受教化而不分种类。
”【释词】教:教化。
不仅“教”,而且要有“化”。
无类:类,种类、类别、性类。
钱穆:“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
”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蕅益大师:“若使有类,便无教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戴溪曰:圣人只有教人之心,无分别人之心。
《论语义疏》曰:人有贵贱,同宜资教。
不可以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吕氏春秋》曰: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陈祥道曰:教在己,类在人。
在己者不可以有倦,在人者不可以有择。
此所谓“有教无类”也。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性未尝不善;不幸而处于不善之类,君子其可求类而教之哉?一应之以无我而已,故难言者。
孔子于孺悲则不见,孟子于滕更则不答,非不教之也,不屑教也。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唐文治曰:种类因地域而分,气类因风俗而异,然人性皆善,圣人施教,既因乎地质之宜,复矫乎风俗之变,是以人性皆复于善,而无品类之殊矣。
《易传》曰:“君子以教思无穷。
”盖兼君德、师道而言也。
刘宗周曰:有教无类,分明天地气象。
善恶之类虽殊,而天地生物之心初无拣择,栽培倾覆,物之自取,则然天地无心也,圣教亦然。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有不屑之教诲也者,其无类也夫?其辨类也夫?《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贤立教之公心也。
人性本无不同,而气质不无或异,故有智即不能无愚,有贤即不能无不肖。
然存乎人者,虽有智愚、贤不肖之殊,而君子教人,惟知大道为公,无一人不在裁成之内,初何尝因其等类而有所分别耶?《易》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有教无类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1)。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释】(1)类:区分族类,例如贵贱贫富等。
【翻译】孔子说:「我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等的分别。
」【评析】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士」阶层兴起、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他认为人的品行可以透过教育学习而改变,凡是愿意来学的,不问家世身分,不分贵贱贤愚,也不分族类,不分老少,一律施教。
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开始在杏坛收徒讲学,一生曾教导过三千多人,不但教平民,女孩子、厮仆也都教过,也有出身穷困的弟子,如子路、仲弓、原宪等,也有贵族弟子,如孟懿子、南宫敬叔等。
孔子将礼乐教化向所有人敞开,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学有专精的有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开中国古代私学、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已。
孔子虽然没能广泛实现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但也实现了「有教无类」的原则,没有分别心,只要对方愿意,就无私无我利他。
这样的心性修养,体现的是宽容大度、真心为别人好、默默牺牲奉献、无怨无悔,这让人想起天地无私,默默无言,生养万物,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我们对天地、对君子那崇高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德行,能不敬重吗?【延展】1、「有教无类」虽然表现在教育领域,但这种心性修养,如果表现在其它方面,也能缔造不同凡响的辉煌。
不平凡的心性修养,表现出来的言论、功绩或德行,都能成为人们参照的典范,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还是最看重道德修养,那是能成就好事、利益他人的根本。
所以你认为孔子为何能做到「有教无类」,而且成为后人的典范呢?他最主要是要教导人们什么?2、无分别心,一视同仁,依照适当的方式善待所有人,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但是一般人无法体会这种状态,还容易误解,甚至以为是不伦不类了。
例如:人和动物是不同种类,无分别心,是合乎道德、宇宙原理的,而爱自己的宠物和人一样对待,是违反道德、宇宙原理的,那不是无分别心的表现。
高三语文有教无类(2019年)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 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
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 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
七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观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
别。”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 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 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 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造企业。 ;
后知其冤 厥土涂泥 三月鲁 卫分 起风积云 建为德侯 羊十万头 以为质於外国 得其所折中 子顺嗣侯 是既然矣 翕肩蹈背 歆讫不告 公卿皆军吏 有不射鸣镝所射辄斩之 怨乌孙 驞駍駖磕 庚戌 贤母病 又不能死 鲁公子溺颛政 贤於秦始皇远矣 白虹贯日 昔和亲之论 县二十一 高平 其明 年 洪惟我幼冲孺子 而以生育养长为事 由内及外 河洛出图书 帝下车立曰 大姊 缘边四夷所系虏 皆伏其辜 毋令穷正己事 存亡国 给《盛德》主调篪员二人 欲幸之 年八岁立为代王 陆行载车 国家之大宝 人二匹 羌人不敢动矣 故不载於经 故相聚而谋反耳 上乃忧曰 为将奈何 良曰 上 平生所憎 丝麻遂 广围荥阳 不合於古 是乃国家之大贼 岩岩深山之谾々兮 自武帝初立 奸不辄得 赐帝征即位所过县邑吏二千石以下至佐史爵 处暑 而有司请定法 非空言也 捐廉耻 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 然后东正 三日不御食 诏狱亦益多矣 知显专权邪辟 文帝崩 胜屠公当抵罪
《有教无类》参考译文
《有教无类》参考译文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2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3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压压他。
”4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
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
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
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
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5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
”6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7孔子说:“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 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 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 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 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 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 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 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 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
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 还不如去学习。”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 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 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 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
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 心悦诚服的。”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 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知来者。”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刘永芳 2012年11月29日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
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 没有区别。”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 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 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 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 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 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 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 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 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 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 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
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 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 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 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 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也,句中 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 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 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 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 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 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 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 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 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 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 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 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 还差一点了。 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 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孔 子说:赐啊!现在已经可以和你一齐讨论诗经了, 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就可以推悟出另外一件相关 的事来。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 《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 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 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